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毛 李滢/文 王立军/策划
|
||
“我是看着三毛的故事成长起来的。”不只是我,很多人都这样说。三毛伴着几代中国人成长。 在年纪大一些的读者心中,那个头上只有三根毛的小男孩曾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他的喜怒哀乐和命运都深深牵动着他们的心。现在的小读者也许已经不那么熟悉这个在旧社会里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了,因为他代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可是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漫画形象,三毛是永远存在的。他属于过去、现在,也一定属于未来。 我爱三毛,很庆幸在工作之后,还能与三毛的创造者张乐平先生的家人有所接触。一九九八年,值张乐平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观看,有幸见到乐平先生的小女儿张朵朵。她热情地向我介绍三毛形象的诞生和发展,使我更多地了解了三毛。这次去上海采访,我又有幸拜访到张乐平先生的儿子、现任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融融先生,并到公司做客,使我对这个从小就在心中留有鲜明印象的小男孩更多了几分亲近和热爱。 任何一个有影响的艺术形象,都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三毛的诞生与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是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漫画形象不少,包括叶浅予的王先生,黄尧的牛鼻子,梁白波的蜜蜂小姐,高龙生的阿斗等。可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儿童漫画形象却不多,即便有,也是舶来品,像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大力水手等,我们中国自己的儿童漫画形象,还是一个空白。 那时候,作为已经画了多年漫画并已小有名气的张乐平,开始考虑要创造中国自己的儿童漫画形象了。他先是在纸上画了一个光头小男孩,不很满意,便随笔在头上添了三根头发,就这样,一个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并牵动亿万读者心田的漫画形象诞生了。后来,张乐平爷爷回忆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叫三毛,我原先也没想过。如果当时画了四笔,就成为四毛了。我看看这三笔加得还可以,就定名为‘三毛’。”就这样,三毛走进了千家万户。 三毛第一次露面是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上海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他一出现,就以造型的奇特和小孩子特有的天真善良、美好率真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三毛代为乐平言,不断见诸报端,为抗战做着宣传。后来,由于乐平先生加入到抗战宣传中,转战各地,创作紧张,无暇顾及三毛的创作,使这一形象一度销声匿迹了八年。直到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二日,《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问世,读者才又有幸欣赏到了这一久违的艺术形象,《三毛从军记》也因此成为张乐平先生的传世之作。 可是真正为读者所熟知和念念不忘的,还是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流浪记的诞生也不例外。那是一九四七年年初的一个夜晚,乐平先生顶着刺骨的寒风从报馆回家。走到弄堂口的时候,看见雪光映照的墙角里有三个骨瘦如柴的流浪儿。他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上身披着破麻袋片,下身穿着破烂不堪的单裤,正围着一个铁罐点火取暖。为了不让仅有的几块拾来的煤渣熄灭,他们轮流向罐头盒里吹气。可是第二天清晨当张乐平早早外出时,却发现昨晚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已经冻死了。堆满积雪的马路上,一辆收尸车正缓缓行进着。车里,一只只僵硬的小手小脚伸出车外,随着车子的颠簸僵直地抖动……这对乐平先生的触动太大了,而这样的场景,在那个社会里称得上是司空见惯。那些随处可见的骨瘦如柴、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命儿的遭遇,像尖刀一样刺进乐平先生的心,直刺出血来。他无法摆脱对流浪儿的同情和对反动统治的愤怒,拿起笔,要为改变这些苦孩子的命运倾注心力了。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五目,这部深刻揭示社会弊端、反映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孩子命运的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它被视为中国的《苦儿流浪记》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部和着血泪的作品。张乐平先生说:“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创作中,他把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融入进去,把对苦难孩子的深切同情借助画笔赋予三毛,使我们时常能在看他的作品时淌下泪来。乐平先生说:“我从未措意自己的劳苦,我更未计及自己的成败,我只一心一意通过三毛传达出人生的爱与恨、是与非、光明与黑暗……”为了这个形象的创作,乐平先生特意混到当时流浪儿的聚集地——上海陈家木桥,与那些流浪儿交朋友。因此,他获得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流浪儿经历,为成功地创作《三毛流浪记》,奠定了坚实而丰厚的生活基础。 《三毛流浪记》诞生以后,这个大脑袋、圆鼻子、头上顶着三根毛的小家伙,立刻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他们的喜怒哀乐从此与这个小男孩连在了一起。