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城北姚庄路|《三毛流浪记》大部分画稿在这里创作 |
||
嘉兴城北姚庄路口 嘉兴城北有一条相当出名的姚庄路,路西是建国路,路东是秀州路,姚庄路的中间现在是嘉兴市第二医院,把姚庄路分为两段。 路东的那一段,有一条小巷直通城北路,名叫“北望云里”,1947年到1949年,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一家曾寓居在这条小巷里,据说门牌号是19号,是一座三开间的两层楼。 姚庄路东的小巷北望云里 北望云里19号,张乐平一家曾经寓居过的小楼(来自网络) 我曾经两次去找过北望云里19号,均无功而返。第一次去那里正在整修,巷里的地面刚铺了砂石,房屋的外墙也只刷了砂浆,一片灰色,居民都大门紧闭。 路面还有砂石,墙壁也没有粉刷 第二次去看到巷子地面已铺设了柏油,墙面也粉刷过,挂好了地名牌,但没有正规的门牌号,只有住户自己写的号码,找到1号、5号和7号,没有19号,想想也是,小巷里一共才三、四个门堂,怎么会有19号呢。 路面已铺设柏油,墙壁粉刷过 这是5号 这户疑似1号 这是7号 墙上写有“北望云里7号” 7号的门比较大,是双门,里面有个院落,不过已不像旧照片上面的格局,分割成许多小间,像是出租户。 7号院内,被分隔得很狭小 果然,在一处墙上,看到正在公示的“北望云里7号地块房屋征收估价表”,从表上看,北望云里总共只有1号、5号和7号三个门牌,其中1号和5号是独立住户,7号有4户,7号旁边从7-1到7-5共有14户,就是没有19号。 岁月变迁,房屋翻建、门牌演变是再普遍不过的。北望云里这个地址肯定没错。不久这里将拆迁,会变成什么样子,不知道。 墙上张贴的征收估价表,我把三张合在一起 自从1928年到1929年嘉兴拆掉城墙,姚庄这一带是荒地,三十年代,姚氏买地兴建新式石库门住宅,到姚氏的小妾姚望云手里,连续造了八幢,每幢12个石库门,形成嘉兴城里最高档的别墅群,从此这里就被称为姚庄。 北望云里也因此得名,在七十年代前,这条小巷通向城北的方向有巷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 老照片,北望云里过去有巷门(来自网络) 张乐平一家租住到这里,据说是由亲戚介绍的。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乐平结束了长达8年颠沛流离的抗战宣传工作,常年劳累加上营养不良,身患肺结核,但回到上海后立即投身于漫画《三毛从军记》的创作,从1946年5月12日到10月4日连续发表在上海《申报》上,短短几个月共创作120幅,将自己积累的抗战素材浓缩于这部作品,全新的三毛形象和他抗争命运的艰辛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多家报社向他约稿。 从1947年6月起他又开始创作第二部漫画《三毛流浪记》。 1947年6月15日上海《大公报》刊登的第一幅《三毛流浪记》 三毛发表后,反动当局十分害怕,多次寄信威胁张乐平,要他停止发表,有的信里还夹了子弹,为了保护妻儿,张乐平打算找个安全的地方创作。 此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尽管张乐平勤奋作画,仍难以支撑在大上海的生活负担。于是决定搬到嘉兴居住。 当年北望云里19号楼梯(来自网络) 张乐平是嘉兴海盐人,他没有选择回海盐,一是太显眼,特务很容易找到,还会连累亲戚和乡邻;二是嘉兴离上海近,有沪杭线铁路,交通和通信很方便。 《三毛流浪记》孤苦伶仃 《三毛流浪记》美梦幻灭 张乐平在嘉兴这座寓所里一边咯着血一边坚持画《三毛流浪记》,恐吓威胁并没有使他停止。 这是唯一的张乐平在嘉兴寓所里工作时的一张照片(来自网络),可以看到画室非常简陋。 从1947年6月15日起到1948年12月3日,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共248期,再次引起市民对三毛的无比同情,控诉冷酷无情的社会制度。从此三毛在上海家喻户晓,并迅速传遍海内外。 《三毛流浪记》断了生计 《三毛流浪记》前功尽弃 这期间,每隔几天,张乐平或者妻子冯雏音把画稿通过铁路邮局寄给上海《大公报》社。 铁路邮局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吗? 旅游专列上的《铁路邮局》 巧了,今年7月,改建后的嘉兴新火车站落成,开通了上海到嘉兴往返的红色旅游专列,在专列的一节车厢内设立了邮政信箱。 可以想象,当年张乐平在车站投寄画稿,装上列车邮箱后,两个小时后就到达上海,当天就能送到报社。不过,要时刻防范被人盯梢告密。 旅游专列上的邮政信箱,过去也有这样的信箱吗? 张乐平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画室里工作,张家来嘉兴时已经有了3个孩子,1948年小女儿朵朵在嘉兴出生,4个孩子6口人,全靠稿费,生活十分清苦。 冯雏音带孩子料理家务,还是《三毛流浪记》的第一读者,许多画稿的四字标题是她起的。 《三毛流浪记》求点暖气 《三毛流浪记》大千世界 冯雏音1923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属绍兴),冯家是书香门第,父亲冯步青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14年到北京投考知事(后来称法官),通过同乡关系认识了鲁迅,请鲁迅作保。 十五年之后的1929年,鲁迅为帮助佣人王阿花摆脱夫家纠缠,欲请已经是上海滩知名律师的冯步青代理诉讼,这两件事在鲁迅日记里都有记载。 1939年,16岁的冯雏音参加了宣传抗日的浙江中心剧团,前往金华演出,遇到正在金华举办个人战地素描展的张乐平,共同志向和老乡身份使两人一见钟情,1941年在江西玉山结为伉俪。相差13岁的这对夫妇一生幸福,共育有七个子女。 张乐平与冯雏音的合影 寓居嘉兴期间,除了作画,张乐平平生最喜欢喝酒,还有一个业余爱好是听书(苏州评弹),他在江西上饶时结识的好友刘季良这时也回到老家海宁硖石,张乐平有时坐火车到硖石听书,找刘喝酒畅谈,这是他最放松的时候。 冯雏音主编的《永远的三毛》 《三毛流浪记》共261幅,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嘉兴创作的,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无字书的巅峰之作,自1949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后,七十多年里被改编成三十多种艺术形式,发行书籍超过亿册,被翻译成8种语言,遍布欧美、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 1949年4月电影《三毛流浪记》摄制组合影,左起第7是张乐平 张乐平与第一个银幕三毛扮演者王龙基合影 三毛在国内家喻户晓,深得小朋友们喜爱,伴随和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引导儿童少年分辨是非、善良乐观、积极向上,建国五十周年时被评为“感动共和国50本图书”之一。 张乐平纪念馆坐落在他的家乡海盐 上海五原路上的张乐平故居 据张乐平的大女儿张娓娓回忆,1949年11月她们全家离开嘉兴定居上海。 1949年回到上海定居时的全家照(当时是4个子女) 1949年在宋庆龄的关怀下,在上海举办了“三毛生活展览会”,还创办了“三毛乐园会”,这给了张乐平无穷的鼓舞,刚刚回到上海的张家全家人无比喜悦。 宋先生还送给他进口药“雷米封”,张乐平的肺结核得以痊愈。 三毛义卖卡片 《三毛乐园会》会徽 被人们永远怀念的“三毛之父”张乐平 ——摘自2022年5月6日百家号《嘉兴正春和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