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中的老上海

张乐平画笔下的1930年代

任文杰 盛丰

                                            

 

  1925年的一天,一个十五岁的男孩从浙江海盐来到上海,和许多那个时候“闯上海”的年轻人一样,上海在他心中是一个“有饱饭吃的天堂”。

  然而在这个“人间天堂”,他却只能先从最底层的学徒做起,几乎一天忙到晚:洗衣服、抱孩子、买菜、做饭……好在忙碌之余,男孩仍能拿起心爱的画笔,画起自己的生活。

  这个爱画画漫画的男孩,名叫张乐平。

  十年之后,在他的画笔下诞生了一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孩,那便是我们今天都十分熟悉的——“三毛”,而张乐平后来也被称为“三毛之父”。

  不过张乐平的画笔下并不只有我们所熟悉的“三毛”,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张乐平创作了大量作品来反映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可以说:张乐平的漫画,已经成为了老上海1930年代的一种真实记忆。

  出生在浙江海盐的张乐平,父亲是作教员的清末秀才,母亲却是城里的大家闺秀,尤善女红,剪窗花和画绣花在附近村庄都很有名。在母亲的熏陶下,小时的张乐平就常用蜡烛油捏小兔、小狗,并能剪出牛、羊、猪或穿街走巷的小贩等各种形态的窗花,他有时就把海滩作为画板,芦苇作为画笔,画下自己所见的一切。

  1923年,他创作了平生的第一副漫画“一冢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的时候张乐平将工人斗争的故事编排成连环漫画,在海盐县城发放。同年他来到上海做起学徒,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又重新拿起了画笔,对自己的生活作了最真实的描绘,这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漫画形象“三毛”——张乐平后来回忆:那个苦孩子三毛就有他自己的生活影子!

  上海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漫画中心。从“一·二八”到“八·一三”的五年中,上海先后出版了20多种专业漫画期刊,而且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报纸杂志都经常刊登漫画作品,有的还专门辟有专栏。张乐平和其同时代的漫画家用这种直接明了、生动活泼的形式,创作出了一幅幅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上海都市风景图、众生相。其中较有名的有张乐平的《三毛》、叶浅予的《王先生与小陈》、梁白波的《蜜蜂小姐》。

  不过张乐平的漫画不仅仅局限于三毛这一个角色,他还发表了很多讽刺与诙谐相结合的反映时事生活的画作,如一幅叫做《大赛归来》的漫画,是说当时唯一去美国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赛后居然连回国的钱都没有,最后在华侨的支持下才得以返回,等待时间的漫长以至于鸭蛋都孵成了鸭子。还有一幅《罗宋人卖肥皂》,说的是当时福州路、山西路口,经常有一些罗宋人在兜售肥皂,你要不买,他就奔过来强行将肥皂涂在你的身上,然后问你要钱。大都十分生动。

  这批漫画诞生近七十年后,两位后辈将此汇编成集(《上海MEORY: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丁言昭、余之配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著名出版家丁景唐曾在书的序言中这样评论这本作品:“画笔接触的社会面极为广泛。反映市井百态,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揭露了旧社会的丑陋现象及人物……”


——摘自2005年11月20日《新闻晨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