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动画并不只有迪斯尼

夏晓岚

 

 

  6日傍晚,在西区一幢貎不惊人的商务办公楼中,发生了一次重量级的碰撞——三毛与奥斯卡的接触。

  张融融,已故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之子,在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接待了路过上海的贝奇·布里斯托和维比克·索罗森,前者为美国柯宝动画公司总裁兼CEO、奥斯卡评委,后者则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动画和电子数码艺术系创立主席。

   合作,是双方共同的兴趣和目的。自动画片《花木兰》、武侠片《卧虎藏龙》在西方获得极大成功后,中国文化、中国面孔已经成为美国文化领域的热门题材。对贝琪和维比克来说,三根毛、大眼睛、圆脑袋的三毛,就拥有一种“完美的、会轰动美国的”中国表情。而对三毛感情更深的张融融,此前也一直在为“三毛”寻找合作伙伴,并已同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批实力媒体有过商榷,只是至今还没遇到真正能令他满意的合作形式。

  合作的大前提是了解。记者第一眼见到贝琪、维比克,就发现这两位美国动画产业的当家花旦正借助图文资料,“学习”三毛的生辰、禀性、群体基础。而她们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动画并不只有三维或是数码,只有迪斯尼或是“梦工场”。

  贝琪是美国动画业内响当当的人物。她拥有长达30年的从业经验,曾任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传统动画专业主任;她曾多次与包括迪斯尼、华纳、索尼在内的多家大公司合作,由她参与导演的《婴儿闹世界(Augrata)》、《孪生冤家(Cramp Twins)》现正风靡英美。

  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她最“亲切”的称谓还是奥斯卡金像奖委员会委员。采访因此就从她对奥斯卡的看法而起。

  “我认为奥斯卡应该更看重动画作品的艺术性,而不是娱乐性,所以最后的评奖结果总叫我非常失望,”贝琪的开场白绝对出人意料,“尽管迪斯尼,‘梦工场’很强大,但迪斯尼只是迪斯尼,‘梦工场’只是‘梦工场’,除了他们,还有别的强者。”

  贝琪因此也不喜欢曾在1999年奥斯卡上风光一时的《花木兰》,好在这并没能减弱她对三毛的兴趣。在她眼中,三毛比花木兰“更精彩”,围绕他发生的故事,他拥有的文化背景、性格特征都是西方人绝对不可能想到的。

  被问到,获得奥斯卡提名或大奖是否可以作为衡量一部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时,贝琪更是大遥其头:“成功的组成因素应该是革新、市场和利润;成功的重要价值在于向全世界展现你的视角、观点,并由此获得发言权。”她继预言,中国动画将在5年内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发言权。她的理由是,超过5000年的历史赋予中国文化丰厚的底蘊,其风格恰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容易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

  “更何况西方动画近40年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帮助。”贝琪终于露出了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参加将于本周五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卡通文化产业论坛”,并做题为“中国将能够在亚洲动画电影制作和动画教育上领先”的主题演讲。

  “15年前,我曾在深圳工作过4个月,对那时的中国动画产业有过一定的了解。当时的感觉是,要在中国推广动画教育还嫌太早。但今天,我发现中国人已经开始对动画产生兴趣,政府又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时机终于到了。”

  同样的“时机”曾出现在10年前的美国,并在1999年达到潮头。当年,全美各大动画厂商纷纷向高级学府索要动画专业毕业生,总人数比6年前的平均水平整整高出6倍。受其影响,动画专业成为大热门,老牌学院纷纷突出升级版的系统教育,业余类全日制的短期培训层出不穷。

  但课堂学习绝不是动画教育的全部,贝琪的观点是,技术不重要,因为有固定程式,不难掌握;风格也不是大问题,可以借助西方的技术,表现东方的独特文化,就像日本、韩国已经做到的那样;最重要的,是从业人员是否真心热爱动画事业。“动画教育并不简单,它包罗万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要多画、多看,再画、再看,没有信心,没有耐力,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贝琪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以上观点:“我从5岁开始学画,这些年来一直用毕加索的话激励自己,如果你能把画画好,那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当初,我和另一个人同时进入动画产业,只不过我选择了独自打拼,而他进入待遇丰厚的迪斯尼。25岁后,他还是当初的他,而我……哈,就是这样。”她挑挑眉毛,用眼神说,你们也可以做到的!
                                     

  
——摘自《上海壹周》,2002年9月12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