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塑造了三毛,又活出了三毛的坚强 | 张乐平先生逝世30周年 |
||
1935年,一个身形瘦小、光脑袋、长着三根头发和一个圆圆的鼻子的小孩三毛,诞生于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笔下。三毛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三毛使一代代人存蓄童心,无论你是从幸福中一路走来,还是面临人生不如意,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只要我们翻开“三毛”漫画,就可以做一个热泪盈眶的孩童。 三毛为何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张乐平先生为什么画这个上海弄堂里的小孩子? “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 张乐平先生有着许多和三毛相同的经历,他说“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三毛既是张乐平的写照,张乐平又活出了三毛的坚强。 张乐平先生照片 张乐平从小家境贫寒,没有进过中学,只在城里读过高小。小学毕业后,因读不起中学,张乐平被送到一家木材行当学徒。张乐平少年时期爱上画画,便利用各种机会偷偷学画。有个大热天的晚上,张乐平点着油灯关在小屋里学画。为了躲避蚊子咬,找来两只肚大口小的空瓮,把双脚藏在瓮里,谁知老板突然敲门,心里一慌,忘记两脚还在瓮里,就起身去开门。扑通一声,人跌倒了,瓮打碎了,老板飞起一脚,把他踢倒在破瓮的碎片上,耳根旁边留下一条伤疤。这是少年时代苦难生活的印记。 被赶出木材行之后,张乐平经介绍进入一个私人学堂画月份牌,画的全是美女,张乐平没有兴趣,他想画社会底层的群众,不久便被赶出画室。失学的张乐平只好到广告公司当学徒,广告公司的老板非打即骂,张乐平年少气刚,不堪忍受,不久就离开了广告公司。 《三毛流浪记》中,三毛在旧上海遭受种种欺凌和压迫,那些催人泪下、引起广泛同情的苦难,某些方面就是张乐平先生的人生写照。 三毛的形象最早出现在1935年上海《晨报》副刊上,他是上海普通家庭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好胜心强,又会耍些小聪明。这一时期的漫画作品从儿童的视角来表现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乐趣,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三毛演变为一个心系民族安危的小人物出现在《三毛从军记》里,唤起了广大民众的同情心。这一艺术形象渐渐地被人们接受。 从不知甘苦到无依无靠,三毛艺术身份的转变,反映出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创作上升到一定的人生高度,担负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的漫画中依然保持三毛的儿童形象,三毛开始在阳光雨露沐浴下健康成长。这一非同寻常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永远不朽。 “没有文字的文学巨著” “三毛”漫画因其无字漫画的特色名扬海内外。2018年,世界无字书大奖评委会授予张乐平先生“特别荣誉奖”,这是中国画家首度获此大奖。 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先生说:“漫画让你明辨是非,成为正直正派的人;漫画让你思维敏捷,成为聪明机智的人;漫画让你风趣幽默,成为开朗乐观的人。” 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幽默易懂。张乐平先生创作“三毛”漫画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人读懂。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很多人不识字,因为他们没有条件接受教育。所以,“三毛”漫画原作是无字漫画,没有文字,没有对白,小孩子也能通过丰富的画面读懂故事内容。稍大些的孩子看完一篇故事,就可以将故事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讲给家长听,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看图写作能力。 永远的三毛 三毛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改编成电影、动画、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三毛”漫画是时代的产物。或诙谐、或幽默、或讽刺、或温情……很多人读《三毛流浪记》,常常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知名儿童文学家鲁兵评论张乐平先生:“热爱孩子的画家和作家,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作品于孩子有益,就是包括审美在内的教育。谁都会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否每一位画家、作家在创作时都是想着这句话呢?社会将从作品来检验画家和作家。张乐平是完全经得起这种检验的。” 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先生逝世。他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三毛形象名扬海内外,人们亲切地尊称张乐平为“三毛之父”和“三毛爷爷”。 今天,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30年。他用画笔为我们带来的笑和泪历历在目;他用一生的心血浇灌了广大读者的心田,给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2022年9月27日微信公众号《译林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