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大公报》创刊1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公报》秉承“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立言为公,文章报国,为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香港回归祖国、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大公报》旗帜鲜明发出正面声音、凝聚社会共识,为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增进香港与内地交流、促进人心回归作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公报》不忘初心,弘扬爱国传统,锐意创新发展,不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更为精彩的时代篇章。
习总书记给《大公报》120周年发来贺信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
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
1902年《大公报》创刊号
东方明珠——上海
东方之珠——香港
创办120年的《大公报》
与这两座城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
一起来看看
《大公报》与沪港双城的不解之缘
《大公报》与上海
抗战时期:为“八佰”鼓与呼
在120年历史上
大公报曾两次在上海出版
1936年4月1日
《大公报》上海版
在上海法租界爱多亚路181号(今延安东路)
创刊出版
营业所设在四马路436号(今福州路)
这也是报馆工作重心首次南移
1936年,《大公报》首次在上海出版的创刊号
张季鸾在创刊号的社评
《今后之大公报》中指出
创立上海版
“徒迫于时势迫切之需要……
而姑属非常之一试是也。”
更直陈政见:
“同人认为,国难现阶段,
惟民族团结,为自救之路……
所深恶痛绝者,
惟违背民族利益、丧失国民立场之人耳。”
张季鸾特别在社评中介绍了南下上海出版的初衷(资料图片)
抗战全面爆发后
大公报记者始终冲锋在一线
采写了大量的报道
讴歌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们
也鼓舞民众志气
电影《八佰》截图
举世闻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和谢晋元领导的“八百壮士”
在当年的《大公报》上
有连续、详实的报道:
1937年10月29日
《大公报》第二版醒目登载了
《八百壮士决死战,万千市民争慰劳》
版面还配发短评《向八百壮士致敬》
1937年10月29日,《大公报》以大篇幅登载《八百壮士决死战,万千市民争慰劳》等报道(资料图片)
10月31日凌晨,八百壮士奉命撤退
《大公报》记者以极敬业的精神
午夜时分起
便一直守在一线,详细记录了现场
几个小时之后
一篇题为《退出之时,高呼万岁》的特稿
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愤然停刊:一不投降 二不受辱
在国家兴亡、民族大义面前
《大公报》不仅有其言更有其行
1937年12月,日寇新闻检查迫近
直至要求各中文报纸须送小样检查
《大公报》明确表示
宁肯停版,也不接受检查
并于12月15日发布《停刊宣言》表示:
“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
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与上海读者暂时告别。”
1937年抗战期间,大公报拒绝日军提出的送小样审查要求,表示义不受辱,暂别上海读者,并于12月15日停刊(资料照片)
其后,随着抗战的进行
大公报先后有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
多处馆、版问世
其同仇敌忾、支持抗战的文论和精神
鼓舞并振奋了
与暴敌殊死抗争的中国人民
从南京路到新开河
1945年抗战胜利后
《大公报》上海版于11月1日复刊
馆址就设在南京路212号
自那时起至1952年北迁
《大公报》在上海
曾有主要办公场所和宿舍共4处:
经理部、编辑部、总管理处和员工宿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公报上海版复刊,馆址选在南京路212号,就是今天南京东路江西中路口,现为大丸百货(资料照片)
随着城市改造
这四处旧址现在均已拆除
但史料留下了详实的记录
经理部位于南京路
现在的南京东路大丸百货所在地
编辑部在新开河民国路“厚德大楼”
现在人民路、福佑路和丹凤路交接处
现为古城公园
1940年代上海大公报编辑部所在地,现在为古城公园
在人民路上
留下过大公人足迹的
还有百年没有更换过线路的11路电车
当年,编辑部同事下班后
都会乘坐这路车
回到老西门肇方弄94号的宿舍休息
外交家钱其琛同志在大公报工作时
就曾住在老西门宿舍
大公报宿舍在老西门肇方弄94号,现在肇方弄还在,94号目前已经拆除变成绿地
1946年1月
大公报还曾在其美路头道桥附近
(今四平路一号桥)
购置了16亩地
拟筹建新总部,协调内地业务
之后,这里被员工亲切地称为“大公园”
不少知名大公人还曾全家居住于此
如萧乾、吴元坎、孔昭恺等
园内还经常举办大公报同乐会、春节联欢会等
很多著名的大公报记者
曾居家在此居住
如著名的驻外记者萧乾等
“三毛流浪记”首发地
复刊后的上海大公报
一如既往心系和平
关注人民疾苦
不少知名的爱国人士
都愿意在大公报投稿
其中就有“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下半叶
张乐平先生出于
对饱经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民众
特别是流浪儿童的同情
创作了以“流浪儿三毛”为主角的
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
于1947年6月15日起
在《大公报》上开始连载
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记》首先在上海大公报发表。(此版面为张乐平先生家属提供)
至1948年10月
《三毛流浪记》的发表引起广泛注意
在社会上立即有了非常大的反响
流浪儿三毛成为大众同情关心的人物
报纸的需求量也直线上升
《三毛流浪记》之练习撒网
很多大公人
包括王芸生先生的家人
都非常喜爱“三毛”
不少读者还以为三毛真有其人
纷纷通过大公报向张乐平先生捐款捐物
现在,很多东西还被保存在
浙江的张乐平纪念馆里
大公报与香港
《大公报》香港版创办于1938年
至1941年因抗战原因被迫停刊
1948年3月15日
