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抗战——保卫大武汉精彩一页

甄 荣

 

 

  上世纪80年代初,美术大师叶浅予先生来武汉讲学,特地到武昌昙华林原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旧址凭吊,重返故地,当年抗战的热情岁月如在眼前。

  1937年年底,我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当头,叶浅予(领队)、张乐平(副领队)、梁白波、陶谋基、陆志庠、特伟、胡考、丁聪、廖冰兄、黄苗子等十多位才华横溢、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组成了抗战中的一支特殊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来到中国的抗战中心大武汉,用画笔作刀枪,为全面抗战保卫祖国尽力。

  在抗战初期物资极度贫瘠的条件下,专心坐在书斋画室里搞创作已不可能,如何能以经济实用、快捷方便、简明扼要、更有鼓动效果的形式,发动群众宣传抗战,漫画这种灵活多变、一目了然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只要有一支笔,纸上、墙上随手可画,既可举办专题画展,也可以根据最新的战报及宣传现场的气氛即兴创作。一时间,全国的漫画名家齐聚武汉,武汉本地及流亡武汉的青年学子也积极参与,在救亡运动中开展了一场文化战线上的“漫画战”,武汉的大街小巷成了抗战漫画的海洋。

  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丰子恺先生,当时只在武汉短暂停留便深深地感受到了抗战漫画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的评论(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抗战漫画》第8期),奋笔疾呼“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

  漫画是一种世界语,不识字和使用不同文字的人都能看懂。也许正因如此,漫画还直接参与了对日作战。1938年5月19日,装满各种反战宣传物品的两架飞机从汉口秘密起飞,去执行中国空军对日本本土进行的著名的人道轰炸计划。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袭击,这些没有火药的炸弹里,就含有大量的漫画作品。

  然而,也正是由于漫画制作的随意且不易保存的特点,至今保存下来的“武汉会战”期间的漫画作品极少。本报今日刊登的图片多为首次发表,而且留有武汉落款,成为“保卫大武汉”那段苦难悲壮而又艰苦卓绝的历史的珍贵见证。

 

在武昌打鬼子的“三毛”——张乐平

1938年张乐平在武汉街头绘制巨幅壁画《抗战到底》

  在中国,有一个儿童的形象,伴随了几代人,影响之大,无有可及,这就是“三毛”。《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爱科学》等“三毛”作品早已人所众知,然而“三毛”参加抗战打鬼子的故事,却知道的人不多。

  抗敌漫画宣传队的副领队,就是“三毛之父”张乐平。“三毛”作为一个漫画形象,最早出现于1935年夏天。

  这幅题为“游击战术”的漫画,1938年春作于武昌,这个“三毛”,比《三毛流浪记》的“三毛”早出生9年。漫画中的“三毛”显得年龄非常小,长着一个机灵的小脑袋。这个可爱的小“三毛”,已经学会了用游击战术,消灭一个小鬼子。

  
——摘自2008年10月7日《长江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