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三毛流浪记》的前世今生
|
||
上海大公报馆 1947年6月15日,漫画《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前后共刊出255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时隔七十六年,当人们再次重温三毛的故事,依然被他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给打动。 1 问世 张乐平说: 我作为一个漫画工作者,决心通过我的笔杆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严重的控诉,那时便开始创作了《三毛流浪记》。 1947年5月,《大公报》编辑陈伟球请示总编辑王芸生,拟请张乐平画漫画连载。 据张乐平回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亲眼目睹寒冬夜晚流浪儿冻死街头。出于义愤和同情,为了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沪上孤儿。 于是,《三毛流浪记》第一幅漫画在1947年6月15日的《大公报》问世。 《大公报》刊登了《三毛流浪记》第一幅漫画 要表现百姓的苦难,必须了解苦难的百姓。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张乐平特地去实地接触那些儿童。 他来到了旧上海这十里洋场最混乱、最肮脏的地方——郑家木桥,与流浪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 推车上桥 张乐平少时曾做过学徒,他把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笔墨和着眼泪创造了流浪儿三毛。 画家有意识地把三毛流浪的种种际遇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通过三毛的一系列行为,可信地展示了三毛身上的那种善良、机智、坚毅、乐观、幽默、勇敢、天真无邪、嫉恶如仇等可贵品质。 去当学徒 《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刊登期间,三毛的境况牵动着读者的心,甚至有人自发为三毛捐款捐物。 南京的一位8岁的小读者吴阿妹寄来了这样一封信:“乐平先生:三毛又在流浪了。你为什么不对他好一点呢?以后,如果你再虐待他,我要请他到我家来住了。” 苏州的一位小朋友也写来一封信:“张乐平先生:我三天看不见三毛了,我非常记挂他。他到哪里去了!到底是饿死了,还是冻死了,还是上学去了?请你明白告诉我。” 读者来信和专为三毛编制的小毛背心、小鞋等
2 展览会 宋庆龄说: 张先生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谢谢您,全国的三毛不会忘记您。(1949年)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三毛”的困苦生活,宋庆龄决定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 张乐平从嘉兴赶到上海,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心赶作了30多幅三毛水彩画。 部分义卖作品 画展于1949年4月4日(当时的儿童节)在上海大新公司(现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四楼开幕,盛况空前,中外记者争相报导,每日参观者多达2万人。 展览会现场 “三毛生活展览会”和“三毛乐园会”为流浪儿童筹得了钱款,以及书籍、文具、衣服、药物等物品,救济了数以千计的贫苦儿童。 漫画人物三毛,为许多真实生活中的“三毛”提供了庇护和生存的机会。 当时的媒体报道
3 改编
张建亚说: 漫画《三毛流浪记》在我国堪称家喻户晓,诞生七十多年以来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1949年4月1日,昆仑影业公司在上海外滩开拍电影《三毛流浪记》。影片于当年9月初完成拍摄,10月向全国公映。 解放后,漫画三毛多次被改编成木偶剧、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舞台剧、音乐剧等。 我们期待着,三毛能再一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面向现在的小朋友、大朋友和老朋友。 剧组开拍前合影(1949年3月31日) 《三毛流浪记》是我国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国的革命事业、社会进步、人民教育产生了良好和深远的积极影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三毛流浪记》被评选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 如今,“三毛”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部中国人创作的漫画书,已先后出版了英文版、韩文版、越南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漫画,并获得第42届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博洛尼亚童书展世界无字书“特别荣誉奖”。 2019年,《三毛流浪记》被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图书俱乐部的推荐书单。 联合国网站当时发布截图
最后 正如不少研究者指出的,三毛这样一个儿童文学经典人物身上,有着乐观积极、人道主义、温情主义等穿越时代的永恒特质,如何把握好人物核心特征,接续当下儿童现实生活,让三毛重新在这个时代焕发活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原著《三毛流浪记》部分版本目录 ——摘自2023年6月15日微信公众号《三毛漫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