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话说《三毛外传》 黄远林 |
||
近年来我国的幽默漫画发展迅速,受到了漫画作者的重视和欣赏者的欢迎。但一位热心幽默漫画创作的朋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幽默漫画是“舶来品”,并认为这种漫画在我国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年轻”漫画品种,我则有些不大相信。因为据我所知,这类漫画在我国并非近几年才有。今天,在下便打算从幽默漫画的角度,向读者诸君介绍一下漫坛老将张乐平在40年代创作的《三毛外传》及其有关情况。 张老先生的代表作《三毛流浪记》,早已是家喻户晓了;而对他的《三毛外传》,过去则往往因其“思想性”远不如前者,很少被人们提起。1979年和1981年,我曾两次拜访过乐平先生,除请教一些别的问题,也对这部作品的创作和发表情况作了一些了解。 《三毛外传》画于1947年至1948年(注:实际上画于1946年),陆续在当时上海《申报》上连载,后由四方书局出版成单行本。全部共40篇,每篇虽有“三毛”作为主角活动其中,但篇与篇在内容上并无联系,而是各自独立的。画中的“三毛”虽在外形上与《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身份、性格却是各不相同的。《三毛外传》所大量描绘的是富于儿童生活情趣的发生在“三毛”身上的种种滑稽可笑、荒诞离奇的故事,试举几例如下。 其一,画三毛用钉锤砸核桃,头上被砸跳起来的核桃碰起一个大包,大包与核桃相似,一个核桃变成了两个“核桃”。 其二,画三毛用劲拍打玻璃窗上的苍蝇,玻璃被打碎,室外的大群苍蝇乘机飞了进来,除掉一个换来了一大群,弄得三毛目瞪口呆。 其三,画三毛见一小孩跌倒在地,他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不料一头撞到了电线杆上,立即转笑为哭,而那跌倒的小孩见状则转哭为笑。 其四,画三毛站在凳子上挑“长寿面”,“长寿面”实在长,他只好站到桌子上去挑,面还长,他又站到放在桌子上的凳子上去挑,结果翻跌下来,头上碰了一个大包。 《三毛外传》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些引人发笑的儿童生活中的趣事。从这些画幅可以看出,漫画家对儿童生活是有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的,作品对三毛和其他儿童的形象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表情,都刻画得十分生动有趣、惟妙惟肖。故事情节本身的幽默感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幽默感,都足以说明这是一部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幽默漫画集。 由于作品重在表现儿童的生活情趣,不像《三毛流浪记》那样直接揭露和反映社会问题,因此对其中的绝大多数篇幅,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硬去抠它的社会思想意义如何。但其中有的篇幅,也隐隐约约地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如在有一幅中出现了冻得发抖的乞丐形象,三毛将保护树木过冬的稻草用来包扎在乞丐身上,就有点像《三毛流浪记》中的镜头。特别是在一幅图为《原来如此》的画里,画三毛遇见圣诞老人,而圣诞老人的大包袱中的新年礼品,却是三个写有“饿死鬼”、“冻死鬼”、“战死鬼”字样的骼髅脑袋,只要结合当时反饥饿、反内战的社会背景,便不难了解作品的政治寓意。这里还应当提到前面列举的那幅挑“长寿面”的画(原题《牵丝绊凳》),从画面本身看不出有什么政治含义,但乐平先生对我谈起,他画这幅画是有所隐喻的,因为此画是发表在蒋介石过生日的时候,有骂蒋介石“寿命长不了”之意,不过作者不说我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和想象不到的。 有志于幽默漫画创作的朋友,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幽默漫画当然是必要的;但同时,我觉得认真研究我国漫画前辈的一些幽默漫画作品和文学遗产中的幽默小品(如笑话等),并从富于幽默感的群众生活情趣中汲取丰富营养更是不可缺少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幽默漫画。不知那位热心幽默漫画创作的朋友以为如何? ——摘自2022年7月28日微信公众号《筆下亦留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