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画家张乐平

徐 平

 

 

  在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逝世周年之际,他终身引以为憾的两个夙愿得到了很好的补偿:《三毛从军记》原作由其亲属捐赠给上海美术馆收藏,日前隆重举行的“张乐平遗作展”在上海引起了轰动——成千上万的读者怀着对“三毛之父”的崇敬集聚画展厅,都惊喜地发现,把张乐平称之为三毛之父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水彩画、速写、年画、国画都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准,其笔触之细腻,笔锋之老到,笔意之新颖,都令人大开眼界。

  张乐平曾经多次提到,我就是三毛。的确,从15岁离开家乡浙江海盐,到邻近的南汇县一家木行当学徒,他就开始了辛酸的学艺生涯。正是由于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30年代初,张乐平一踏上上海画坛,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如“早期的三毛”,笑中含泪,又对所谓上层人物极尽笑骂之辞。

  1937年,当三毛诞生两周年,在上海滩上颇建影响时,抗战爆发,画家与叶浅予等人参加了郭沫若领导的抗日漫画宣传队,辗转江、鄂、湘、皖、浙、赣、闽、粤、桂诸地,沿途以绘画形式向民众宜传抗日,这一期间,张乐平有上千幅作品问世,并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创作惊世之作《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946年,阔别多年的三毛以从军的形象再度风靡上海,不久,影响更大的《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张乐平先生为细腻真实地刻画流浪儿的悲惨形象,竟多次衣衫褴褛,混迹于难童中间,有时甚至彻夜不归,深切地同情令画家把笔触伸向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以后,当宋庆龄先生主持救助难童工作时,张乐平以一个平民画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举办《三毛原作义卖画展》,筹款创办“三毛乐园”,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

  解放初期,张乐平以巨大的热情讴歌这一新纪元的诞生,一方面,三毛摆脱了流浪和穷困,成了戴红领巾的新一代,另一方面,他又深入农村,汲取了大量源自生活的素材。一时间,大批速写面世,又有了相当精彩的年画,他的年画《妈妈安心去生产》,画中的几位妇女,形态各异,生活气息浓郁,翻身妇女的喜悦跃然纸上,他的另一幅年画《做军鞋》,反映的是农村妇女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缝制军鞋的情形。

  五十年代起,张乐平作为上海《解放日报》的专业画家。几乎垄断了整个上海的舞台速写和时事漫画,这一创作的全盛时期随着“文革”的到来才宣告结束。

  七十年代末,辍笔十年之久的张乐平再次拿起了画笔,《三毛与体育》,《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又频频出现在各地报刊,这时候,张乐平先生又开始了国画艺术的实践,尝试用图画形式来漫写芸芸众生,佳作《不倒翁》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上轻下重,摇摆不定,东南西北,见风使舵,自以为得意,永不会倒,风正法严,终有一倒不起。”宋日昌先生的配诗,形象地点出了《不倒翁》之神韵。

  张乐平先生德高望重,却为人坦诚,处世淡泊,五原路上的居民都爱与这位张家伯伯打招呼,话家常,他也总是有求必应,邻里家子女结婚,不少都有他的“三毛”画作赶来庆贺,他的平民形象,令他拥有众多的朋友,也令他在今天仍拥有人们崇敬与怀念。

  伟大的艺品与崇高的人品相结合,于是就有了这一大堆的传世佳作,也有了张乐平这个值得人们久久思念的名字。

——摘自1993年10月24日《长江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