三毛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创作至今八十余年来,陪伴了几代读者的成长。张乐平,即是这个可爱孩子的创作者。
张乐平(1910.11.10-1992.9.27),浙江省海盐县人士。中国杰出漫画家,中国儿童连环漫画和中国原创无文字长篇连环漫画的开创者。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创作以漫画为主,还涉及连环画、年画、速写、素描、剪纸、水彩画、中国画等等画种,也曾做过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画月份牌和美术编辑,显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由于他创作的“三毛”漫画形象深得读者的喜爱,而被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 他始终站在平民立场上作画,又被誉为“平民画家”。
张乐平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军委会政冶部漫画宣传队副领队、队长;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漫画世界》主编等职。
从苦孩子到青年才俊
张乐平出生于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在母亲的熏陶下爱上美术。后又得到美术老师的指导和短暂的美专学习,在十八、九岁就在上海开始了美术创作和发表作品。1932年,他在二十二岁时就有媒体称他为“海内第一流名画家”。
在1920、1930年代,他的作品大多是表现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抨击当时的政治气氛,以及对市井小人物生活的描写,体现了一个年轻人的朝气、幽默和正义感。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但遭受政府的镇压,史称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张乐平即创作发表了《对内与对外》。这幅作品抒发画家愤怒的心在燃烧,悲伤的血在喷发。这是中国漫画史上不可忽略的一幅作品,既直接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又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投降主义,如此旗帜鲜明的漫画敢于公开发表,在当时绝无仅有。
《对内与对外》,作于1935年12月。
1935年,25岁的张乐平画了一个大脑袋圆鼻子的漫画儿童人物,随手加了三根头发,起名为“三毛”,并将这题材定为无文字连环漫画。张乐平这几笔,让“三毛”成为了第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漫画形象。“三毛”一出现,就名扬上海,并流传至全国各地。
张乐平于1935年创作的“三毛”
抗日战士
1937年8月抗日救亡战争全面爆发,张乐平组织和参加了救亡漫画宣传队,离沪到各地宣传抗日。此时,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杰出漫画家。
张乐平当时作品: 《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1938年作
漫画队在走过的一路开展抗日宣传,得到巨大效果。
1937年11月,国共合作,漫画队被编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政治部部长陈诚,副部长周恩来、黄琪翔,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对外称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 。
1938年5月19日晚中国空军第一次出境远征“空袭”日本本土,飞机携带的不是炸弹,而是抗战宣传传单,这些传单上配有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漫画。传单纷纷扬扬撒向长崎、福冈、久留米、佐贺等地,成为日本开国以来被他国飞机袭扰本土的首次记录,空袭散发的传单总数不下百万份。
1939年初日本漫画界开的一次座谈会,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被中国漫画界打败。
1938年张乐平在长沙绘制壁画。
1939年春,漫画宣传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赴前线的漫画宣传队的队长,率队奔赴东南前线。
漫画宣传队到各处宣传(右二为队长张乐平)
在战斗后的战场写生(1940年)
1940年,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被解散后,张乐平组织成立了第三战区政治部漫画宣传队并仍任队长,后又为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画抗日传单,他一直在抗日前沿宣传抗日直至抗战胜利。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张乐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辗转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诸地,以画笔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生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张乐平与他的漫画队友们在东南一带战地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地宣传抗战的史迹,在中国漫画史上占有光荣和重要的一页。
抗战八年,也是张乐平创作思想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他跳出了以前狭小的生活圈子,世界观和人生观得到改变,心灵得到了洗礼。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几度生死的战争经历使他更深入地认识了现实社会,也坚定了他立足于平民的立场来反映自己的观点。
