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海漫画和那些漫画家的故事

严山山

 

  上海是中国现代漫画发源地,丁悚、丰子恺、张乐平、丁聪、贺友直等几代漫画家用画笔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和独特魅力。年初三,《画上海——漫画中的上海风情》艺术大展如约而至,18位中外漫画家和4位收藏家的近600件代表作亮相,在为期50天的展览当中,讲述漫画与上海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其中,一些上海漫画家的经典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那么,漫画在上海是如何诞生的?上海的漫画家们是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漫画家们笔下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采访了部分漫画家、漫画家后人和业内人士。

丰子恺:写生伴随了老画家一生

观众在丰子恺展出作品区域观摩

  这次画展近百件丰子恺展出作品的版权由丰子恺家人提供。丰子恺展出作品区域,《 到上海去的》被放大成一张巨幅作品与丰子恺介绍融为一体,这幅漫画折射出当时农村民众对于上海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般性想象。1920年代,丰子恺一行从上虞春晖中学离开之后,来到上海办学,立达学园就在江湾,教职员工都住在学校附近,丰子恺常常带着孩子坐火车去市区。

展出作品《 到上海去的》,漫画表现的是当时民众对于大城市的神往之情

  丰子恺外孙女杨朝婴女士告诉记者,丰子恺在上海长乐邨居住生活了二十多年,上海也是漂泊一生的他居住时间最长以及最后定居之处,所以现在把他归在上海画家之列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杨朝婴看来,丰子恺无论大画小品,都是得益于写生。杨朝婴回忆道,作为一种习惯,外公平时随身带着速绘本,看到有好的创作对象马上画下来,他的一些成型作品与写生稿相差无几。

  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丰先生游西湖,看到湖滨的如画景象,就拿出写本来画写生。回家后,他根据写生画完成了彩色漫画。我们可以看到,写生画上的人物朝向,三五成群的布局结构,远处的山、桥、湖,还有湖边的柳,甚至画的名称《人民的西湖》(见下图),在作写生画的时候都是早已确定下来的,成品只是一些画面的细化,由此可见丰先生的写生功底之深厚。

《人民的西湖》写生稿与成型作品

   杨朝婴告诉记者,写生伴随了丰子恺这位老画家一生,写生簿已是出门必不可少的附件,很多经典漫画如《三娘娘》《挖耳朵》《KISS》《汗》等都是丰子恺即兴记录了平民生活的瞬间,颇接地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记者发现,《KISS》为这次展出作品(见下图)。

展出作品《KISS》

  杨朝婴还给记者提供了一张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老照片的左上角是杨朝婴,右上角威其弟弟杨子耘先生(记者今年1月份曾采访过杨子耘先生,见本报之前报道),照片反映了1962年孩子们在襄阳公园看外公丰子恺画速写的场景,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片厂还来上海进行了拍摄。

1962年孩子们在襄阳公园看外公丰子恺画速写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丰先生别出心裁地将绘画与音乐作比较。他认为绘画表现也同音乐演奏一样,可一而不可再,过了就回不来。音乐演奏即使同一人演奏同一曲,今天与昨天的趣味不同,日间和夜间心情又相异,于是强弱快慢的效果便不一样。描画也是这个道理,兴到下笔,画自然有情有趣,但如果后来依样临摹,趣致就完全不同,有时竟成另一幅画了。所以,兴到下笔时,必须放胆,画才有灵魂有精神;若存畏缩之心,手腕发抖,趣致便表现不出来。当然,敢于放胆下笔最终还是一定要有长期写生训练的基本功底。

  年初三上午,丰子恺研究会组织会员观摩画展,这也是研究会牛年开年的第一场活动。海派作家惜珍告诉记者:

  上海漫画家们对海派文化、市井生活、风俗人情的经典描摹成就了中国漫画历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在丰子恺先生作品的展位,我看到了丰子恺先生为《忆俞平伯》一书所绘的插图(见下图),全书的插图陈列在玻璃柜里。估计因是首次披露,我们这些“丰粉”也是第一次见到。

