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形象仍未被充分认识
|
||
今年是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逝世20周年,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前不久在策划、举办三毛乐园会系列活动后,专门举办研讨会,座谈三毛与张乐平先生的关系。画家戴敦邦认为,目前社会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三毛这一民族形象的重要性。 张建亚(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电影《三毛从军记》导演): 《三毛从军记》拍完后,很多人希望我能够再拍续集,现在我有了些新的想法,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题材——三毛回忆他的父亲:从浙江海盐滩涂边上一个爱画画的孩子成长为抗日战士的故事。我一直在看张先生的文章,张先生不愿意把“三毛”弄成一个丑角(当然这一点也不妨碍三毛这一形象的有趣可爱),这个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在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戴敦邦(张乐平生前好友、知名画家): 张乐平老师在大新公司举办三毛展览会时,我还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当时我步行了很长的路专程去看展览,展览会的规模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排队的人很多,从马路上一直排到四楼,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我的偶像——张乐平先生。我对张先生设计的义卖徽章也非常喜爱,可惜当时没有多余的钱购买,非常遗憾。小时候,我省下了吃早餐的钱,买过一本《三毛从军记》。张老师在解放初期开过读者座谈会,我有幸作为敬业中学学生代表去参加,还请张老师帮我在日记本上画了三毛。长大后,我的工作单位离张老师家很近。张老师的为人我深为敬佩。刚刚谈到了三毛不要变成小丑的话题,张老师笔下的三毛的确不是一个滑稽的丑角,这一形象在中国漫画史上地位特殊,它的诞生同当时的社会密不可分,他深刻反映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我觉得目前社会还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三毛这一民族形象的重要性。 唐兵(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 张乐平先生曾是我社职工,早在1957年张乐平先生就为我社《小朋友》杂志画过封面图。我们一起度过了漫长的耕耘期,近些年迎来了收获期,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2011年以来,《三毛流浪记》套书各个品种的订数节节攀升,这与出版社对内容的更新、三毛形象的社会影响、三毛改编作品的社会影响密不可分。 沈天呈(上海市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漫画家): 戴敦邦老师的发言让人震撼。我认为,扩大三毛的影响力,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漫画。我们的漫画现在究竟做得怎么样,是值得检讨的,当时漫画界除了三毛,有王先生、小陈、牛鼻子这些形象,有创作氛围和土壤。现在我们要将三毛这个形象在新时代发展好,还是需要更多的土壤。我很同意戴老师的观点,张乐平先生是空前的,也许也是绝后的。我曾经构思过一套连环漫画《马屁老三》,描述一个专门拍马屁的人物,出版编辑让我先画个几套看看,我画好送过去后,马上就否定了“不行、不行,这个题材在报纸上不能登”,试想在这种氛围当中,怎么发展得好。 邹勇飞(中国福利会宣传部部长): 我从小就看张乐平先生的三毛作品,我非常赞同刚才专家所说的,三毛这个形象是我们中国到目前为止最著名的卡通人物之一,它是一种无形资产。国际上的一些卡通人物,他们不仅受孩子们喜爱,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传达的一种理念,富有时代精神。如果把理念挖掘好,我想这个形象肯定是有活力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做。 ——摘自2012年12月24日《东方早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