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挡住艺术的诱惑 李 辉
|
||
在这个小学生感兴趣的众多漫画家中,张乐平无疑排在前列。与叶浅予笔下的“王先生”相比,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以及突出生活幽默的作品,离孩子们的世界更为接近,更容易产生共鸣。 张乐平开始发表漫画作品是在1930年前后,此时黄永玉正好六岁。张乐平独创的“三毛”人物,把孩子眼中的生活万象,幽默地表现出来。 孩子的视角与孩子的形象,自然能够让孩子读者产生浓厚兴趣。在许多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最初的艺术熏陶常常就体现在类似的冲动中。有的孩子,这种冲动未能把握,转瞬即逝,只是一时的快乐。而对有艺术天性和敏感的孩子,冲动就是一扇窗户,打开它,便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然后,把握住这个冲动,让它托起自己的梦想,向远方飞去。 在凤凰的小学校园里,黄永玉张开了自己的翅膀。用他自己后来的表述来说:“我的艺术思维种下了漫画的根子。我艺术上的讲究,得益于漫画界的前辈的修养。” 他这样生动地讲述自己学习画漫画的故事: 自从我每天画漫画以来就觉得自己开始高级。先是画周围人的样子。我父亲有个大胖子好朋友叫做方季安,一脸烂麻子,虽然是军法官,却是个非常和气的伯伯。 我在马粪纸上画了他的全身像,然后周身剪下来,让三岁的弟弟拿去堂屋给他们看。 爸爸首先大笑,叔叔伯伯们也大笑,再送到方麻子伯伯面前。方伯伯也咧嘴大笑,一边笑一边骂:“准是‘大蠢棒’(这当然指的是我,我排行第一)画的!叫他来,看老子军法从事!” 爸爸事后翻着《时代漫画》时顺口告诉我:“你画方伯伯像是像,但神气不够。你看看人家张乐平的三毛和周围的那些人,一个是一个的动作、神气、表情,各有各的样子。不能只是像。” 像已经不容易,还要动作,还要神气,爸爸呀,爸爸!你以为我是谁? 我有时没有纸;这里的纸只是毛边纸、黄草纸和糊窗子的小北纸,临摹带色的漫画是用不得的,起码要一种印《申报》的报纸。这种纸,纸店不常来;来了,我碰巧把钱吃了东西,只好对着铺子干瞪眼。要知道,做人家儿子时期,经济上总是不太松动的。到第二天省下零用钱赶去买纸,纸却卖光了。 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推算,黄永玉沉迷于漫画并以此活跃于校园,应该是在四年级转学到文昌阁小学之后,也即九岁到十二岁期间。 前面章节写到过,在实验小学念书时,黄永玉因受到姓左的老师的惩罚而经常逃学。父亲最终发现了个中原因,才将他转到文光小学,后文光小学并入文昌阁小学。 在黄永玉的感觉中,父亲天性中就有着漫画一样的幽默,这对他儿时的性格产生着内在影响。譬如,他为逃学而编假话被父亲发现,父亲却采取了他意想不到的幽默方式予以化解: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特别的人,这一生呢!非常有幽默感的人。比如说我小时候逃学,七八岁的时候逃学,说学校放假,那么对学校就说我家里有事情,其实呢到处逛。爸爸就知道了,发现了,发现的时候说:“你为什么不上学?” 我说:“学校放假。”“好吧!我去看一看。”很远呢,一两里地,走到学校到了门口我就知道大势去矣,因为里头的同学们声音很大嘛。“回家吧!”给他看穿了嘛。回家啦,我可能以为会挨一顿打,他坐在一个躺椅上,坐着拍着自己的膝盖大笑:“你这个人说谎嘛,不要老重复说同样的谎嘛,你老重复说学校有事情,你看看你多好笑,你这个人。” 父亲了解详情后,知道黄永玉的逃学并非孩子的过错,他也不愿意孩子继续受到左老师这种有阴暗心理的老师的处罚,遂将他转学。 父亲对黄永玉的影响不限于性情的幽默,学习过美术并从事美术教育的他,更是一直培养儿子的美术兴趣。小舅舅则相反。刚刚迷上《水浒》时,黄永玉曾雄心勃勃地想画一本《水浒》人物,未曾想被小舅舅迎头泼上一盆凉水。 ——摘自2010年9月9日《济南时报》(原载《传奇黄永玉》,2010年7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