他们和三毛同喜同悲,很多人甚至把三毛当成了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孩子。冬天到了,他们恳求乐平先生“替三毛加一件寒衣吧!即使是一件破棉袄也好,让他也得点温暖。”还有人寄来毛背心,嘱乐平先生一定为三毛穿上,说“近来天气奇冷,而三毛身上仅着一破香港衫,此毛背心虽小,三毛或可能用,俾使其能稍驱寒冷,略获温暖,千万读者也能安心”。更有八岁的小朋友埋怨张乐平说:“三毛又流浪了。你为什么不待他好一点儿呢?以后如果你再虐待他,我要请他到我家来住了。”所有这些弄假成真的关爱,都让张乐平感到了由衷的欣慰和满足。是他把三毛领到了这个世界上,那时候,他和三毛都是孤单的,可是现在,有那么多人关心着三毛,与三毛结伴而行,看来,三毛是永远都不会孤单寂寞的了。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或者也和你现在一样大的时候,就迷恋过《三毛流浪记》。很多年后的今天,当我捧读这本由乐平先生的儿子张融融送给我的盖有“乐平”印章的《三毛流浪记全集》时,感觉就非常不同,读起来更用心,也更亲切。 一周的时间里,我连读了几遍《三毛》,每读一遍,都会对这个小男孩更多一些了解,也会在心底里更爱他一些。现在我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情深所致,把三毛当成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孩子了。 乐平爷爷笔下的三毛,我叫他是一个孩子,一个彻头彻尾的孩子。这当然不是从年龄上说的,而是他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好率真和刚直不阿,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原始、最质朴的情感,是没有受过污染和调教的,那么纯、那么美。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压榨,遭遇了那么多不公平,却用那颗满是创伤的小心灵,怀了对全世界的善良、宽容和悲悯。他那么懂事、那么值得我们去爱。身外之物他什么都没有,可是他本身却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三毛流浪记全集》收录了张乐平爷爷的261篇作品,其中很多我们都非常熟悉,像《减价竞卖》、《不如洋娃》等。261篇作品是一幅生活的长卷,展示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的是三毛不同的性格侧面。他善良,自己衣不蔽体了,却还要脱下一件衣服送给比自己更穷苦的乞儿(《转赠别人》);他好心遭了恶报,唤富人捡他丢掉的钱包,却遭误会,还挨痛打(《好意恶报》);他好奇心强,看女人穿高跟鞋,以为她们的脚也长得像高跟鞋一样的形状,小孩扔香蕉皮让女人摔跤,女人的鞋掉了,露出脚,原来和自己的一样(《也是平的》);他平白无故代人受过,因不巧正拾起被某小学生“销赃”的弹弓,被老师误以为搞恶作剧的就是他而逮个正着(《盯错对象》);他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儿童(《见义勇为》);他天真得可爱,看大人喝的啤酒带沫,便冲了一杯带沫的洗衣粉,滋味当然不同(《自制啤酒》);他动情处落泪,在影院里看《苦儿流浪记》,由主人公想起自己的遭遇,禁不住嚎啕大哭(《情不自禁》);他让人心生怜爱,在寒冷的季节,连路边的树木都围上稻草,穿了冬装,他却还是短衫短裤,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人非草木》);他好学上进,好不容易得来读书的机会,没吃没穿被同学笑算得了什么,来,比比成绩看——各科都是一百分(《看谁的好》);他好耍小聪明,见到“禁止赤膊,违者究办”的牌子,拿起焦炭把上身涂黑,看上去就像穿了件黑衣(《炭画黑衣》);他仗义勇敢,路遇以大欺小,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拔刀相助》);他瘦弱的身板有一副傲骨,宁肯挨冻受饿也决不去偷(《走得清白》)…… 除这些之外,我还看到了很多角度的三毛,有被冤枉的三毛、受委屈的三毛、遇尴尬的三毛、悲惨的三毛、左右为难的三毛、现实的三毛、凄苦的三毛、宁折不屈的三毛,总而言之,是一个丰富、立体、活生生的三毛。他于困境中的乐观和永不放弃,使我看到了精神的强大和生命的坚韧。若三毛真有其人,我讲给他我的这些感受,他也许还听不懂,因为他就是个孩子。可正因为他是孩子,是个纯粹的孩子,他的所做所为才最自然地呈现了他的本性。正是这本性让我悟到:生命很脆弱,可也很坚强。在没有办法选择处境的时候,你却可以选择处境中的生存方式。从三毛身上,我读出了这些思想,所以我格外赞同漫画家方成先生讲的:漫画是有语言功能的,它会说话。我想,一定是这样的。 乐平爷爷的《三毛流浪记全集》,抛弃了连篇累牍的文字,所有的情节、信息和思想,都靠画面来传达。图上没有语言,没有对话,连象声词也没有,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只有画面。电影的主人公是三毛,他带着我们不停地走,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场景,过不同的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三毛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到一起了。到底是三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走进了他的“电影”呢7不知道。或者说,其实他的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在那个时代的生活。 我爱三毛,我敬重创造了这个形象的乐平爷爷。三毛头顶上的三根头发永远那么软软地趴着,乖顺而无力,可是我却从中看到了倔强,看到了坚强,看到了乐平爷爷微笑着告诉我们:人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只要精神在,就什么都在,永远乐观,永远都不要放弃。
