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黄永玉(25) 李 辉
|
||
堪称中国现代漫画鼻祖、担任美协上海分会主席和上海画院院长的丰子恺,首当其冲地成了上海美术界的讨伐重点。 在上海,另一位重要的漫画家张乐平与丰子恺一样,此时也陷入了美术风云的漩涡。 自三十年代起,张乐平独创的“三毛”人物,把孩子眼中的生活万象,幽默地表现出来。 黄永玉说过,他当年就是看张乐平的漫画长大的。如今,美术风云漫卷,“三毛”和“三毛之父”难逃厄运了。在1967年8月上海举行的那次批斗丰子恺的大会上,张乐平被押上台陪斗。对他的文字讨伐,也就随之展开。 1968年1月,南大“八·二七”大批判战联出版的《撕开臭权威画皮——彻底砸烂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2)!》,发表有《张乐平是“进步画家”吗?》一文。另有一本刊物——《何等货色——〈砸烂文艺黑线〉第一集》(无编辑部门,无出版时间,所收文章均针对上海文艺界人士,似应是上海的出版物),刊有一篇长文《三毛形象的反动实质》(以下简称《三毛形象》)。这些文章的来源应是前面一本专辑。 《三毛形象》一文分四个方面对张乐平进行批判。四个小标题分别是:第一,典型地宣扬了资产阶级反动的“人性论”;第二,三毛鼓吹投降主义;第三,三毛贩卖“活命哲学”;第四,三毛是国内外反动派反革命大合唱中的急先锋。 对所谓“人性论”的批判,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艺界、学术界的重要主题。凡优秀的艺术形象,总是以丰富的人性感动读者,三毛这样一个漫画形象,也不例外。这自然也是他的一大罪状。在强调造反精神和革命的年代,三毛的弱者形象被批判为“鼓吹投降主义”,向往过上安稳、舒服生活的三毛,被扣上了“贩卖活命哲学”的帽子。 如果说,以上批判尚可视作基于理论与思想分歧的剖析,那么,对1962年新三毛的批判,则是欲置张乐平于死地而后快的致命一击。 与许多画家一样,走进新时代的张乐平,一直在努力适应新时代、歌颂新时代,他笔下的三毛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赋予了更多的革命元素。一九六二年,张乐平在《解放日报》连载长篇连环漫画《三毛——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即是他的刻意求新之作。他借三毛故事,来试图反映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现实,从而歌颂革命的胜利。因此,无论从题材到基调,应该说都是张乐平的与时俱进之举,似乎无可挑剔。 可是,批判者却另有特殊的逻辑、嗅觉与联想。据《三毛形象》所述,张乐平发表新三毛的时间,正是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国际敌对势力攻击中国、台湾的蒋介石大喊“反攻大陆”之际,如此一来,张乐平歌颂共产党新中国诞生的作品,却倒显得另外藏有玄机。下面试摘录文中对一幅画面的分析,从中即可见深文周纳的特点:
这时候张乐平抛出《三毛——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是迎接谁来解放,不是很明显吗?……第一幅画《黄浦怒吼》就明目张胆地代表了这种反动思潮。画面有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的大厦建筑物为背景,突出地表现了黄浦江的怒涛滚滚冲向上海市人委大厦,接着又是表现一群情绪愤怒的举着“反饥饿,反迫害”等标语大旗的示威游行群众队伍冲向上海市人委大厦。矛头指向很清楚,是暗示人们要避开所谓“社会主义的灾难”,过所谓“幸福日子”,非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政府不可,以便让帝、修、反蒋来“解放”接管。 多么丰富奇崛的联想!在这样的讨伐面前,一个人纵有张仪苏秦口辩之才,恐怕也难辞其咎。那么,张乐平当年最好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低头认罪”,将三毛画稿扔进纸篓,忍痛告别。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摘自2010年9月11日《深圳晚报》(原载《传奇黄永玉》,2010年7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