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三毛

孙昌建

                                            

 

  今年是张乐平老先生的 “三毛”诞生70周年,前几天有人想找我重做有关三毛的题材,所以重看了两本三毛的电影,一本是《三毛流浪记》,是1949年出品的;一本是《三毛学生意》,是1958年出品的。两本三毛,味道是大不一样的。

  可能,一百人眼中有一百个不一样的三毛,在我看来,《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最吸引人的不是他的可怜,而是他的可爱。这种可爱反映在他的倔强的脾气上,反映在他当遇到比他势力大的人时仍然不屈服。当然,还有他的正直善良、他的小聪明、他的同情心。我在想,一个形象能流传70年,一定是有道理的。我稍微搜索了一下,能够流传70年的形象,电影的、动画的、文学的、老少皆宜的,你还真找不出几个。孙悟空算一个吧,但他是只猴子的形象,而在这方面,我们比起老外的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来,真的不知道有多少距离了。以前我们小的时候也看三毛,但那时的学校和老师好像更多的是从教育意义上去考虑的,说三毛多可怜啊,如果不好好读书就有可能去讨饭做三毛。但是吸引我们的呢,恰恰不是 “教育”,而是“娱乐”。影片中有儿童节游行一幕,电影最后又有庆祝解放的游行,这两幕戏一对比,教育意义自然就在里面了,可是以往我们的重点好像一定要停在这个地方的。老实说,如果三毛仅仅是教育,那么我们早就把它忘记掉了。即使像《半夜鸡叫》这种教育意义很强的动画片,也有把周扒皮画得很夸张的,否则我们怎么能到现在还记住那句台词——“天都亮了,鸡都叫了,怎么还不起床?”——这句话后来用来我们在学校里教训上课打瞌睡的同学。

  《三毛学生意》是一出滑稽戏,全是成人演的,而且有一个特色,演员是用江浙沪三地的方言来演的。三毛和他的剃头师傅说的是苏北话,算命瞎子说的是杭州话。在现当下某些广播电视节日重开方言之风时,看这个电影至少能让人回味老派的苏北话和杭州话,的确是非常亲切而有韵味的。仔细考察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即使是方言,在演变的过程中好像也变得越来越硬了。在这个电影里,三毛已经长成大人了,他也要开始谈恋爱了,可是他面对的那个生活环境却还是一样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滑稽戏的—个特征就是夸张,在这个戏里,三毛已经是—个非常聪明的形象了,这个聪明也是看来对付谁的。像在剃头师傅面前,他表现出了蠢得可爱的一面;而在算命瞎子面前,他又用智慧调侃作弄了对手,因为那个瞎子是专干骗人勾当的。所以说三毛的聪明,其实也是看用在什么人身上的,如果你对他好,那么他回报你的更好;如果你要欺侮他,那么好,你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我觉得三毛的身上,有着一些说不清楚的品质,挖掘起来非常有意思。这两本电影都是以旧上海为背景的,我知道还有《三毛从军记》以及重拍的电视剧《三毛流浪记》等,我期待有更丰富更有趣也更与时俱进的三毛活跃在我们的视觉生活中。

——摘自2005年4月26日《新闻午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