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毛 永远的乐平 张乐平百年诞辰纪念 于 能
|
||
走进上海五原路288弄,宁静的小弄里花木扶疏,一排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三毛”形象浮雕跃然眼前。看到头上顶着三根活泼的头发且饱经世间冷暖的三毛,顿时让人感到由衷的亲切,不由从心底生发出会心的微笑来。三毛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童年,他已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了,永远年轻的三毛讲述着世事沧桑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三毛的创造者,我国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就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这里现在已经被政府辟为“张乐平旧居”,作为上海市徐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旧居门口的牌子上写着: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人,中国著名漫画家,中国儿童连环画的开创者,曾创作《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等漫画作品,被誉为“三毛之父”。 上世纪20年代,张乐平先生就在海盐拿起了画笔,从此将漫画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鼓角和投枪。上世纪30年代初,他在漫画界崭露头角,抗战时期和叶浅予先生一起率领漫画宣传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主编漫画报刊,新中国成立后长年领军上海漫画队伍,晚年参与创办了当时上海唯一的漫画刊物《漫画世界》,并任主编,为中国漫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军的三毛、流浪的三毛、学雷锋的三毛……还有他创作的众多艺术形象,都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乃至当代史的缩影,也给读者带来了欢乐。在张乐平先生的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更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进步的向往。 从1927年到1992年,60多年的艺术生涯让张乐平先生不仅以漫画名满大江南北,还通过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中国画使世人为之瞩目。“在风云紧急的30年代,文坛上的杂文,艺苑中的漫画,双双成为激越的时代鼓手,攻守相应,一时瑜亮,引人瞩目。乐平就是其中新锐的一员。”柯灵先生曾这样赞誉道,“乐平用画笔辛勤劳动了一生,给祖国历史画轴挥洒了无数针砭风颂的笔墨,同时完成了自己忠诚的艺术家形象。特别是三毛这一典型的创造,几乎倾注了他大半生的心血……乐平对儿童始终不渝的关注,披沥了他热爱生活的赤忱,这使他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朋友。” 今年11月10日是张乐平先生的百年诞辰,也是三毛诞生75周年,这位从海盐走出来的平民画家,以其具有非凡艺术魅力的作品常驻人们心里。如今,当我们走进五原路,这条与海盐县城武原镇谐音的安静的马路,走进他的故居,画室里的书桌、书柜等摆设一仍其旧,躺椅似乎仍在原处静静地等待主人的歇息。在这里,人们仿佛依然可以感受到大师绘画、会客的生活气息,在这里,我们采访了张乐平先生长子张融融,听他讲述父亲的一些往事。 大部分《三毛流浪记》作品是在嘉兴创作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能谈一谈张乐平先生当年创作《三毛流浪记》时的情况吗? 张融融(以下简称张):1947年6月15日,父亲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第一幅《三毛流浪记》作品。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的王芸生当时评论,“《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可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的同情心,尤其是培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天真同情心!” 《三毛流浪记》当时在报纸上每天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是为老百姓喊冤叫屈是要极大勇气的,在创作期间,父亲收到恐吓信,扬言如果不停止《三毛流浪记》的创作,“将予以不利”。父亲当时在上海住的地方比较恶劣,干扰也多,而嘉兴比较清静,生活成本也低。还有,我伯伯也曾经在那里学过生意,对嘉兴有一定了解,所以全家就搬到嘉兴,住在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 在嘉兴创作《三毛流浪记》 记:在嘉兴创作《三毛流浪记》时候的情况是怎样的? 张: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是一栋老式的木结构房子,进入正厅,两侧为东西厢房,上下两层。父亲在楼上和楼下各有一间房屋。大部分的《三毛流浪记》画稿都是在那儿产生的,其实当时在上海画的《三毛流浪记》就是一小部分。每过几天,画稿由父亲或母亲冯雏音带到火车站邮寄到上海大公报报馆。 当时,父亲由于生活拮据,加上过度劳累,得了肺病,很多人劝他不要再画了,但是他仍然坚持画下去。我们家在嘉兴住了三年左右,一直到1949年11月才搬回上海。