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四格漫画和长篇连环漫画创作

邱云光

 

 

  一  四格漫画的创作规律

  四格漫画通常是政治漫画或社会风俗漫画。四格漫画多用平视线,画面简洁明快,一个主角左右,环境道具极简。我国的三毛及王先生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作品,可是两位大师都已经去世,又没留下这方面的论述。

  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的四格漫画不占其创作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四格漫画的论著说得极明了。他用“起、承、转、结”四个环节来解释创作的规律。(如图1)。

  “起”是事物的开始和原因,“承”是事物的发展与连接,“转”是事情发生变化,“结”是结论。手冢谈到四格漫画这些手法规律是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诗词歌赋创作规律中借鉴而来的。

  而这一切都离不靠“幽默感”来支撑,而为造成“幽默感”又离不开四要素:一异想天开,奇想天外;二无条理,违背常规,无视时间空间的制;三取日常生活,语言词汇中人人皆知的事物,运用矛盾、误会、巧合、意外、反衬、比喻;四有意无意掩拙劣,弄巧成拙。此外,手冢先生还提到“演绎法”与“归纳法”等。

  二 中国漫画家与四格漫画

  关于四个漫画,我曾从家谱中看到我的族叔邱高朋1948年去新加坡,当时为了谋生,就在当地报纸开设了漫画专栏,每天一组,这就是开新加坡四格连环漫画之先河的《胡说八先生》,邱高朋由此也成了新加坡漫画先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信息时报》周末版的编辑张演生编了一份《生活周刊》的八开杂志,因为我在《周末画报》工作时认识了他,他向我约稿,我欣然应允了。所以,每个周末我都为该杂志提供一组漫画,是以两个插科打浑的两个元宝搞笑人物《阿Q与孔乙己》,只发表了二、三十组就夭折了。

  那时的稿费也不高,一组四格漫画才四十元,彩色的则是六十。后来,我又将这两个活宝转到《快活林》杂志胡闹了一阵,那里的稿费黑白是六十元,每月发表两组。因为这两个主人公长得太丑,在该杂志我也坚持了将近一年,而叶浅予画的《王先生和小陈》连载6年,达6000余幅。在解放前还将这两个滑稽公仔搬上过银幕。

  其实,四个漫画在中国也非叶浅予首创,1926年鲁少飞在《申报》上发表长篇漫画《改造博士》,这是我国最早的四格连环漫画,后来,鲁又创作了《淘哥儿》、《毛郎艳史》。1928年,《上海漫画》周刊创刊,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在《上海漫画》、《晨报》发表,长达7年之久,不过,鲁少飞的是由徐卓呆编写脚本,而叶浅予的《王先生》也在画面插进了大量方言文字对白。文字人物对话太多,一影响画面美观,二则细小的文字让读者看起来很吃力。直到一九三五年张乐平的三毛出世,才开始意味中国连环漫画由初期阶段逐渐走向成熟。每组四格只有一个成语,起画龙点睛作用。作者在《三毛从军记》序中写道:“有画无文,在文盲居多的中国可算是大众化吧?”张乐平画的三毛的确是做到了老少咸宜、妇孺皆知。无论是在创作技法抑或是构思艺术性思想性,都比《王先生》的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除叶浅予、张乐平外还有叶浅予夫人梁白波女士,她的《蜜蜂小姐〉在1935年9月创刊的上海《立报》上连载。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都市小姐,因为造型以胸大、腰细、臀大为特征,犹如蜜蜂,故名为《蜜蜂小姐》。这套连环漫画因出于第一位女漫画家之手,连载后引起社会轰动效应,《立报》发行量不断上升。

  黄尧的连环漫画《牛鼻子》,当时影响很大。牛鼻子形象特征是:圆脸、圆鼻子、圆眼睛,个子有点矮,胖敦敦。实际上是参照漫画家自身形象特征,适当变形夸张而创造出来。从叶浅予为他画的一幅肖像漫画,来对照牛鼻子造型来看,甚是相似。

