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亲,可以用伟大这个词

陈 苏

 

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1992年9月27日)

  浙江海盐人。出身贫寒,母亲的刺绣、剪纸是他的美术启蒙;他青年时当学徒,画广告为生;1935年,25岁始画三毛,此后数十年,三毛名播海外,他以三毛之父而成一代漫画大师;1937年战火凸起,正当盛年恰逢国难,他以画笔为枪,与上海漫画同仁组成了“抗战漫画宣传队”,辗转苏、鄂、湘、 皖、浙、赣、闽、粤、桂,历时8年,宣传抗日;与漫画为伍,与三毛为伴,他画笔生涯60余载;他笔下多贫民,交友多平民,被称为“平民大师”;他的许多作品以孩子为题材,素有“儿童漫画家”之称。

  深深呼吸少有的安详和宁静,这条上海最古老的马路,雨打着梧桐树枝,哗哗地响着。

  五原路288弄3号,张乐平旧居,在这里张乐平和他的7个孩子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40余年。斑驳的老洋房,雕花的天花板,脚踩在辗转的木质楼梯上,咯吱作响,满布蓝印花布的画室,一切如昔。时间,似乎从来没有流逝过。

  今年是张乐平逝世20周年。2月10日,海盐张乐平纪念馆新馆开馆,陈列了各个版本的张乐平作品。

  初春的一个下午,在张乐平上海旧居的画室里,张乐平的次女张晓晓、长子张融融、小儿子张慰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追忆父亲和家族往事。他们坐在父亲大大的画桌旁,一如半个世纪前,依傍着父亲,坐在那儿。

重义轻利 做大事胆子很大  

   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对名利看得非常淡,处世为人小心谨慎。长大后,我们才知道,他在大事情上胆子很大。——张融融 

  在张家兄弟姐妹的印象中,父亲张乐平一直是小心谨慎地做事。“他开会都躲在后面,加工资、分房子,他都主动不要。”但长大后,尤其是父亲去世后,他们通过有限的资料,才知道,父亲是个大事情上胆子很大的人。

  《三毛流浪记》超过三分之二的画稿,是张乐平在嘉兴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完成的。但许多人不知道,当时,张乐平为何举家迁到嘉兴。

  “父亲画三毛,收到恐吓信,里面有子弹,因此躲到嘉兴去。”张晓晓依稀记得,当时,父亲带着母亲、5岁的自己和大姐张娓娓、弟弟张融融,举家来 到了那座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小楼,“妹妹朵朵(张乐平的第四个孩子)就是1948年出生在这座小楼里。”全家在这里住了两年多,直到1949年11月,全家离开嘉兴定居上海。

  威胁造谣,是家常便饭,但张乐平并没有停止创作《三毛流浪记》。张融融至今记得,当时,每隔几天,父亲或者母亲就到火车站邮局,将画稿寄往上海《大公报》。

  “他在抗战的那段经历,以前他不愿意多讲。实际上,父亲抗战的这段经历是非常了不起的。”张家兄弟姐妹在父亲去世后,通过一些资料,才知道,抗战时,父亲一直在抗日第一线。“当时上海漫画家组成了抗战漫画宣传队,我父亲是副领队。他为画抗日宣传画可谓出生入死。漫画家绝大多数都抗日,但像他这样 深入基层,辗转各地,坚持到抗战胜利的,真的不多。这从我们兄弟姐妹的出生地就能看得出来。”张乐平大女儿张娓娓,1941年出生在江西上饶,二女儿张晓 晓1943年出生在江西赣州,大儿子张融融1945年12月,抗战胜利后出生在广东梅县。这就是张乐平在抗战中的足迹。“因为他在国统区,所以对我们不大 提。《三毛从军记》就是他这一时期生活的一个体现,里面的军队有抗日的一面,也有腐败的一面。”在张乐平去世后,张家子女根据了解的资料,整理出版了《三 毛之父“从军”记》,专门讲父亲在抗战中的事。

  在整理父亲的画稿时,张融融发现父亲在“一二九”运动之时的一幅画,这幅画名叫《对内与对外》,发表在《人言周刊》。画分两幅,一幅是当局对内 镇压学生,一幅是对外来侵略军队却弃械逃跑,“那些侵略者一看就带有日本人的特征,当时,中日还没有宣战,这在当时真的是胆子很大。目前在上海没有发现敢这么画的人。”

雪中送炭 不喜欢锦上添花

  我父亲非常善良,老实本分,他做人低调,平易近人,他和工人、农民、老百姓都可以成朋友。但“三毛”很出名,父亲是被“逼”上名人的位置。父亲喜欢雪中送炭,不喜欢锦上添花。——张融融 