我是1945年生的,而我妹妹就是1948年在嘉兴出生的。姐姐当时在嘉兴上小学一年级,我还去学校玩过,记得小时候,姚庄路上有大的石狮子,这给我印象很深。嘉兴这里是《三毛流浪记》创作的主要地点,如果弄纪念馆没有条件,那么可以立块牌子,标明一下这是《三毛流浪记》的原创之地,应该也是好事情吧。 记:这样说来,《三毛流浪记》的创作原型中,应该也有当时嘉兴流浪小孩的影子了。当时张乐平先生的社会活动还是很频繁的吧? 张:父亲在嘉兴创作《三毛流浪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月起,父亲还在嘉兴参与创办了《今日晚报》。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三毛”的困苦生活,当时宋庆龄先生决定举办张乐平原作的“三毛生活展览会”。1949年1月下旬,父亲提出了筹备方案,宋庆龄看后十分满意。父亲从嘉兴赶到上海,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赶制了30多幅三毛水彩画。父亲当时在上海就和冯亦代、郑野夫、刘开渠等朋友悄悄筹备欢迎解放军的工作。上海刚解放,父亲就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首届代表大会代表,到了1949年11月,全家从嘉兴搬到上海衡山路居住,1950年6月我们又搬进了五原路288弄的这栋小楼里,从此住到现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返乡之旅 记:那么,张乐平先生此后还来过嘉兴吗? 张:大概在1957年底,1958年初的时候,我那时在中学读初一。父亲带着我去嘉兴兜了一圈,还从嘉兴坐船回到海盐。记得父亲从海盐县城武原镇步行回到了当时海塘乡的老家。我们老家在海塘乡黄庵头村张家门(今西塘桥镇海塘村张家门),那里分为前张和后张,我们是后张。 之所以父亲要从武原镇步行回老家,这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在武原镇上学,就走那条路。我记得很清楚,那次,我和父亲从上海坐火车到嘉兴,第二天到嘉兴后,又去姚庄路旧居看了看,然后坐船到海盐。可以说,父亲对生活过的地方是很有感情的。我记得,父亲还对我说,“这个地方,我经常休息的;那个地方如何如何。”那次回乡之旅后,我们从海盐出发,和伯伯一起去了杭州。 父母时常为喝酒斗嘴 记:能谈谈您父母的生活吗? 张:父亲和母亲是在金华认识的。1937年抗战以后,父亲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组织了救亡漫画宣传队,叶浅予比父亲大三岁,当抗日宣传队队长,父亲任副队长,此后又担任了队长,投身到抗日宣传洪流中。1939年春奔赴华东抗战前线后,就在一个画展上,父亲认识了正在金华出演进步剧的母亲冯雏音。我外公是上海有名的律师,鲁迅先生请过我外公为家里的女工阿花主持公道,母亲也是为了宣传抗日离开上海的,后来她成了父亲的终身伴侣,患难与共50余年。 我爸妈感情很好,但是经常要斗嘴,不为别的,就是为父亲喝酒。母亲怕父亲喝酒伤身体,不让他喝酒。 记:张乐平先生的爱喝酒是有名的,记得华君武先生就画过一幅张乐平拎着一瓶加饭酒的漫画。 张:起先父亲是喝白酒,后来身体不好了,才改喝黄酒,就是在医院里也喝。有一次去北京开会的时候,上官云珠的儿子告诉我,父亲要他将装着酒的水壶带给他,他就假装喝茶的样子,一口一口喝酒。 晚年的时候,我弟弟有一次去华东医院看望父亲,他就让我弟弟带着一热水瓶的黄酒去,你知道,那时候床边经常放热水瓶的。瞒着医生和护士,还是偷偷喝。父亲可以说是嗜酒如命,但是酒也带来了创作灵感,许多作品都是在喝酒后即兴创作的。父亲的酒名连医生也都熟知,只要向医生请假,除了开会,其实就是要溜出去喝酒了。 朴素生活,平淡见真情 记:您父亲那一辈的画家,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生活朴素,能谈谈张乐平先生平时的生活吗? 张:父亲有一些饮食爱好,比如偏爱海盐家乡菜,像臭豆腐等,有时还亲自下厨。华君武叔叔和丁聪叔叔都曾对父亲招待他们的臭豆腐赞不绝口。 在上海的时候,父亲平时吃饭也不到高级饭店,大多是到那种一开间小酒店或者饭摊上去吃,一路上都是熟人和他打招呼。父亲交的朋友也都是很普通的,我家附近的皮匠师傅、煎臭豆腐的摊主,大家都会来我家和父亲聊天。 “文革”的时候,我们被抄了几次家,有一次,红卫兵又要来抄家,这时里弄的工人自发站出来,阻止红卫兵抄张乐平的家。在当时这样做是不容易的,也很说明父亲的为人。 父亲对平淡生活很满足,其实他们这一辈的艺术工作者都是这样,像巴金、华君武、丁聪等人生活都是朴素的。 把张乐平称为平民画家是最恰当的 记:张乐平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您怎样看待这方面? 张: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把父亲称呼为平民画家,我觉得这是最恰当的。因为他本身就是平民出身,小学毕业后,从海盐乡下到上海学生意,本身就是底层生活的弱势群体,对大众抱有同情心。另外,他热爱儿童,对小朋友也非常诚恳,作品中的大部分也都和儿童有关。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在解放日报工作,他画一些时事漫画,其他就画孩子的生活。 虽然在美术界,漫画被有些人称为是不登大雅之堂,而且画儿童漫画更被称为是“小儿科”,但是父亲不在乎,还是画。他的才艺很全面,我觉得在漫画家里也是不多的。像年画、水彩画、剪纸、中国画等等。我觉得他的作品,在去世十八年后,比如直到现在,《三毛流浪记》还是少儿畅销读物,并一版再版。这是他留下来的经典作品,这也是我们为父亲感到自豪的地方。 记:张乐平先生如此多才多艺,家庭中也有不少趣事吧? 张:父亲对《红楼梦》也有研究,记得他还就有关《红楼梦》的问题,专门认真地写信与红学家周汝昌探讨,周汝昌先生认真地回信,这封信后来我们捐给了上海图书馆。 父亲兴趣爱好广泛,对《水浒传》里的108将姓名、绰号都背得出。小时候,常常用来考我们。比如问:“及时雨是谁?”我们回答“宋江”,父亲开怀而笑。 ——摘自2010年10月31日《南湖晚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