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为我配画

陈春宝

 

 

  今年是漫画家张乐平逝世20周年。张乐平所创造的三毛,已经成为漫画的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他那犹如投枪匕首的画笔,仍在闪烁着剑气寒光,他那亲切慈祥的笑脸仍然是我们抹不去的记忆。建国后,张乐平除了用画笔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还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为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配画。我业余写的习作也由张乐平配过画,如今想来,仍感荣耀。

  那是1958年5月,我还在一家里弄小厂当学徒。有一天,我们厂的一把精密量具螺纹卡尺不翼而飞了,全厂上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螺纹卡尺生产几乎停顿。第二天,忽然有一对母子来到厂门口,三十来岁的母亲表情严肃地将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推进门来,孩子手里拿着一把锃亮的东西。排在厂门口头号机床的金师傅一看便发现,那正是我们丢的螺纹卡尺,他喜出望外,忙把母子俩迎进屋。原来男孩无意中闯进工场间玩耍,发现砂轮机上的卡尺很好玩,就偷偷地拿走了。

  卡尺失而复得,大家如释重负,都觉得那位母亲对子女教育很负责,纷纷要我这个“半拉子秀才”写一篇表扬稿寄《新闻日报》。

  稿子寄出后不久的一个上午,厂里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约四十多岁的男子,穿一件笔挺的中山装,戴一副玳瑁眼镜,笑眯眯地由党支部书记老张陪同前来找我。他自我介绍叫张乐平,是冲我那篇表扬稿来的。他要我描述卡尺“失窃”的经过及那对母子的基本模样。不久,一幅“妈妈领他送还卡尺”的配画,刊登在《新闻日报》读者来信栏里。

  第二次配画是在1958年冬天,各行各业都响应号召,大炼钢铁。我写了一篇小通讯,报道里弄妇女大炼钢铁的事迹。张乐平又亲临现场,实地采访核实,还饶有兴趣地戴上墨镜,手握钢钎,往炉膛里捣鼓……不久,一幅妇女炼钢速写图和我那篇不到千字的报道又刊登在《新闻日报》上。

  1959年,我采写了一篇通讯,写家庭妇女离开锅台,走进工厂,参加社会生产建设的故事——“领到第一次工资以后”。张乐平又妙笔生花,画了一幅妇女喜笑颜开的《点钞图》,刊登在《新闻日报》“街道里弄”版上。

  从此,我和张乐平成了忘年之交,他常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大作”,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我后来还见过一次张乐平。那次,我去解放日报社听唐弢杂文写作讲座。其时,张乐平已调至《解放日报》工作,为指引会场地点,张乐平挥笔作画,没几分钟时间,一幅“迎客图”跃然纸上,贴在报社楼梯口。画面上一位笑容可掬的向导托出双手,以示“开会请上楼”,形象生动有趣,令人过目难忘。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但张乐平那宽厚的笑容,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毫无名人架子,为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配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摘自2012年10月18日《文汇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