  张乐平始终很关心弱势群体,张晓晓觉得这可能与他从小苦出身有关。“解放前这(张乐平旧居)都是洋人的别墅,我们这北面的院子,以前都是平房、 汽车间。解放后,那里住着不少工人。”张慰军记得,父亲和他们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家里有事也都和我们父母商量。”直到现在,他们的子女和张家的子女关系 依然非常好。“‘文革’时,有些红卫兵来抄家,他们还出来阻止。”张融融记得,父亲那时在单位负责扫地,门房间和工人对他都非常好,“造反派走了,他们就 和父亲说,老张,你不要扫了。那时候,工人阶级的一声‘老张’是多么难得啊。这与我父亲平常的为人有关。”

  1957年,张乐平差点被打成右派,许多朋友成了右派,对他冲击很大。“漫画家张文元,被打成右派了,要去宁夏,父亲送了他很多宣纸和毛笔,一切尽在不言中,不要画漫画,画国画吧。那时候父亲很苦闷的,他看到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不能用笔像以前那样画出来。”张融融还记得,当时,父亲带着他到嘉 兴、海盐、杭州兜了一圈。之后,他渐渐转向儿童漫画创作,三毛漫画也多表现日常生活。

  刘海粟被打成右派以后,张乐平经常去看他。平反以后,去的人多了,他反而不去了。张晓晓曾问过父亲原因,“我记得他说,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这句话我印象很深。”

  张家子女的印象中,父亲一直都是雪中送炭。上世纪50年代,张融融记得父亲画一幅漫画25到30块钱,那时候漫画家很吃香,父母生活也很节俭,但他存不了钱,家里一直不是很富有,他都拿着去帮了别人。“对那些所谓‘有问题’的人,他总是能帮就帮,特别是他们留在上海的家属,有些父亲并不认识。”

  当时,画家任微音全家被扫地出门,任微音去了甘肃。回上海后,也只能在路边搭个小铺子修鞋,一般人看到,都不敢理他,张慰军印象中,父亲每次见到他都和他说话,“任微音女儿曾在上海媒体上谈到我父亲,还掉眼泪,说她的父亲平反,也是我父亲做的证明。”

  张乐平一生中许多作品是以孩子为题材。他曾说过:“大家总喜欢称我是儿童漫画家,我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号。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 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他有很多编外儿女。“上官云珠阿姨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我的父母亲就将她的一双儿女视同亲生儿女一样对待。我有个同学,是个混血儿,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兵迫害失踪,他母亲改嫁后,只有外婆照顾他,后来外婆也去世了,父亲就让他住在我们家,一直住到小学毕业。现在还和我们来往。另外,还有些工人的孩子。父亲很少画画送给我们,我们的朋友却有。”最出名还要数台湾作家三毛。这位知名的 台湾女作家陈懋平因为酷爱《三毛流浪记》中的小三毛,把笔名改为三毛。1989年,她“千里寻父”,与张乐平见面,传为文坛佳话。

合力续建“三毛王国”

  张乐平十分喜欢孩子,妻子冯雏音给他生了7个儿女,张娓娓、张晓晓、张融融、张朵朵、张建军、张苏军、张慰军。这是个热闹的大家庭。

  七个子女虽然没有承袭父亲的衣钵,但不乏从事艺术、设计者。

  这些年,张家七子女一齐协力,继续构建父亲的“三毛王国”。

  1996年,三毛形象著作权无形资产被评估为5.9亿元人民币;

  2006年,与比利时签约授权,中、比、法三国合拍真人版《三毛》,目前正在筹备中;

  从2006年开始,央视陆续播出根据张乐平原作改编的动画片《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也有以现代题材为故事背景的新编作品《三毛奇遇记》、《三毛历险记》和《三毛旅行记》;

  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阳光三毛被用作吉祥物;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毛作为世博系列图书的重要形象,与海宝携手,共看新上海,在上海馆“永远的新天地”中,“三毛”已经成为代表上海的文化符号;

  2010年11月10日,张乐平百年诞辰,大型动画系列片《三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首映发布会;

2011年,音乐剧《三毛流浪记》由著名音乐人三宝主创,甫一推出,就在广东省的艺术节上得了9个奖项,当年成功巡演50场,是国产音乐剧中反响最好的,今年将在全国各地巡演100场;

  2012年2月10日,海盐张乐平纪念馆新馆开馆,面积由老馆的500平方米,扩大为1900多平方米,陈列了各个版本的张乐平作品。

  …… 

  这长长的时间表,每一个都有张氏子女努力的身影。

  张乐平最早的漫画是何时?张乐平最早的三毛漫画是何时?

