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 “三毛之父”张乐平在金华宣传抗日 赵如芳
|
||
张乐平正在画《三毛从军记》(1946年) 中国人熟悉两个三毛:一个是漫画里的小男孩,头上顶着三根毛发,命运坎坷,四处流浪;一个是台湾女作家陈平,行走万水千山,写下《撒哈拉的故事》。 两个三毛都与张乐平有关。这位从浙江海盐走出去的漫画家,在1935年创作了三毛这个人物形象,让三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他也被称为“三毛之父”。女作家陈平读了《三毛流浪记》,取笔名三毛,后认张乐平为义父。 3月11日,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来到金华,筹办张乐平抗战作品文献展览。该展览由金华市漫画动漫协会策划、组织,金东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协办,计划在今年8月举办。 走在金华大地上,张慰军有种别样情感,父亲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抗战期间,张乐平来到金华,深入前线宣传和创作,举办了个人战地素描展,筹办画刊《刀与笔》,以笔为戈,挥毫抗日,还在这里邂逅了一生挚爱。 《三毛从军记》 《三毛从军记》 张慰军是张乐平的第四个儿子,小名阿四。他常说,父亲创造了很多漫画形象,但大家最喜欢的还是三毛。 今年是张乐平诞辰115周年。当初,他怎么会创造三毛的? 张慰军告诉记者,父亲非常喜欢孩子,创造了不少儿童形象,1935年,他画了一个光头小孩,后来看看感觉少了点什么,就随手加了三根毛,这就是三毛的由来。当时,漫画家叶浅予生病,他在《图画晨报》上的漫画连载无法继续,就让张乐平代画几期,张乐平将他画的三毛投了过去,第一幅发表在1935年7月28日的《图画晨报》上。之后,张乐平又画了300多幅三毛漫画,发表在多份杂志上。因为三毛系列是儿童题材,张乐平尽量不用文字,一是想让不识字的孩子能看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那时的文盲不少。 但是,1937年后,张乐平很少画三毛,1938年还短暂画过,后来几年,在上海的报刊上几乎看不到三毛漫画。在三毛消失的七八年里,张乐平投身到抗日运动中。
“武器就是一支画笔,不负祖国的托付” 宣传画: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热血的上海漫画家们在一天之内成立了救亡漫画宣传队,全称为“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委员会、漫画界救亡协会漫画宣传队第一队”,张乐平是其中一员,担任副领队,叶浅予为领队。 1939年入秋时,张乐平(任队长,叶浅予去香港办抗战杂志)带着漫画宣传队来到金华。他以金华为基地,深入前线,画了多幅作品,有《我军与敌军武器比较》《我军与敌军姿态比较》《敌寇姿态》《敌寇脸谱》《苦难绝望的日本人民》等。其他成员也创作了一批批宣传画和漫画作品,他们的作品在《前线日报》《漫画旬刊》《大风》《浙江潮》等刊物上发表,还为当时的抗日宣传创作提供了样本。 在金华,张乐平举办了个人《战地素描展》,并将展览的全部收入捐献给抗日救亡运动。 浦江籍版画家、诗人项荒途观看了张乐平的战地素描预展,写了一篇题为《读战地素描预展后》的文章,发表在1939年9月21日《大风》期刊(第107期)上,他这样写道:“一位反映现实的绘画工作者,他所采取的主题一定不会逃到抗战的外面去,如张先生的一百多幅作品,当中给我们写出前线士兵的正常娱乐,写出军民间的亲密关系,写出在‘政治进攻’声中努力建设的天目山,写出沦陷区的学生,战区的民众教育,以及前线士兵的战余生活……他的主题是多面性的,但是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犯上自然主义的毛病,也不像公式主义那样机械地拿一个口号来代替主题。” 木刻家赖少其评论:“一般美术学校的学生,及中学生,都永远关在学校中学习,倒把社会、战场丢到脑后,这种落后的传统的方法,实在给中国绘画带来很大的恶劣的影响;乐平正提出了新的正确的方法:便是到战场去!” 关于这次画展,张乐平也写有一段话:“我更看到一种可喜的现象,便是前方战士与民众是怎样热爱着漫画,尤其是带有连环故事式的布画。虽然是在夜晚中,也有不少秉烛来观的。这是怎样启示着每个绘画工作者应该怎样加倍地努力,以及更证明了绘画在宣传上是怎样的需要!” 张乐平、冯雏音夫妇 通过画展,张乐平激发了大家的抗日热情,不经意间也收获了爱情。