他在战后发表的《三毛从军记》就是以一个小人物的经历,窥斑见豹地描写了那场战争。尤其在这部作品的的最后,张乐平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毛从军记》之结尾
流浪儿的呼吁者
战争胜利后张乐平回到上海,而上海仍是富人纸醉金迷的天堂,穷人苦苦挣扎的地狱。因战争和自然灾害、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难民大量进入上海,在繁华的建筑和闪耀的霓虹灯下到处都见到乞丐和流浪儿童。
张乐平亲睹两个流浪儿因冻饿而死,激发他的同情心,决心要为这些苦命的孩子呼吁。
1947年6月《三毛流浪记》在上海《大公报》开始连载,并在天津、香港等地转载。
作品大胆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使读者得到共鸣。
“《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可宝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语)
“三毛”在那些日子里,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物。
一时“洛阳纸贵”,《大公报》增加印刷量也供不应求。报馆的接待室里,每天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外还要要接待大批上门的读者,他们或者埋怨买不到当天的报纸,或者询问三毛以后的遭遇,或者征求如何献爱心帮助三毛脱离困境。
《三毛流浪记——孤苦伶仃》
张乐平还到乞丐群中和流浪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也谈他自己贫穷的童年。他们还一起分享他带去的食品,甚至共同去做一些可以得到微薄报酬的小事情。他们已经把他看作自己队伍的一分子。
他没有能力资助流浪儿,但给予了流浪儿们同情和尊严。
1949年4月4日当时的儿童节,为帮助流浪儿童,宋庆龄先生及她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发起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筹款成立“三毛乐园,以帮助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
三毛生活展览会现场(1949年4月)
展会上,张乐平抱病画的几十幅水彩画“三毛”参加义卖,全部卖完。
展览会接受到很多捐款,甚至一些生活贫穷的码头工人、三轮车夫等也都捐钱给流浪儿。
在“三毛乐园”筹备中,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孩子们的朋友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
苦孩子们过上了美好新生活,再也不用为吃饭和住宿发愁。
张乐平画新三毛,并以他深厚的美术功底,还创作和发表了不少年画、宣传画、剪纸、插图、彩墨、造型设计、舞台速写和生活速写等。
他还是常和孩子在一起,去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公园……
他去工厂、下农村、到部队,收集创作素材。
张乐平和孩子们在一起(1950年代)
年画《祖国万岁》1959年作
剪纸《光荣参军》1951年作
《东郭先生》1955年作
舞台速写《波罗乃兹舞》1955年作
张乐平和妻子还是一如既往地热心关心和帮助别人。
邻居、同事有困难,他夫妇俩便会尽自己的力量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大儿子在小学的一个同学,因抚养他的外祖父外祖母相继去世而无法生活,张乐平夫妇便把孩子接到家中,成为自己众多孩子中的一员;他告诉一位“文革”中被迫害去世的知名演员的孩子:“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也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帮助有困难的朋友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等,并都 当作自己的孩子……这么多孩子组成了张家的编内、编外儿女“兵团”。张乐平说“因为我喜欢孩子!”
1996年,几位张家的“编外儿女”在张乐平夫人冯雏音带领下到张乐平纪念馆参观和缅怀。
“文革”期间张乐平受到迫害,停止了创作,但在“文革”结束后,张乐平又重新拿起画笔,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他创作了《三毛学雷锋》、《三毛日记》、《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和《三毛学法》等。这些作品顾名思义,表达了张乐平对孩子的一颗赤诚之心。
孩子一直是张乐平最关心最爱护的群体。长期以来,为孩子们创作,常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张乐平却数十年坚持着为一些人所不屑的“小儿科”事业,播撒爱的种子。
1991年4月4日,张乐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最后一幅讽刺漫画《猫哺鼠》
1992年1月15日,张乐平在“三毛杯”全国中小学生文史知识竞赛的赛标三毛画像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张乐平晚年时,将自己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分别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
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先生与世长辞。
他的去世,使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感到悲痛。各地的读者纷纷发来唁电、唁函。前来参加吊唁的人非常多,花圈花篮排满了家门外的整条弄堂和追悼会大厅外的广场边。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也以不同的方式,对张乐平的去世表示了深切悼念和慰问。
读者永远记得这位热爱孩子的平民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