  这些曾经的疑问,在张氏子女的努力下,都找到了答案。

  “父亲最早的漫画是什么时候?之前有各种说法,后来,我们发现早在1932年,就有上海媒体称父亲是国内第一流的画家,至少,那时他已经画了很 多画,现在我们知道他1929年已经在画漫画。”张慰军觉得目前找的也不全,他们还在努力寻找,看是否能发现更早的作品,“最早的三毛到底在哪?以前黄永玉叔叔写的是1935年9月,父亲的记忆其实也模糊了,他回忆说春夏之交,又说是11月。目前我们找到的是1935年7月28日。”

  他们还对父亲留下的资料进行整理,出版了一些关于他生平的书籍,“比如《三毛之父‘从军’记》、《永远的三毛》、《上海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等很多版本。”

  但张氏子女主要做的还是将画稿整理出来,重新出版。“比如,《三毛流浪记全集》和《三毛从军记全集》,《三毛流浪记》以前出的都是选集,我们整 理出全集来,以《大公报》连载为主,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放进去的漫画,从一百七十几幅变成二百六十几幅。”还有其他的作品,包含父亲曾提到过的作品,“比 如父亲在‘文革’写检查时提到,帮助美国人画抗日漫画;他提到1938年,中国飞机就飞到日本本土撒传单,这是第一次外国飞机飞到日本本土,有些传单中有 漫画,就是父亲领导的漫画宣传队所画。”

  他们整理老照片、维护旧居、保留画室原貌,参加各类活动,配合所有的演出和拍摄。在父母将《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翻身记》的原 稿捐赠之后,2009年,他们又将张乐平与巴金等名人的通信信札,《三毛学法》——这是张乐平最后一部作品的原稿,捐给了上海图书馆。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没停过。”

  近一年多来,张家子女一直在忙海盐张乐平纪念馆的事情。“所有的陈列内容和资料都是我们提供的,光文字整理,就花了我们很多时间,现在都是中英 文。”新馆的室内装修设计、陈列都是张慰军做的。“我们还捐了一些生活用品,包括当年朱镕基送给父亲的取暖器。各种版本的父亲作品、画具文具和漫画家画父 亲的部分原稿。”

  早在1995年旧馆开馆时,张家就已经捐赠了几百幅漫画和年画画稿,包括《三毛迎解放》原稿一套、《三毛爱科学》的大部分画稿。

让三毛品牌发扬光大

  记者:你们的父亲张乐平先生对你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张融融: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人,清清白白做人,不要害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对名利金钱,我们看得都很淡,现在贫富差距那么大,我们也不会仇富,对穷人总是同情。

  张慰军:无论社会怎么乱,我们争取做个好人。父亲做事低调,他也希望我们不要太张扬。我们对外从来不讲我们的父亲是谁。现在,我们的子女也都十分低调,周围的朋友有许多都不知道他们家学渊源。

  记者:三毛众所周知,除此,张乐平先生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张融融:父亲即使不画三毛,他也很了不起,正因为他了不起,所以才能画出三毛。

  一般人来看,父亲的成就似乎就是三毛。三毛太出名了,掩盖了父亲的其他成就。我们整理出上世纪30年代的几百幅漫画,其中很多时事漫画都很有深意。如果父亲没有画三毛,也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画家。

  张慰军:父亲画的自画像,美术评论家叶冈叔叔曾说过,乐平不画漫画的话,也会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叶冈叔叔当时也在漫画宣传队,他后来回忆, 当时的宣传画,起稿的肯定是我父亲,他的透视、解剖都很好,你看在他的画、剪纸中都表现得很好。父亲的剪纸绝对是一流水平,很多复杂的画面,他不打稿都能 剪出来。黄永玉叔叔也说过不止一次。

  他的年画、速写、小说插图、素描、水彩画、国画都很好。他的年画曾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过一等奖。

  记者:在你们兄弟姐妹七人中,无人承袭父亲的衣钵。据说,当年张乐平先生认为画漫画有风险,不希望你们学画漫画?

  张晓晓:画画,我们兄弟姐妹都会画几笔,但是画画要用功的,父亲很用功,每天关着门画画。我们天赋是有的,但是用功不到。后来反右,“文革”,不可能画画了。

  张慰军:反右以后,父亲不主张我们画漫画。1957年以后,他自己也在很长时间内,不画漫画,只画儿童画。他其实很苦闷。但父母绝对不是虎爸虎妈,父亲更多的是让我们自由发展。

  记者:你们从何时开始整理父亲的资料,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张慰军:最初是1991年,当时父亲还在,但已经生病,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中间停了一段时间,1998年又重新开始。后来就陆陆续续。父亲在 去世以前很少讲自己的经历,现有的书中也很少提到。我们也想了解父亲到底做些什么。他去世后,我们在有限的资料中看到父亲做了很多事情。

张融融:当时漫画队、演剧队还有一些老人,像叶冈叔叔、殷振家叔叔等人还在,可以了解一些情况。上海图书馆也给我们看了很多资料。觉得父亲很伟 大。我们觉得可以用“伟大”这个词。有些大师去世了,子女不整理那些资料,时间长了,就都散失、忘记了。作为子女,目前我们能做到的事,就是努力让三毛品牌发扬光大。

——摘自2012年4月13日《嘉兴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