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庆龄与“三毛”的故事 朱少伟
|
||
导语:1948年冬天.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大量涌入上海,不少流浪儿因贫病饥饿而死去。面对这些情景,宋庆龄借画家张乐平笔下的流浪儿童“三毛”的影响力,举办了“三毛乐园会”和“三毛生活展览会”,向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筹集捐款,帮助上海的众多流浪儿渡过难关;她还把“ 三毛”当成“小先生”运动的形象代言人,救济贫困儿童、推进扫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和“三毛”的故事仍在继续,本文即为读者梳理详述这段历史佳话。 总所周知,宋庆龄被晚年誉为“广大少年儿童最慈祥的祖母”,而20世纪40年代后期,她在上海竭力救助无数“三毛”——贫困儿童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常再现于孩子们排演的舞台剧中,可见其中故事之丰富和感人至深。 创办“三毛乐园会” 1947年4月,宋庆龄在儿童福利站教孩子们识字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从重庆返回黄浦江畔,将保卫中国同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下文简称“中福会”),并继续担任主席。一日,她揪心于上海各个贫民区的穷苦孩子及一时间涌人上海的流浪儿,便在给外文秘书王安娜(原名安娜·利泽,精通德文、英文、法文)的信中表示:“我喜欢三毛的漫画。办公室派人给我送来时,我没有时间看,于是当时就还回去了。因为我不想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自己占着。希望你能恳请埃迪(宋庆龄的外国友人)为我买6本,我想寄给国外的小朋友……” 宋庆龄目睹无数贫困儿童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经反复考虑,决定由中福会出面,在上海筹建儿童文化福利机构。1946年10月7日晚,宋庆龄在上海逸园(今文化广场)主持第一次儿童福利舞会,邓颖超偕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驻沪办事处负责人伍云甫、林仲出席,并参加义卖香槟酒活动。此后,为了保障儿童文化福利机构的维持经费,中福会先后筹办数次儿童福利舞会,宋庆龄曾邀请外国使节和夫人作为共同主办人,以扩大社会影响。这项活动通过发售舞会入场券、餐饮服务、印发专刊、登载广告、接受捐献等方式,募集了许多资金。 1946年10月12日,中福会首先在沪西胶州路725号晋元小学内创办儿童图书阅览室,教育家陈鹤琴受邀担任主任。1947年4月4日,中福会建立第一儿童福利站,它融教育、保健、救济工作为一体,内设识字班、图书馆、保健室和营养站,旨在救助贫困儿童、培育未来新人。在此学习的孩子们很幸运:每周有三天可喝到一杯牛奶,两次分到花生米或糖果,救济服装运来时,每人还能领一套衣服;生病时前往保健室,诊疗和取药均免费。它虽仅两间简陋圆顶铁皮活动房子,却成为贫困儿童的“诺亚方舟’。宋庆龄很重视对贫困儿童的文化教育,由儿童福利站发动附近中学里的优秀学生担任“小先生”,在课余时间为之扫盲;她也曾多次来到这里,亲自辅导小朋友看书识字。 不久,中福会又在沪东许昌路811号通北公园、虹口乍浦路245号昆山花园,建立第二儿童福利站和第三儿童福利站。从3个福利站得到免费识字教育、免费医疗和免费配给营养品的贫困儿童,陆续达到3万人次。 由于局势的动荡,中福会原有的海外经济援助大部分被阻断,而难以生存的穷苦孩子却越来越多。此时,张乐平笔下那“圆鼻光头三根毛,贫困凌辱一人扛”的“三毛”,已成为贫困儿童的“代言人”,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宋庆龄决定运用“三毛”的影响力,创办“三毛乐园会”,救助苦难的流浪儿。她通过电台、报纸等媒体公布“三毛乐园会”章程,呼吁各界人士都来关心数不胜数的“三毛”,这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三毛乐园会”规定:凡能每月捐赠三块银元(一个孩子每月基本生活费)救助一名贫困儿童,可成为“三毛乐园会”会员;每月能出资救助5名贫困儿童,可成为荣誉会员,所有出钱捐物者都是“三毛”之友。 《三毛流浪记》公映时的海报
