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大师张乐平笔下家喻户晓的形象

“三毛”今年70岁

罗四鸰

                                            

 

  大脑袋、圆鼻头、光光的大脑勺上只有三根活泼的头发,或趴,或鬈,或翘,生动地讲述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讲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毛,这位漫画大师张乐平笔下家喻户晓的形象,自1935年问世至今,已整整70岁了。近日,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永远的三毛——纪念三毛诞生七十周年”座谈会在沪举行,来自漫画界、文化界的几十位相关人士以及张乐平先生的家属参加了座谈会,一起回顾了三毛形象的变迁,和“三毛之父”张乐平的点滴往事。

从小顽童到流浪儿到新三毛

  从20世纪30年代顽皮的三毛,40年代从军、流浪的三毛,到后来获得新生活的三毛,这位正直善良、自强不息、聪明机智、富有童趣的小男孩,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与会者认为,在中国人心目中,三毛不仅仅是那个只长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更是一种民族形象。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诞生于1935年春夏之交。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三毛漫画作品,刊登在1935年7月28日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早期的三毛滑稽幽默,调皮捣蛋,闹出种种笑话,是上海普通人家的小顽童。当时著名美术评论家汪子美先生评论道:“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讥刺。”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乐平担任救亡漫画宣传队副领队,离开上海转战各地。由于宣传工作繁忙,三毛创作停止了八年。1946年4月,三毛漫画形象匿迹八年后出现在《文汇半月画报》创刊号上,内容讽刺辛辣。同年5月12日,《三毛从军记》问世于《申报》,这部作品以精致独到的笔触,扎实的生活素材,合理又不失夸张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1947年年初,张乐平目睹路边冻死的骨瘦如柴的流浪儿,内心悲泣呼号:“这是什么世道!”经过痛苦的思索后,他开始以眼泪和着笔墨创作《三毛流浪记》。不朽的流浪儿形象三毛向人们走来了……

  《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无靠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流浪儿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毛流浪记》以多种版本发行,总量超过1000多万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乐平满腔热情地使三毛进入了新的生活。新三毛由原先瘦骨嶙峋的形象变得饱满健康,伴着他的欢笑,做好事、爱学习、勤劳动的三毛,成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缩影。

“我的诀窍是爱孩子”

  “我每次新到一个地方,甚至我每天离开自己的屋子走到每一条大街上,我都可以看见我所要创作的人物。他们永远是瘦骨如柴,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以避风雨的藏身之处,更谈不上享受温暖的家庭之乐与良好的教育。我们这个好社会到处就是充斥着这些小人物;充斥着这些所谓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充斥着所谓新生的第二代。我愤怒,我诅咒,我发誓让我的画笔永远不停地为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朋友们控诉,为这些无辜的苦难的孩子们服务!”1949年4月,在宋庆龄为救济跟三毛同一命运的小朋友们举办的“三毛义展”上,张乐平谈自己是怎样创作三毛时如是说。

  与会者认为,“三毛”之所以成功,和张乐平自身的经历、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张乐平少年时做过学徒,在印刷厂和广告公司做过练习生。在三毛身上,倾注着他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关怀,对社会生活、对时代精神的敏感和关注。张乐平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那种自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的勇气,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老画家徐昌酩说,不要小看三毛画像的寥寥几笔,这除了绘画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生活、对现实的关注,这能反映出一位艺术家的品格。少儿出版社社长王一方说,为什么张乐平用劣等毛笔创作的这个有着“三根毛”憨态大头少年,会令几代读者为之共鸣、为之倾情、为之痴迷?这是因为他不惟有“大技”、“大巧”,还心存“大智”、“大慧”、“大拙”、“大德”。

  张乐平的儿子张融融回忆说,父亲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孩子为题材,他曾经说,我是画漫画的,画了许多儿童漫画,也画了不少成人看的漫画,大家总喜欢称我是儿童漫画家,我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号。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摘自2005年8月11日《文学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