当时,浙江中心剧团的演员冯雏音在金华演出,观看了张乐平的画展。同样来自上海,同样热爱文艺,张乐平和冯雏音在金华相遇相知,坠入爱河,1941年结婚,同甘共苦五十余年,生养了多个子女,还收养了几个孩子。 除了创作和办画展,张乐平还在金华参与了《刀与笔》杂志的发起、筹办工作。《刀与笔》以创作木刻版画宣传抗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主编万湜思(姚思荃)在创刊词中写道:“我们是这样站上了新的岗位:拿起刀,拿起笔!为什么拿起刀,拿起笔?说来简单,‘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有什么,便发挥什么,只要它对目前的民族解放战争有所裨益……” “我的武器是画笔!回想当年我们在警报频仍中闭窗秉烛作画的情景,至今犹觉热血奔涌……我这个漫画兵从1937年画到1945年,经历了抗战,武器就是一支画笔。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的作品,虽不成熟,笔底感情却是真挚的。基于民族的义愤,我们曾以苦为乐,不负祖国的托付,尽了自己的职责。”1946年,张乐平的一段话回顾了抗战的经历和心声。 漫画宣传队和演剧队到各地乡村、城镇宣传救亡(右二为队长张乐平) 文史学家魏绍昌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张乐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辗转沪、苏、鄂、皖、浙、湘、黔、桂、赣、闽、粤诸地,以画笔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生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张乐平与他的漫画队友们在东南一带战地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地宣传抗战的史迹,理应在中国漫画史上占有光荣和重要的一页。 有资料记载,酒坊巷往南有一条小巷叫紫岩巷,其1号为《大风》和《刀与笔》的编辑部。3月12日,张慰军在金华市漫画动漫协会主席姜晓明的陪同下来到酒坊巷,没有找到紫岩巷,就与《浙江潮》旧址碑合影。80多年前,张乐平应该来过《浙江潮》旧址,与一群爱国文艺人士掀起抗敌浪潮。站在父亲曾经来过的地方,张慰军感慨不已,父亲是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热血青年。
在父亲来过的地方办展,很有意义
离开金华后,张乐平又辗转多地宣传抗日,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抗战14年,是张乐平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战地的所见所闻,使他更深入地认识了现实社会,他更坚定地立足于平民百姓之中。 1946年,三毛回来了,张乐平创作了《三毛从军记》,三毛形象从早先的幽默风趣转变为尖锐辛辣的揭露和抨击。这是中国第一部无文字的长篇连环漫画,奠定了张乐平大师级地位。1947年,在目睹了几名流浪儿童不幸离世的悲剧后,张乐平创作了《三毛流浪记》,影响经久不衰。 后来,他又创作了《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系列连环漫画。年代不同,内容不同,三毛却一直都是孩子的形象。“父亲说过,要让三毛永远长不大。”张慰军解释道。 张慰军与《浙江潮》旧址碑合影 赵如芳 摄 出于对三毛的爱,很多读者拿着张乐平的三毛系列作品让张慰军签字,张慰军觉得不合适:“作者不是我啊。”“你父亲是‘三毛之父’,那你就是三毛的弟弟。”张慰军接受了这个称呼。 张慰军来到父亲曾经来过的地方 赵如芳 摄 今年是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金华市漫画动漫协会的邀请下,张乐平抗战作品文献展览将在金华举行。“金华是我父亲来过的地方,也是父亲和母亲相遇的地方,在这里办展很有意义。”张慰军说。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张乐平在抗战期间的各类作品,以及1946年创作的《三毛从军记》,此外还将播放三毛影视作品、开展有关抗战救亡漫画宣传队和张乐平抗战活动的讲座等。
编辑:琚红征 ——摘自2025年3月14日金彩云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