  牛鼻子的形象,通过画面的特定情节处理来表现不同的主题,十分有趣,而引人入胜。例如《我假使是武松》、《升官发财图》。 黄尧创作《牛鼻子》的本意是为了抗日。所以,第一集《牛鼻子》特意安排在1935年9月18日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因为这天是日本侵占我国东北领土的国耻四周年纪念日。

  此外,我国香港王司马的《牛仔》、王泽的《老夫子》、台湾的蔡志忠、朱德庸也在尝试四格漫画创作,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夫子》。

  三、外国四格漫画

  自1895年美国连环漫画新形式诞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连环漫画热。这股世界性的连环漫画热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30年代初,上海就出现了选编的外国连环漫画集,接着又出现了一些专门转载外国连环漫画的刊物。例如:1934年我国著名漫画家张光宇就曾将瑞典漫画家奥斯卡·雅各布生的经典连环漫画《亚当生》选编成100套一本的漫画集;30年代中期,上海出现了专门登载外国连环漫画的《滑稽周刊》、《世界漫画》等刊物。外国连环漫画一传入,立即引起了我国读者的极大兴趣,一时间各种刊物都竞相转载,其中1936年创刊的《西风月刊》最有代表性,该刊每期都转载一两套精彩的欧美连环漫画,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

  连环漫画《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现埃·奥·卜劳恩的不朽杰作。作品中一个人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父与子实际上就是卜劳恩与狮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早在20世纪30年代《父与子》便传入我国,但在这本《父与子》全集之前国内最多只出现过150个《父与子》的小故事。1988年我国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及领事的帮助下成功地编成了这本《父与子》全集后,十几年中这本画册重印了数十万,深受读者喜爱。

  《倒霉的萨克》这部作品于1942年6月6日开始在美军出版的周刊《扬克》(YanK意即“美国佬”)上连载,1944年出了一个单行本,同时选入海外战士文库,内收95套作品,在军内外、国内外广为流传。1960年著名喜剧名星雷·刘斯扮演了银幕上的萨克。《菲卢特克教授》是波兰幽默大师茨比希尼夫·伦格仑的连环漫画杰作,1948年问世于波兰《普尔策克洛伊》周报后迅速取得了成功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孩子们授予化格伦以“笑的勋章”。由于作品采用了无字连环漫画的形式,因而《菲卢特克教授》很快越出了国界。

  《阿达姆松》是瑞典漫画家奥斯卡·雅各布生塑造的不朽的连环漫画杰作。作品主角是一个矮小结实的老头,一张缺少表情的面孔,三根总也弄不服帖的头发,一个光秃秃的大脑壳,嘴里总叼着一支粗大的雪茄。《亨利》是美国幽默大师卡尔·托马斯·安德森的连环漫画杰作,是快要消失的哑剧连环漫画中最受欢迎的作品,1932年3月19日问世于美国《星期六晚邮》周刊。丁丁历险记、尤茜卡小姐、护士莫妮卡、菲卢特克教授、小天使、让艾飞是一个世纪以来各国漫画艺术家创造的经典漫画人物。

  四、长篇系列连环漫画从传统四格漫画中脱胎换骨

  以上谈的都是各国创造过漫画经典主人公的漫画家,因为,受卡通故事情节人物影响。有些读者不满足于传统画面的平视视觉。所以,开始由传统四格漫画脱胎换骨改创作长篇系列漫画,在这方面日本人先刮起一阵旋风,如日本的《城市猎人》之类,我国香港黄玉郎的创作也属于此类。都是有中心主题,有现实味。人物构思情节多是以电影人物设计,有主角,有配角和反面角色,而且有连贯的故事情节,背景比四格漫画精细得多,画汽车讲究什么车式?什么牌的?哪年的式样?汽车行驶的道路是大道还是水泥马路?表现得很具体,很有真实感。构图有特写、近中远、多角度。一般从事这类创作的人都经过专业训练,甚至靠流水作业完成的,画面精美,富有立体感,人物动作洒脱呼之欲出,有时代气息。

——摘自2010年5月20日《漫画信息》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