三毛形象的创造者张乐平爷爷是浙江海盐人。他一九一0年十一月十日降生在海塘乡一个叫黄庵头的小村里。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可是那时候乐平爷爷的家里,生活却是清苦的。 乐平爷爷一生创作了很多漫画。从20年代的第一幅《一豕负五千元》,到90年代的《猫哺鼠》,他的漫画作品是和时代一同前进的,反映了不同阶段不同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乐平爷爷也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人民画家”。除漫画之外,乐平爷爷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和国画等,也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可以说,绘画是贯穿乐平爷爷一生的事业。 乐平爷爷对三毛的钟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三毛是他的孩子、心血和生命,是融入他血液、渗入他骨髓的东西。他对三毛的爱,语言不能够表达,那是已经与生命合二为一的东西。 三毛让乐平爷爷赢得了无数人的爱戴。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都因为三毛而敬重乐平爷爷,因为乐平爷爷而更加喜爱三毛。我所钟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的笔名,就是根据乐平爷爷笔下的三毛而来。她在为《三毛流浪记全集》所写的《三毛之父与我》中提道:“等到有一日,我也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坚持,那就是:在我的笔下,我所观察、我所记录的人生面相,即使平凡,如我的,但那人性的光辉与高尚,在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甚而理所当然的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我们的真诚。于是,在我决定笔名的时候,我选择了‘三毛’。”是的,作家三毛和画家笔下的三毛,一样率性而真诚。 正因为她真诚,她才爱上真诚的三毛;又因为受到三毛真诚的熏染,才使自己变得更加真诚,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她还在《写那不朽的小三毛——以及张乐平大师》里说:“看人画、听人言、观人行。这三点加起来,对于张乐平先生的答案,来得扎实平稳——张乐平笔下三毛真诚。创造三毛的作者——一色一样。人——性——光——辉。当之无愧。”我想,这也应该是很多真诚的人,对画家笔下的三毛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和评价。 画家的生活并不是从始至终与荣誉相伴的,他苦难过,也拮据过。乐平爷爷十五岁那年,离开家到上海南汇县的一家木行当学徒。生活是不好过的,那段日子里,画画是他唯一的乐趣。为了画画时不被蚊虫叮咬,盛夏的夜晚,他找来两只肚大口小的空酒坛子,把脚像穿袜子一样地伸进去,这样蚊子就不容易叮到了。一天晚上,他正画得入神,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他忙起身去开,脚没来得及从坛子里拔出来,一下子摔倒在地上,破碎的酒坛子把脚划得鲜血淋漓。木行的老板进来一看,大发雷霆,狠狠地将他踢倒在地,酒坛的碎片又把他的右耳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留下终生的伤疤……当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再看乐平爷爷的作品,也许能在作品之外,收获很多其它的东西。 三毛的形象,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时代内涵的。要想赢得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喜欢,他就要随着时代一同发展。建国以后,《三毛翻身记》、《三毛迎解放》、《三毛爱科学》的相继诞生,让我们看到三毛已经由过去的瘦骨嶙峋,变得健康丰满起来。今天,《三毛的奇妙世界》、《三毛太空漫游》、《三毛科幻历险记》的问世,受到了众多小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三毛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毛在积淀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后,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动漫形象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三毛这个形象是可以做文章的,当然要赋予他时代的特点。我们这次在上海见到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乐平先生的儿子张融融时,就兴奋地获悉,百集大型动画片《三毛》已经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策划拍摄,到那时,一系列三毛形象的推广活动也将接踵而至。在北京,我已经看到了印有三毛形象的记事簿和便笺面世,非常漂亮,也非常可爱。我想,要是能像集麦当劳的史努比一样集齐不同图案的三毛,也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 小朋友们,如果我跟你们说米老鼠、唐老鸭、小丸子、皮卡丘,你们是不是会抢着跟我说“知道知道”,还能讲出许多我不知道的它们的故事呢?可要是我跟你们提起三毛,你们是不是还能一样抢着说“知道知道”,然后讲起他的故事呢?我从小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三毛是我的伙伴,我的朋友,我和很多关心他的人就像美国孩子喜爱米老鼠、唐老鸭,日本孩子喜爱樱桃小丸子一样,关注和深爱着我们的三毛。推广三毛形象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做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更离不开企业和媒体的参与和支持。如果我们都能像过去的人们关注三毛那样关注现在的三毛,我相信用不了太久,我们或许可以在和美国孩子谈起三毛的时候,也能让他们像我们谈起米老鼠一样地津津乐道。 乐平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可是三毛的事业还在继续,是因为有无数爱他们的人。乐平爷爷生前对孩子有着至深至诚的爱,他说:“大树是由苗苗长成的,对苗苗我们要精心浇灌。”如果乐平爷爷在九泉之下能够知道,他深爱的三毛至今还活在我们心中,活在今天的孩子们心中,他一定是可以快慰的了。 ——摘自2002年第1、2、3期《儿童漫画》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