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喻户晓的三毛,他的笔下还有这些“我们的故事” 施晨露 |
||
百年儿童刊物里的纯真童年 “《我们的故事》是一套时光雕刻的书,也是值得被时光铭记的书。”9月24日下午,“三毛”走进钟书阁徐汇店,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三毛漫画主编唐兵说。 今年是“三毛之父”张乐平逝世30周年和《三毛流浪记》发表75周年,张乐平幼子张慰军介绍,《我们的故事》是对父亲来说很重要、却不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帮助父亲整理作品时,张慰军禁不住感慨,“他能那样全面了解孩子,要花多少精力?” “父亲创作总是认真仔细,经常到幼儿园、学校、少年宫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经过10年(1956年至1966年)耕耘,才有了连载在百年儿童刊物《小朋友》杂志上的157幅漫画——《我们的故事》。张慰军说,在《我们的故事》里,有一幅《种桃子》的漫画,正是表达了父亲真心实意爱孩子的情感所结出的果实,他用为儿童文化献身的信念守护着桃树的根脉。 “父亲为了画好流浪儿是花了不少工夫的。”张慰军介绍,《三毛流浪记》里,三毛的母亲早早离世、小小年纪当学徒的经历跟父亲的人生经历一样,此外,父亲是流浪儿的朋友,他常买了大饼油条去上海的郑家木桥——流浪儿的集中地,和流浪儿们谈自己小时候当学徒的苦,流浪儿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史。这些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让《三毛流浪记》呈现出扎实、细腻的流浪儿的生活细节,真实有力、直抵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三毛流浪记》所描绘的三毛的流浪生活结束了。在张乐平眼前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处处阳光灿烂,处处春风和煦”,儿童文学作家、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鲁兵在《我们的故事》序言中写道,这正是张乐平含着泪水画《三毛流浪记》时所渴望和追求的。《我们的故事》里,“爱的主题占了大多篇幅,友爱同学,尊敬老师,帮助长者,爱护幼者,直至爱护花木、图书、公共财物……可以说是爱的教育”。这本书表达着张乐平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也寄寓着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其中描绘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具体鲜活的生活。故事中的“我们”是一个个自尊自强、明礼诚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孝亲敬老、热心公益的孩子,也是一个个调皮可爱、善良真诚、富有童真童趣的孩子。 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的《我们的故事》彩图拼音版“美德篇”“品行篇”两本一套,收录157幅《我们的故事》漫画作品,并为原作精心着色,配以简练文字解说及注音。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宁是《我们的故事》着色团队的指导,在他看来,《我们的故事》最重要的特色是贴近生活的观察,而张乐平先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出神入化的绘画技巧,使他对笔下人物和场景的把控游刃有余。他所画的人物只有寥寥数笔,却极其传神,呼之欲出,而环境的刻画则抓住重点,以简胜繁。“张乐平先生对无字儿童连环漫画作了重要探索,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 《我们的故事》的底色是充满爱的。张乐平曾说,“我觉得要为孩子画画,首先要满腔热情喜欢他们,真心实意关心他们”,“只有充满爱心,才能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爱的真谛不在别处,就在一点一滴的细碎日常中。在《妈妈,我要洗脸了》《妈妈多辛苦啊》一组漫画里,“我”看到小猫洗脸、妈妈洗衣服,产生了自尊自爱之心;《给小树保暖》《爱护小羊》的“我”将妈妈爱护“我”的爱传递出去,懂得爱自然、爱生命。《铺草》《送菜》里,“我们”帮助路人铺草、帮助老人提菜篮子,展现了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放回去》《这是场里的蛋》中,“我们”将偶然所得的“幸运”——好吃的鱼和蛋,归还给饲养场,诠释了明礼诚信的优良品行。 “三毛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远去,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还要读三毛?”唐兵代读者提出这个问题。张慰军认为,三毛漫画拥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三毛正直善良、见义勇为、聪明机智、乐观向上的精神内核永恒不变。 唐兵提出,现代儿童的生存环境呈现内卷和焦虑的趋向,在这种状态下,重温张乐平对儿童的爱的教育之书,会格外感到温暖和珍贵。基于爱的品德教育,应当以爱为养料,滋养儿童的心灵。记录儿童细碎日常美好行为的《我们的故事》不仅映照了儿童心里的善与爱,也会给予儿童情感发育和心理发育有益的影响。 正如鲁兵所评价,“谁都会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否每一位画家、作家在创作时都想着这句话呢?社会将从作品来检验画家和作家。张乐平是完全经得起这种检验的。” ——摘自2022年9月24日解放网-上观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