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赤诚留人间

——我所认识的张乐平同志

姜维朴

                                            

 

  一代艺术大师张乐平同志离我们而去已经九个年头了,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一种催人向上、令人振奋的张乐平艺术热,正在不断升温:张乐平的“三毛系列”图书,在以各种形式出版;根据“三毛”典型摄制的影视产品在重新摄制和上映;张乐平的艺术研讨活动在频频举行;张乐平的纪念馆在他的家乡浙江省海盐县落成后受到来自各地人们的热爱……

  我和张乐平同志相识于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之后。那时我在上海市军管会所属的《华东画报》任记者,我们这批穿军装的文艺兵,随陈毅司令员进了硝烟甫熄的上海。《华东画报》成了美术工作者经常聚首的地方,来自解放区的同志和原在上海白区的同志胜利会师,那种相见恨晚的兴奋情怀,至今每每忆起,仍令人激动不已。我在《华东画报》进上海后,开始时任记者组长,主要忙于采访工作,和乐平同志接触不多,他年龄大我15岁,他在我心目中,开始时俨然是一位长者,但几经交往,很快就心心相印,情同手足,那主要是他笔下的“三毛”形象早就从思想上把我们沟通起来了,再加上他为人的纯朴、谦虚和热情,给人一种毫无拘谨的亲切感。

  记得正是新中国成立的时刻,上海电影界专门为接待我们来自解放区的文艺队伍,放映了好几部进步的电影,刚刚摄制完的《三毛流浪记》就是其中之一。乐平同志还专门向我们打了招呼,希望大家看后多提批评意见。记得在看到三毛遭受百般凌辱而流落街头的情景时,我不禁想起自己童年的遭遇而几次流下泪水。当我走出影院见到乐平时,不等他向我提问,就紧紧握住他的手,擦着泪水感谢他为新中国的孩子们提供一部最好的影片。

  《华东画报》为纪念上海解放一周年,于1950年6月号发表了一组题为《解放前后大不同》的漫画,共34幅,张乐平率先画了第一、二幅,前一幅是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下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图像,后一幅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的情景,对解放前后的变化,通过鲜明的形象作了令人信服的对比。参加创作这套漫画的还有张文元、米谷、吴耘、黎冰鸿、杨可扬等16位画家,沈同衡为每幅画配了唱词,《华东画报》刊出后,随之出版了单行本画册,在新中国建立一周年前很快发行到群众手中,受到广泛欢迎。

  1952年8月,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张乐平任第一创作室主任,我任《华东画报》主编。由于《华东画报》除了刊登照片,还要刊登连环画、漫画等美术作品,因此,我与乐平同志在工作上便有了更多的联系。有一段时间《华东画报》改为半月刊,每期都要刊载两三部短篇连环画,由于领导创作队伍的张乐平、赵宏本等同志的支持,使画报能够及时组织到连环画作品,既可满足群众的紧迫需要,也推动了连环画的改革。

  1953年1月,《华东画报》出完了最后一期,我和部分同志调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行前,社里召开了欢送大会,会后合影留念。这张历史照片至今快50年了,吕蒙、乐平、沈柔坚等同志当时都那样年轻,回忆当年依依惜别之情,似乎还听见他们的殷切叮咛:“到北京以后,有什么困难,一定来找娘家啊!”没想到,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他们都先后离我们而去了……

  张乐平在1979年70岁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画了一幅向党表达心愿的画,画面上他欢欣鼓舞地抱起小三毛,向党献上一束花,并题写了四句诗:“画笔生涯五十春,赢来白发映丹心,七十当作十七样,追逐红旗再长征。”这诗与画,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老画家的赤诚胸怀。

  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颗丹心,和那些感染培育了几代人的艺术珍品却永留人间!

2001年4月8日

——摘自《三毛新生记》,2002年5月译林出版社出版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