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张乐平 陶 玮 徐亦为 任雪琴
|
||
(感谢张乐平纪念馆提供照片及相关资料 “中信杯”老照片征集活动委员会) “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到我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您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1988年,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给张乐平的信中动情地写道,“三毛不认三毛的爸爸,认谁做爸爸?” 次年4月,陈平回大陆寻根,心心念念着前来拜访张乐平,这是“父女俩”的第一次见面,这张老照片就是陈平在张乐平家落脚时拍摄的。照片中80岁高龄的张乐平一身笔挺的深蓝色中山装,胸前口袋别着一支精致的钢笔,两鬓虽已斑白,但与“女儿”相见的满足与喜悦还是透过照片传了过来。当时张乐平已身染重病,但陈平的到来让他感到开心,他曾经在《我的“女儿”三毛》一文中回忆,“一个人的生平值得永远纪念的事情不会太多,能在晚年认上这么个‘女儿’,这该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快事了。” 其实,很多读者心里早已将这位“三毛之父”、“三毛爷爷”视作亲人。上至耄耋老人,下到黄口小儿,一提起三毛,大家脑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大脑袋、圆鼻子、头上飘着三根头发的孩子。20世纪30年代可爱顽皮的三毛,40年代从军、流浪的三毛,50年代翻身的三毛,60年代迎解放的三毛,以及后来迎来新生活后爱科学、学雷锋的三毛,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漫画形象,他的天真烂漫,他的善良勇敢,他的惊险奇遇,他的乐观向上都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度过了童年。 “我就是从三毛的世界长大的!”张乐平曾经说过三毛是他根据自己和旧社会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儿童的经历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1910年11月10日,出生于海盐农村的张乐平从小家境困苦,他就像《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尝尽了人间的喜乐哀愁,可以说三毛身上有着无数他自己生活的影子。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用画笔辛勤耕作,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一幅又一幅的作品上,他的创作反映的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他的画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在张乐平的家乡海盐,三毛元素随处可见。为了纪念这位慈祥的老人,1995年9月,张乐平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这是家乡人对张乐平的怀念,也是家乡人内心的骄傲和自豪。2012年2月10日,张乐平纪念馆新馆正式开馆,由原来的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迁建为19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新馆开放以来一直以打造“三毛故里”为己任,充分发挥全国少儿漫画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这是对三毛文化的一种宣传,也是对张乐平一生关心儿童事业的一种纪念和延续。 纪念馆门前,张乐平与三毛的塑像让人印象深刻,慈祥的乐平爷爷将小三毛亲切地搂在怀里,似乎在微笑地聆听着三毛的话语,塑像下印刻着他书写的一段文字:“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对苗苗我们要精心浇灌。”张乐平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却留了下来,正如三毛的形象一直留存在我们心中一样,对于张乐平的怀念也从未消失。 ——摘自2014年6月12日《嘉兴日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