推出“三毛生活展览会”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张乐平发起成立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并带领漫画宜传队辗转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等地,创作和展示了大量宜传抗日救亡的漫画作品;抗战胜利后,他回到申城,又通过作品深刻揭露社会黑暗。早在1935年7月28日,张乐平画的滑稽幽默的弄堂小顽童“三毛”就亮相于上海《晨报》星期日增刊《图画晨报》(翌年3月,由上海杂志公司结集出版);此时,他着手创作《三毛从军记》系列漫画,由《申报》连载,反映“三毛”在战火中曲折的投军从戎之路。1947年6月15日,张乐平受贫困儿童悲惨遭遇触动而创作的《三毛流浪记》系列漫画,又开始在上海《大公报》连载(翌年春,由该报出版部结集出版)。这部“中国式的《苦儿流浪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很快便家喻户晓,以至常有读者写信、汇款、寄衣物到编辑部,希望通过报馆去接济“三毛’。 1949年1月下旬,宋庆龄委托冯亦代及其夫人郑安娜出面,诚邀张乐平一起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为“三毛乐园会’的救助工作开展宣传、筹措资金。张乐平闻讯后,不顾正在病中,仅隔数日就拿出方案。宋庆龄看后很满意,并及时答复在浙江嘉兴疗养的张乐平。2月8日,张乐平在给冯亦代的信中说:“‘三毛义展’又蒙代为接洽成功,得使弟实现绘制流浪记之心愿”“关于日期,定于儿童节(按:指旧儿童节,即4月4日)最为得当”“内容:(一)流浪记原稿三百幅,每幅大小为二英尺阔尺半高。(二)另绘义卖水彩画三十幅,取材均以各种流浪儿为造型。(三)再要大公报及四方书局捐助大批《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外传》单印本义卖。(四)门票或三毛型别针。收人方面决有把握”。不久,张乐平便将一个月内精心赶画的30幅“三毛”水彩画及特意设计的一枚别致的纪念徽章带到上海,同时还整理出了一批《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原作。 1949年3月下旬,“三毛生活展览会”在上海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一植弄堂房子里举行预展;接着,又在外滩汇丰银行(旧址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礼堂向外国友人展出。宋庆龄到场与参观者见面,还把张乐平拉到身边与之亲切交谈,一同接受记者采访。张乐平曾回忆:“那天,宋庆龄坐在我的旁边,她当时已年近六十,看上去却不过四十岁的样子,衣着朴素,仪态大方,举止端庄。同外国朋友谈话,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我讲话,却是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她很亲切地问我是什么地方人,家庭情况如何,怎么画起‘三毛’来的,等等,完全是亲切的家常式的谈话。外国朋友同我谈话,宋庆龄亲自翻译。开始我还有点拘束,看到她这样和蔼可亲,就很快自然起来。她一再向我表示感谢,说:‘这次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件大好事,真太辛苦你了。’听了这些话,我非常感动。”预展之后,宋庆龄为了表示感谢,曾在京菜馆“燕云楼”宴请张乐平。 1949年4月4日,“三毛生活展览会”在上海大新公司(旧址现为上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四楼开幕。宋庆龄当时也往临展览会现场。20余家上海民营广播电台都推出特别节目,用国语、沪语和粤语播出展览会实况;著名话剧演员尹青同情“三毛”,义务担任现场播音员,厅里不时回响着她那极富感染力的声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救‘三毛’!”中福会第三儿童福利站派出几个“小先生’作为“三毛乐园会”志愿者,帮助维持秩序、收门票,请参观者留言。展览会上张乐平的“三毛”水彩画和精心设计的“三毛乐园会”纪念徽章及签名版的《三毛流浪记》单行本,均被踊跃认购。展览会为期6天,观众如潮,共有40余人捐款加入“三毛乐园会”。展览会共筹得3206银元(其中义卖画稿收入1291银元),可维持千余名流浪儿生活一个多月。展览会圆满结束后,宋庆龄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张乐平表示感谢和鼓励,并随赠几罐克宁奶粉和两块绸料;“三毛乐园会”出版《三毛呼声》小报,继续动员人们救助贫困儿童。 上海昆仑影业公司计划摄制根据张乐平同名系列漫画改编的《三毛流浪记》。1949年4月1日,《三毛流浪记》在外滩开拍第一个镜头。4月2日,上海《新民报》晚刊(《新民晚报》前身)报道:“昆仑的《三毛流浪记》昨日起正式开拍。主演三毛的王龙基,是经过昆仑的编导者审慎观察后才决定这一个具有演技天才的孩子担任的。”《三毛流浪记》由阳翰笙担任编剧,聚集了赵丹、孙道临、黄宗英、上官云珠、吴茵、林默予、刁光覃、朱琳、关宏达等50余位上海影星,他们全部心甘情愿地为一个小演员“跑龙套”,分文不取。《三毛流浪记》作为新上海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还曾跟随宋庆龄参加庆祝解放的义演义卖慈善活动。 