丰子恺先生为《忆俞平伯》一书所绘的插图

 

罗希贤:用画笔讲述石库门的故事

  在画展现场,惜珍邂逅了上海画家罗希贤,罗希贤说自己也是“丰粉”。这次展览,罗希贤有不少具有上海民俗风情的漫画作品展出,他的作品《准备过年最闹猛》(见下图),画出了石库门里过年的热闹场景,弥漫着浓厚的年味和人情味。

《准备过年最闹猛》(罗希贤)

  罗希贤从小生长在上海静安西康路北京西路口一条叫“恩庆坊”的石库门小弄堂里。从上世纪80年代起,罗希贤就开始构思创作以上海石库门为主题的风俗画,希望发挥自己在造型、构图方面的特长,凭借几十年生活积累和感受,走出一条新风俗画的路子,用这种独特的创作形式,来保存自己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用画笔讲述石库门的故事。

  对于罗希贤而言,画石库门和之前搞创作需要采风和体验生活完全不同:

  画石库门,眼睛一闭,什么弄堂口灶披间,什么大饼油条四大金刚,什么男小顽女小囡弄堂白相,什么荡马路轧公共汽车,什么夜报夜饭吃饱,统统浮现脑海,激荡心头。我只需梳理脉络,形成节奏,谱成乐章,一幅幅画面,慢慢画成,总共四十八幅,完成了石库门风俗的一曲交响乐。

观众在观摩罗希贤作品

   这次参展作品《七十二家房客》是罗希贤个人比较满意的一部册页,作品之前已被罗希贤朋友收藏。此次经对方同意,拿出来进行展出,册页展开之后长度有四米,主办方特地制作了展柜(见下图)。

《七十二家房客》(罗希贤)

 

丁悚: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家组织

   年初三下午,媒体人、著名画家丁悚之孙丁夏去看了画展,丁悚展览作品是由他提供的,丁夏告诉记者:

  画展展出了近一百多年来各个时期上海画家笔下的上海,其中还有生活在上海的外国画家所画的上海。比较特别的是展览中有两对父子画家的绘画作品,一对是著名国画家戴敦邦先生和他的儿子戴红倩,还有一对是著名漫画家我的伯父丁聪和他的父亲,也是我的祖父丁悚。

丁悚的《百美图》和展览现场布置的《百美图》

   我祖父丁悚在民国时期已经是非常著名的漫画家,中国第一个漫画家组织“漫画会”,就是他和几位年轻的朋友张光宇(著名漫画家、现代中国装饰艺术的奠基者之一)、叶浅予(著名漫画家、国画家、教授)等一起发起成立的。不过这次画展上展出的是他在1918年时画的《百美图》,表现的是民国早期上海女性的千姿百态,也是人们很久没有见过的民国画风。

  我祖父1912年时就勒了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漫画了。这次展出的作品并不是漫画,他的漫画以讽刺画为主,漫画的立意构思非常讲究,耐人寻味。这几张作品(见下图),第一幅主题是女性解放,第二幅主题是针对家庭关系,第三幅是反日的,两个钉子上写着日兵,画的含义很明确的。

丁悚漫画作品(部分)

 

张乐平:漫画家差点成为时装设计大师

   大年初四,原柯灵故居和张乐平故居馆馆长、衡复“四居一馆”文化顾问郭皓去看了画展。作为曾经参与张乐平故居筹备和管理工作的老馆长,郭皓对张乐平以及其笔下的三毛更是充满着感情:

  因为三毛的人物形象,已不仅仅是一个漫画中的人物了,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乃至一个世纪的中国儿童的縮影,漫画大师张乐平,也不仅仅是普通的漫画家,而是那一个时代艺术家们的杰出代表。

  在这次的展出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再次欣赏到大家非常喜欢的“三毛流浪记”中的经典作品。在我们许多人的记忆中,都知道张乐平是以画三毛而享誉世界,并以三毛的漫画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三毛也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内涵。同时在这次的展出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除了漫画外,大师张乐平在其它画坛领域中的作品。这次的展出作品中,有些作品可以说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观众在观摩张乐平画的《三毛》作品

