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50位大明星甘当小绿叶 张 敏
|
||
要说几十位大明星为一个孩子配戏,估计《三毛流浪记》算是始创。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影片背后的制作从最早单枪匹马的“独立制片人”韦布到为了电影顺利完成改为“昆仑影业”出品,在多位电影人默默付出的背后,是团结奋进的电影精神的延续。 1948年夏秋之交,上海的电影刊物、小报都在议论张乐平的连环画《三毛流浪记》将要拍成电影。就在即将开拍之前(本网注:电影是1949年4月1日开拍的),张乐平接到了一封无头无尾的警告信,信上写着:“不准将三毛搬上银幕!假如不听的话,将予以不利!”同一天,制片人韦布也收到一封恐吓信:“三毛再搞下去,当心脑袋!”当看到这个明显是政治恫吓的消息后,韦布根本没受丝毫影响,反到更加激起了斗志!因为在解放前那一段最黑暗的时期之内,上海市民最熟悉的小人物三毛的一言一行,就是对当时人吃人社会的抗议和控诉! 而且这还是韦布的第一部电影。当时百业萧条,投身戏剧十几年的韦布因为剧场梦破灭转而走进了电影圈,在上官云珠和妹妹韦丽琳的资助下,当上了独立制片人。虽然从来没有拍过电影,但还在家乡念高小的时候,他就与陈鲤庭是同班同学,陈鲤庭也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敬佩的人,要拍电影,想到的第一个自然就是他。可惜,当时陈鲤庭正在拍摄《丽人行》,分身乏术,就介绍了两个年轻人赵明和严恭给韦布,而这两人不仅是陈鲤庭的副导演,还刚好是韦布在桂林新中国剧社时的老朋友,所以一拍即合。 陈鲤庭还指点韦布:影片的成功,关键在于剧本,可以请阳翰笙编剧,并亲自充当说客。又说拍这样的电影不是说拍就拍,还要得到原著者同意,拿到电影版权。这个找谁合适呢?就是冯亦代。早年间,韦布在重庆跟陈鲤庭一起演出《大马戏团》时便与冯亦代熟识,靠着他的热情相助,很快就与张乐平订好了协议书,顺利得到了版权。 阳翰笙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刚建立不久的昆仑影业公司的编委会主任,局外人只知道它是一个比较进步的电影厂,并不知道实际是国统区唯一一个地下党领导的电影摄制阵地。除了担负组织领导重任,阳翰笙还要参与具体创作活动。尽管已有的工作十分紧张而繁忙,但阳翰笙觉得“三毛”流浪的题材有意义又能感动人,慨然同意上阵操刀。他与韦布和赵明、严恭一起,认真研究所有“三毛”漫画的材料,讨论如何改编方案,还带着他们去参观孤儿收容所和工人聚居的棚户区。他也曾计划拍《三毛流浪记》的下集,写三毛辗转在不同的工厂做工,最后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故事。后来由于转移香港,这些设想未及实现。阳翰笙走后,剧本交由陈白尘接手修改,没过多久,陈白尘也仓促离沪,剧本又“辗转”于李天济手上,经过如此‘接力”协作,最终投拍,但陈白尘和李天济却没有署名。 创作剧本的同时,拍摄的筹备工作已经有了头绪。赵明和严恭一眼就看中了昆仑厂作曲家王云阶9岁的儿子王龙基。这个细壳大脑体型瘦小的男孩不仅喜欢看《三毛流浪记》,更在幼年时也有过挨饿的经历。没演“三毛”前,他就在《新闺怨》中与白杨配戏,还在《艳阳天》中演小牛牛,王龙基的表演使当时担任编剧的曹禺先生很后悔:没有给小牛牛写更多的戏。尽管龙基很喜爱“三毛”,但父亲王云阶深感责任重大,不忍八岁的孩子就承担这部全社会关注的电影的沉重压力,始终隐而不发,直到被导演发现。 片中有一场“贵妇人为三毛做生日”的讽刺喜剧场景,在今天更成为传奇。其中需要出场的男女宾客有四五十位之多,达官贵人的角色有名有姓的就有三四十个,上海影剧界的明星几乎全部出动。其中“夫妻明星”就有赵丹、黄宗英,刁光覃、朱琳,项堃、阮斐等七对, 能有如此盛况,其中一个大背景就是影片从属的改变。从筹备到拍摄前的准备,都是韦布以独立制片的方式进行。在正式跨进拍摄之前,有一天,阳翰笙特地找到他,对他说,拍摄工作和后期阶段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都非常困难,像摄影棚、摄影器材,特别是胶片来源、洗印以及配乐都不是单枪匹马或光靠钱就能够轻易解决的。所以他代表昆仑公司,建议韦布把此片以及已组成的摄制组全班人马都加人昆仑公司,就是把这部影片作为昆仑公司的出品之一。可韦布还梦想通过“三毛”的经验能够成为一个专拍儿童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还计划着开拍《鲁迅的童年》和《吉词德爷爷》呢。但各方面困难摆在眼前,最终,韦布忍痛同意。 影片完成前后,正值上海解放,国统区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刚解放后的上海秩序未稳,制片厂更是穷得发不出工资。为此,影片加紧拍摄,昆仑厂还调动了包括沈浮好几位老导演,帮助分头剪接,赶制后期工作。就这样,从筹备到上映,在众多电影人齐心付出的努力中,《三毛流浪记》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登上了银幕,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摘自2013年第1期《电影》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