1949年3月3旧。张乐平与饰演三毛的王龙基在电影《三毛流浪记》拍摄前夕合影 亲切关怀“三毛之父” 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张乐平与一些进步美术家共同签署并发表《美术工作者宜言》,提出要“为人民服务,依照新民主主义所指示的目标,创造人民的新美术”。张娓娓在《父亲张乐平在1949》一文中回忆:“(1949年)6月5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了解放后文化界第一次盛大集会,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艺、戏剧、电影、美术、音乐、游艺等各界代表l62人出席,我父亲也光荣地名列其中……父亲的肺结核在那年也痊愈了!这一方面得益于宋庆龄先生送的进口药‘雷米封’,而他愉快的心情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0年4月l日,宋庆龄在上海创办新中国第一份综合性少儿期刊《儿童时代》,并在创刊号发表《题词》申明:“《儿童时代》的刊行,便是在给儿童指示正确的道路,启发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走向光明灿烂的境地。”张乐平得到这份刚问世的半月刊时,深感自己应像宋庆龄所希望的那样,努力“给孩子们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不久,张乐平一家搬入上海五原路288弄3号的“假三层’英式小洋楼。宋庆龄创办的中福会幼儿园后迁至弄堂左侧,他几乎每周都要跑过去辅导小朋友画图,成了一位义务美术教员。中福会儿童时代社老领导孙毅曾回忆:“我从1952年2月开始负责《儿童时代》,工作了五年多。有一次,我在宋庆龄主席住处汇报工作,谈到如何更好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宋庆龄主席听后微笑着说:‘孩子毕竟是孩子,大道理怎么让孩子懂呢?要按孩子们喜欢的搞。’张乐平的家在上海五原路,《儿童时代》编辑部在常熟路,两条马路相连。他经常过来,一点没有名家的架子,是杂志的重要作者。我告知此事,他思考一下,认为宋主席最理解孩子们,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她的这个指示!”张乐平在为《儿童时代》创作时,总是注重寓美于趣。如在1962年,他给杂志设计的封面上,戴红领巾的幸福“三毛”站立于鲜花丛中,肩挎书包,右手捏着小铁锹,左手拿着乒乓球拍,显得生动活泼。 1959年夏,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月刊《中国建设》(《今日中国》前身),登载了张乐平夫妇与7位子女在上海家中拍摄的“全家福”照片,向海外读者介绍“三毛之父”在新中国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好”。 1979年8月的《儿童时代》封面 1978年春,停刊12载的《儿童时代》恢复出版后,开辟“三毛爱科学”专栏。中福会儿童时代社老领导盛如梅曾回忆:“张老(按:张乐平)对自己的创作严格认真,也是一贯的作风……我请张老画《三毛爱科学》专栏,他高高兴兴接受,还说三毛也要跟上时代。可是当前孩子怎么学科学呢,他又上学校去了。看到孩子在嫁接,就画了一组画,三毛从遗传工程书中得到启发,在萝卜茎上嫁接蕃茄,长出了大萝卜和大蕃茄。他觉得自己对科学不懂,深怕画错,特地到中科院上海分院请教了研究遗传工程的专家才放心。”他创作的系列漫画“三毛爱科学”在《儿童时代》连载26期,产生很大影响;出版单行本时,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作序,说:“《三毛爱科学》一书,可以激励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从小爱科学,向往未来。”张乐平陆续向《儿童时代》提供的力作,还有系列漫画《三毛外传》(连载12期)、《三毛新事》(连载12期),以及《小咪画传》(连载l9期)、《二娃子》(连载28期,拾风配诗)等,均广受好评。 1985年夏,张乐平在荣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之际,激动得夜不成寐。他一生最著名也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三毛”。而宋庆龄与“三毛”的故事,则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佳话。 (作者单位: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摘自2022年第6期《炎黄春秋》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