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城隍庙——从春节年俗说起

应宇力

 

——书评.上海风情系列

书名:上海风情内存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

作者:丁言昭,余之文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定价:人民币26元

  提起漫画家张乐平(1910至92年),读者脑海中马上会出现一个瘦小,大头,三根头发立在头上的“三毛”形象,其实张乐平笔下经典的漫画形象远不止“三毛”一个。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居住上海期间画了大量反映沪上人生百态的漫画,画风多样,内容丰富,堪称是一部杰出的老上海城市风情画卷。在2011年最新出版的“风情上海记忆。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一书中,读者就可以看到画家笔下的市井百态和当时沪上的三教九流,如流氓,小偷,妓女,交际花,达官贵人,外国巡捕等。

  如今不熟悉上海的游客常把“城隍庙”和“豫园”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豫园是一处能代表老上海建筑文化特征的私家园林,而城隍庙则相当于城市的土地庙,城隍是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者。上海的城隍庙建于明初,与中国的许多城隍庙一样,这里是老上海的文化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以后又发展为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昔日沪上春节和城隍庙有关的年俗活动主要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观灯”。张乐平在书中有一幅剪影画,题为“大除夕的城隍庙九曲桥。新年城隍庙素描”,作者为此画配的文字为:“上海城隍庙由殿宇,商场,庙市及东西园几个部分组成每逢年节,前来焚香祭祀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特别是在过新年时。更是摩肩接踵,道路为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庙内各处火树银花,爆竹连声。在元宵节前多日,还有灯市,许多小贩备有各式各样的彩灯出卖,生意好极了。“(P84)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上海人过节家家必吃“汤圆”,取团圆,吉利之意。在这个月圆之日,城隍庙的灯市是老上海的一大热点。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各店各铺都在门前高挂彩灯,灯的种类五花八门,有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当时沪上寻常人家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和走马灯,流传至今只剩下“兔子灯”一种了当年城隍庙灯市有沪上最大的“龙灯”,龙身有头有尾,全身鳞片萤光闪烁。龙灯制作精良,灯下托以长柄,由舞龙者手持;另有一人持“滚灯”与“龙灯”互相追逐,缠斗,两灯互放光彩,相映成趣,共舞于沪上的大街小巷,吸引大批男女老少外出观灯。

  清末的城隍庙和豫园建筑格局与现在有很大区别,它分成西园(豫园)和东园(湖心亭和九曲桥),平民百姓只能进东园,达官贵人才能进西园。每逢元宵佳节,无论东园西园都是老百姓观灯的中心去处正月十五城隍庙内满园灯彩,里外通明,晚上观灯到高潮时园内还会燃放烟花来吸引观众。观灯的上海人成群结队,个个喜笑颜开。观灯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深夜才散,老上海长达20多天的春节活动至此告一段落。

  城隍庙对于老上海的意义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上海城隍庙是上海的象征,特别是老上海的象征城隍庙历来是上海市民阶层休闲,吃喝,玩乐的地方在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名吃,名菜,名玩。最为休闲的是这里的茶室,老人们在这里泡一壶清茶,听听鸟叫,谈谈山海经,是一种特别有味道的上海人生活。“(P148 )

  说起城隍庙的茶室就不能不说到城隍庙的特色食品,它的小吃和特色零食至今闻名全国,主要品种有鸡鸭血汤,鸽蛋圆子,五香豆和既是药又是糖的梨膏糖,其中最能代表老上海特色的要数历史长达150多年的“梨膏糖”。最早出现在城隍庙的梨膏糖专卖店是创建于清咸丰五年的“朱品斋”,它的产品是用八味中药,再加鲜梨汁,白萝卜汁再加蜂蜜熬制而成,对治疗咳嗽疗效显著。

  既能食补又能药补的梨膏糖也是昔日老上海文化特色的象征,因为1843年开埠前,上海地方文化的传统特色就是它的商品性和兼容性。“梨膏糖”作为上海城隍庙的一种特色食品不但行销全国,而且它当年叫卖商品的方式还成了上海滑稽戏中说唱艺术的起源,这真可谓是“食补文化”。

——摘自2011年4月11日香港《文汇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