   张乐平自喻为平民画家,他的作品不管是漫画还是白描画、水彩画、年画乃至独门绝技的剪纸艺术,作品中反映的都是最朴实无华的底层劳苦大众形象,都是时代中的上海风情,如白描画《乌中菜场》,作品体现了1957年乌鲁木齐中路马路菜场热闹繁华的都市景象。

张乐平白描画《乌中菜场》

  再如作品《城隍庙》,则是描绘出一幅老城隍庙九曲桥前,1959年的节日赶集的气氛。作品中还有一组《新春剪景》,这个剪纸艺术是张乐平的独门绝技,就是在当今,也已很少有这样的剪纸艺术大师了,而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张乐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出来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栩栩如生,充满着时代气息。

  张乐平曾说,这些技艺都是来自于其母亲的影响。其实,张乐平除了是一名出色的漫画大师外,他还曾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时装设计师,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他在三十年代所设计的部分时装,这些时装就是放在现在来看,都是非常的时尚。

张乐平设计的《深秋大衣六式》

   如果不是因为抗日爆发,张乐平自发组织并率领抗日漫画宣传队投身宣传抗日工作,为此不得不放下喜欢并擅长的时装设计工作,他一定还能成为一位时装设计大师呢!

后记:漫画家们的情缘

   采访完几位嘉宾,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丁悚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之一,而丰子恺是最早将漫画概念引入近代中国的画家。

  据丁夏介绍,漫画正式作为绘画种类的名称出现在上海的报刊是在1904年(光绪三十年)的《警钟日报》,该报在1904年3月13日发表了一组绘画,被冠以时事漫画,到1910年代,丁悚在上海的报刊上已经发表有很多漫画作品。

  杨朝婴告诉记者,郑振铎与丰子恺同年,一位作家,一位画家,是漫画拉近了他们的距离。1925年,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周报》上出现了多幅署名TK的生活小画作,这些画造型简括,画风朴实,充满哲理和生活情趣,郑振铎还特意加上了“子恺漫画”题头;同年12月,丰子恺的漫画集《子恺漫画》由上海的文学周报社出版发行,一个月后由上海开明书店再版(见下图),开启了现代中国漫画的历史。所以今年这次漫画展的策展人认为,丁悚与丰子恺两人奠定了漫画在上海发展的基础。

《子恺漫画》开明书店 1926年1月出版

  张乐平在漫画界成就卓著,被誉为“漫画三毛之父”。有意思的是,当时年轻的张乐平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短期学习之后,正是通过丁悚的“漫画会”圈子,结识了包括丁悚和丁聪父子在内的一大批漫画家,此后,“漫画会”发展成“全国漫画家协会”。

  在张乐平心中,丰子恺永远是他所仰慕的师长和朋友。早在1920年代,张乐平在上海三马路望平街(今汉口路山东路)广告公司当学徒时,他常常偷闲到四马路(今福州路)开明书店去欣赏橱窗里的丰子恺的漫画,他被丰子恺特独风格的漫画吸引住了,以至流连忘返,真想有一天能面见自己敬佩的画家。因为抗战,丰子恺与张乐平相识,两位漫画家可称是“患难之交”;上海解放后,丰子恺担任美协上海分会主席,张乐平担任副主席,两人为上海的漫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7年的《小朋友》杂志画封面和1983年的《儿童时代》杂志封面

   杨朝婴回忆说:“他们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热爱儿童,丰子恺为《小朋友》杂志画过封面,而张乐平为《儿童时代》杂志画过封面(见上图)。”

  在此,我们也向这几位老艺术家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创作了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漫画作品。

  各位亲爱的读者,侬欢喜漫画伐?哪位漫画家的作品拨侬留下深刻个印象?欢迎留下侬个感言和评论。
图片来源:部分作品图片和展览现场图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摘自2022年2月6日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