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张乐平

王健飞

 

   1946年冬,上海,一个风雪之夜,一位画家正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在弄堂口,他发现有三个冻得发抖的流浪儿,围着一堆火,鼓着腮帮吹火驱寒。画家在他们跟前站了好久,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却没有能力可以帮助他们。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三个流浪儿中有两个已冻死……画家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于是,他穿上破旧的衣服,怀几个大饼,蹲在街沿,与流浪儿们交上了朋友。不久,他的系列组画《三毛流浪记》问世了。三毛——一个瘦骨嶙峋、大脑袋上飘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从此走人千家万户,成为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而这位画家张乐平,则成了深受广大小读者爱戴的“三毛之父”。

创作“三毛”艺术形象

  张乐平,1910年生于海盐县城以北的黄庵头村。父亲张舟若是个贫穷的乡村教师,以微薄的薪金供全家糊口。母亲朱氏善女红,经常为别人做一些剪纸、绣花、香袋等补贴家用。可以说母亲就是张乐平的美术启蒙老师。

  张乐平自幼喜欢涂鸦作画。杭州湾畔的沙滩曾是张乐平最大的“画板”,家乡民间艺术的风情熏陶了他。

  张乐平9岁时母亲去世。第二年,父亲患病卧床,无钱延医。10岁的乐平听说有“割股疗父”之论,竟躲进房内用小刀片在自己臂膀内侧割下蚕豆大一块肌肉!家人发现后哭成一团。

  由于家境贫寒,张乐平小学毕业后不得不辍学去上海,在木行、印刷所当学徒,夜里偷偷画画。夏天蚊子多,他找个坛子,把脚伸进坛子,继续练习作画。老板发现了,“砰砰”地敲门,他急着去开门,忘记脚还在坛子里,连人带坛子摔倒在地上。老板进门就当胸一拳,可怜张乐平头碰在破坛子上,血流如注,耳根边从此留下一个大疤瘢。直到18岁,在姐夫的资助下,张乐平才得以接受正规美术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满腔热血的张乐平奔赴武汉,参加了由周恩来、郭沫若直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漫画宣传队,先后任副队长、队长,辗转各地,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回到上海,目睹国民党的腐败,抑郁难伸,再加上本文开头叙述的一幕惨状的触动,遂开始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此时,他笔下的三毛已不是十多年前的顽皮儿童,而是千千万万个流浪者的典型。系列组画《三毛流浪记》诞生了,它和这之前创作的《三毛从军记》,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和抗争。

  《三毛流浪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一部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

  《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后,在社会上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小三毛的苦难遭遇,催落了多少人的眼泪。广大读者纷纷向作者致函,对“三毛”及其所代表的无数流浪儿童付以无限的关怀与同情。人们寄给“三毛”的为面额2000元的美金、小鞋子、毛线衫、小棉背心,有的寄来一块毛皮,要求画家替小三毛做一件皮大衣御寒。一封寄自苏州的二年级学生姚蜀玉的信中写道: “张乐平先生,我三天不看见‘三毛’了,我非常记挂他,他到哪里去了?到底是饿死了,还是冻死了,还是上学了?请你明白告诉我。”暨南大学学生马亦伦、左步青则在信中写道:“乐平先生,寒流袭击,有钱的人们早穿上了冬装,而可怜流浪至今的‘三毛’呢,却仍著单衣裤,真是太可怜了。……请你替‘三毛’加一件寒衣吧!即使是一袭破棉衣也好。让他得点温暖。

  1948年,《三毛流浪记》被搬上银幕,轰动国内外。同年,宋庆龄为了援助苦难儿童,倡导举办三毛乐园,发起“三毛义卖”展览会。张乐平在这次活动中义卖了大量三毛漫画原作,全部资助给了流浪儿童。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形象由此深人人心,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毛”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赋予三毛新的生命,人物造型由瘦骨嶙峋转向健康丰满,三根头发也飘了起来。《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学科学》……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新三毛出现在张乐平笔下。三毛成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的代表和象征。

  张乐平不愧为现代漫画大师、儿童漫画的代表人物。他所创造的三毛形象,不但成了旧社会苦难儿童和新中国花朵的象征,三毛故事所反映的生活,也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这段历史的缩影;他画出了旧中国的黑暗面、众生相、世态图,也画出了新中国的新天地、新人物、新风貌。从1935年“三毛”诞生的第一天起,这个惹人同情又惹人怜爱的孩子,就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少年成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最受欢迎的漫画人物之一。

  张乐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创作了大量各类美术作品,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

  1979年,张乐平以70岁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85年,“三毛”面世50周年,少年儿童和文艺界举行了庆祝活动,为张乐平和“三毛”祝寿。

  同年,“张乐平画展”于北京开幕的时候,张乐平将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三毛流浪记》原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与世长辞,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众多的朋友送了鲜花。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送来了江泽民总书记表示慰问的电报。翌年,张乐平塑像在上海万国公墓落成。

  1995年6月1日,张乐平的家属将其遗作原件和复制品共600多幅捐赠给家乡海盐县。

画家与“三毛”永存

  家乡人视张乐平为海盐的骄傲,用多种形式纪念他。在海盐县城中心,有座张乐平生前题名“三毛乐园”的儿童公园,园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曲桥流水,环境优美,张乐平与“三毛”相依微笑的铜像就竖立在公园人口处。近旁一幢高低错落、典雅精巧的二层楼房,红色门楣上嵌有巴金题写的金色大字:张乐平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正门,是一门厅,迎面墙上有前言展板。门厅西翼是一个有上百座位的活动室,为游人免费放映张乐平作品电视系列片。门厅东翼是办公室,独立院落,庭院中立张乐平半身雕像。展品主要在二楼,有一间纪念室和三间作品展览室,另有一间创作室和一间接待室。作为漫画大师,张乐平的漫画作品早已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同时,他又是一位在诸多画种中造诣很高的画家,他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展品向人们展示了张乐平除了漫画创作的巨大成就之外的另一面。

  走廊墙上别致的井字架展板上,则挂着华君武、方成等许多画家笔下诙谐而传神的张乐平“肖像”和一些照片,其中台湾女作家三毛与“爸爸”张乐平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一切是那样的和蔼安详,朴实、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纪念室呈扇形,沿弧形的窗下置十来只玻璃展框,展出张乐平毕生创作的24部作品集的各种版本和各种介绍书刊,张乐平生前用过的大衣、帽子、笔砚、眼镜、手表等实物,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证章,还有当年《三毛流浪记》发表后读者寄给张乐平的来信和要求转交给可怜“三毛”的钱物,等等。沿墙挂有几十幅历史照片,翔实地记录了张乐平不平凡的一生。

  张乐平纪念馆展示了这位被誉为“三毛之父”的画家不平凡的创作道路与成就,并再一次向人们揭示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真理。

  “三毛”是不朽的,张乐平与“三毛”永存。

——摘自《海盐人物春秋》,2011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