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 魏 铎
|
||
《三毛流浪记》剧照(图片由内蒙古电影博物馆提供) 老电影《三毛流浪记》是1949年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反映旧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生活的影片。 《三毛流浪记》是根据张乐平同名连环漫画改编的。张乐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漫画家,1910年生于浙江海盐,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和剪纸,也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在上海诞生,奇特的造型立刻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创作了漫画《三毛从军记》在《申报》发表,再次引起轰动。创作《三毛流浪记》源于张乐平的亲身经历,1947年冬天的早晨,张乐平亲眼目睹三个儿童冻死在上海一个弄堂口,在已经灭了火的铁炉旁,三个蜷缩的身体盖着一条破麻袋,悲痛让他心情激愤,很快创作出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上连载,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1948年,昆仑影业公司决定拍摄故事片《三毛流浪记》,上海左翼文化活动领导人、著名作家阳翰笙亲自写出了电影剧本第一稿,著名作家陈白尘、喜剧艺术家李天济参与了最后定稿,由赵明和严恭联合执导。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创作了大量时事漫画,1992年,“三毛之父”张乐平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扮演三毛的小演员王龙基是在摄制组撒网般搜寻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偶然发现的。按照张乐平的漫画形象,要求演员应该是一个营养不良、有颗大脑袋,受尽磨难而不屈服的小勇士,要求演员一定要可爱、聪慧、有灵性。负责选演员的导演严恭花了几个月时间,找了几百个儿童也没找到合适人选。正当大家焦急的时候,一天,严恭刚走出影业公司大门,看见三个孩子正在玩弹子球,其中一个最小的孩子赢了两个大孩子,两个大孩子输了不认账,还动了手,最小的孩子抡起拳头就打,制服了两个大孩子,这种倔强的个性正是三毛的特征。严恭走过去仔细打量这个小孩子,发现他头大脖子细,有一对圆圆的大眼睛,稚气中含着灵敏,迷茫中透着渴求,还有那种满不在乎的神态,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三毛。严恭立刻把这个小孩子带进了摄影棚,剃了光头,安上三绺毛和一个大鼻子,赤着双脚,披上麻袋,拍了几个镜头,放映了两遍,张乐平和摄制组所有人员都哈哈笑了:“这就是三毛呀!终于找到了!” 《三毛流浪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在上海公映的故事片。王龙基也红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天才童星”。1960年,王龙基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军区前锋文工团担任创作员,1969年复员回到上海,他本可以返回电影界,可一想到父亲和一大批电影界人士都成了黑帮,便主动去了上海无线电二十厂当了一名工人,专心研究电子技术,很快成为技术骨干,从组长、调度、车间主任一直提拔到副厂长。王龙基是上海市政协委员、徐汇区八至十一届人大代表,还担任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印制电路信息杂志社社长、上海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5年,王龙基应邀参加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开馆庆典,在博物馆里展出的19个蜡像中,就有他扮演的“三毛”。 ——摘自2011年2月28日《北方新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