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之子张慰军、电影三毛扮演者王龙基做客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讲述—— 三毛诞生背后的故事
|
||
“三毛”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漫画明星之一,“三毛之父”张乐平所创作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作品是中国大陆流行时间最长的漫画作品,成为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昨日下午,张乐平之子张慰军、首部《三毛流浪记》电影扮演者王龙基做客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讲述“三毛之父”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与漫画创作故事。 女作家三毛名字取自漫画“三毛” 今年恰逢张乐平先生逝世20周年,昨日下午在文化周末大讲坛中,张慰军讲述了他眼中的父亲。 1910年,张乐平出生于一个乡村教师的家庭。后来,张乐平赴上海当学徒,其间偷偷地跑去一间美术学校学画画。1932年,张乐平集中精力投入到漫画创作中,并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讽刺漫画。张慰军说,三毛只是张乐平作品的一部分,但三毛爱憎分明、机智聪慧、滑稽发噱的形象,在国人心中凝聚成挥之不去的“三毛情结”,成为海派文化艺术一个不朽的经典形象。 “许多人因为《三毛流浪记》认识了张乐平。”张慰军说,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受张乐平作品的影响,将自己的笔名改为“三毛”。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陈平还特意到上海拜访这位“三毛之父”。 “三毛”漫画形象诞生于1935年 张慰军曾追问过父亲,“三毛”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但父亲只是说“随手画的”。昨日,张慰军道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父亲在家排行老三,“三毛”的形象可能和这个有些关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慰军在香港读了一本分析漫画对社会的影响的书,突发奇想追溯张乐平创作的作品。只可惜,当时张乐平已患病昏迷。张慰军与兄弟姐妹7人一起花费近10年的时间,四处收集张乐平创作的作品。最终,在上海图书馆查找旧报纸时发现,三毛的漫画形象最早出现于1935年7月28日。 有感于流浪儿冻死 他创作《三毛流浪记》 一个光光的脑袋,上面长着三根毛,再配上一个圆圆的鼻头,脖子细身体瘦,这就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然而,《三毛流浪记》是如何诞生的? 王龙基说,张乐平非常喜欢小孩子,在上世纪40年代寒冬的一天晚上,张乐平看到有三个流浪的小孩在门口围着一个小的西洋铁罐烤火,当时火已燃尽。第二天早上出来时,张乐平发现三个小孩中已经有两个被冻死、饿死了,只剩一个活着。这一场景,深深地触发了张乐平创作《三毛流浪记》的欲望。 昨日,王龙基特地佩戴了张乐平赠予他的一个小徽章出席活动。王龙基说,在拍摄首部《三毛流浪记》时,他曾与张乐平住在同一个摄影棚。当时,张乐平就送给他一个徽章,这个徽章是张乐平自己设计的,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逼真。张乐平说,在他心目中,希望中国千千万万的儿童,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这就是他梦想当中的儿童乐园。 相关链接 张乐平其人 张乐平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他是抗日先锋,在抗战爆发期间,以画笔为武器,以绘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这一时期,张乐平的漫画作品也大胆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而《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摘自2012年5月28日《东莞日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