《大公报》复刊,并一直出版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
《大公报》虽身处香江
却始终心系祖国
热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沟通内地与海外华人的联系
为香港回归作出贡献
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
接见大公报社长费彝民等12人
宣布中国将收回香港
消息发布后,举世震动
1982年9月24日
邓小平在北京会见到访的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重申中国政府
关于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的立场
是明确的、众所周知的
1982年9月25日,《大公报》刊登前一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港称戴卓尔夫人)的新闻
1984年12月19日
中英两国政府经过
两年时间的外交谈判
就香港前途问题签署了
《中英联合声明》
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大公报》记者
现场采访了《声明》的草签过程
并在港第一时间出版号外予以报道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大公报》出版的号外
在之后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里
《大公报》始终积极宣传
“一国两制”方针的真正内涵
驳斥和反击港英当局污蔑之辞和不实宣传
稳定了香港人心
为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
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做出了贡献
四个号外见证盛事
1997年7月1日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香港从此结束
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管治
回归祖国怀抱
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实行“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大公报》当日的封面连同封底
以别出心裁的设计
报道了这一划时代的事件
《大公报》同日连出四个号外
发行300万份,创造了报业“奇迹”
1997年7月1日香港大公报跨版记录盛况
大公报与今日上海
重要时刻从不缺席
回归后,香港《大公报》
又成为港澳和海外读者
了解中国内地真实情况的重要窗口
1989年,香港《大公报》
在上海设立记者站
后升格为办事处
此后至今,大公报记者
为上海改革开放和城市进步
采写了大量的鲜活报道
并曾出版《缤纷上海》一书
在上海举行的每一次重大活动和会议
都有大公报记者的报道: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
2001年APEC会议
上海特奥会
北京奥运上海赛区比赛
上海世博会
上海台北城市论坛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
沪港合作会议等等
《大公报》报道上海进博会
2016年,大公报与香港文汇报整合组建
成立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
设立集团华东新闻中心、上海记者站
依托集团全媒体、多平台优势
大公报记者更加积极作为
重磅报道上海重大政经事件
深度报道上海新时期发展成果
2019年11月6日,《大公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出席进博会期间的活动
改革开放40周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建党百年、建团百年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C919国产大飞机试飞成功
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等重大新闻事件中
大公报记者都通过全媒体报道呈现
《大公报》与青少年
2014年,《大公报》
以著名记者范长江先生之名
创办了“范长江行动”大型青年活动
组织香港传媒院系学生
以实习记者身份
深入内地、远赴海外考察参访
令他们切实了解
祖国的文化历史和伟大成就
在边走边写中规范新闻训练
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范长江行动”每年都会举行
并不断开拓创新
扩大规模,延伸线路
至今共有520余名香港学子
沿29条各具特色的线路采访
足迹遍布20个内地省市
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2019年,“范长江行动沪浙行”在沪开幕
2019年暑期
“范长江行动”还曾来到上海
13位香港青少年参访了
上海新天地、上海自贸区、
中国商飞、上海中心等地
并与市政协港澳委员交流
用心感悟与思考
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
记录在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中
向香港读者介绍了最新发展的上海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了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歌曲
《我们会更好》
歌曲生动展现回归以来
香港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充分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美好未来
用音乐独特的感召力和穿透力
传递香港各界同胞期盼背靠祖国
香港更加繁荣稳定、未来会更好的心声
增强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的
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激励更多香港同胞
与祖国同发展、共奋进
供稿: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张帆
部分来源:央视新闻、大湾区之声、上海文联
整合:贝塔
责任编辑:陈思焙
校审:姚佳森
终审:许晔婷
——摘自2022年6月29日企鹅号《青春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