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风景——张乐平》前言

——张乐平宣传画、插图艺术初探

吴浩然

 

 

  张乐平先生一直是笔者比较喜欢和崇敬的老漫画家之一。他多姿多彩的艺术让人着迷沉醉,他谦和稚拙的文心让人钦佩不已。他创作的三毛漫画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在众多读者的心中,三毛一直是中国标志性漫画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旧中国少年儿童命运的缩影。换言之,三毛的命运,就是旧中国少年儿童的命运,也是整个旧中国的命运。画家一辈子都在画三毛,但究竟画了多少三毛至今很难统计。2011年11月齐鲁书社出版了笔者编著的《民国漫画风范》,其中写乐平先生一文中提到:“如今人们提起张乐平,不由自主就会想到三毛。平心而论,三毛确实能够代表张乐平漫画的最高成就,但并不能代表他所有的艺术成就,他的笔下决不止是三毛”。

  张乐平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种类繁多,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仅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他的创作主要有三种:一是1929年至1937年间描写旧上海都市风情的插图和速写;二是抗战期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三就是三毛漫画。

  《民国漫画风范》一书重点介绍了张乐平在政治讽刺漫画和三毛漫画上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而对抗战期间和建国后创作的宣传画、插图则一笔带过。其实他所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宽广,不但漫画为世人所重,宣传画、插图、水彩画、中国画、剪纸等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却鲜有人提及。《民国漫画风范》出版后,笔者总觉得意犹未尽,遂想就其宣传画和插图的艺术再作研究的续篇。

一、乐平人生

   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农村,父亲张舟若是位乡村教师,收入微薄。乐平兄弟姊妹较多,家境贫寒。母亲朱书擅长剪纸和绣花,小小的画纸给乐平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梦想和快乐,这应该算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乐平自幼喜欢画画,没钱买纸,就用树枝在海边滩地上练习。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他的画技进步得很快。

  1923年,在小学老师张寅生的指导下,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漫画才能崭露头角。小学毕业后,张家无力再让小乐平升学,便将他送入外地的木行当学徒。旧社会的学徒如同卖身,受尽屈辱,但他仍坚持作画。学徒生涯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1927年,张乐平回到家乡参加了北伐军宣传队,绘制宣传画和传单,在当地颇有影响。

  1929年,他进入上海一家广告印刷厂当练习生,后在维罗广告公司绘制月份牌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还曾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广告部当过绘图员。月份牌广告画集画、广告与年历三位为一体,是融合中国传统工笔人物与西方擦笔水彩技法的新画种。应该说,这一时期月份牌广告画的工作,为张乐平宣传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生计,他还为工厂设计服装、为报社画幽默漫画。

  “一·二八”事变以后,亲历战争残酷,百姓苦难的张乐平,拿起画笔开始绘制揭露帝国主义罪行、针砭时弊的政治讽刺漫画。也正是在这时,他的漫画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他亦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1929年至1937年,上海滩动荡不安,风云变幻,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众生相赋予了画家诸多的灵感。这一时期,张乐平不仅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反映当局的时事漫画,还画了大量反映市井百态、历史变迁的作品。其中描写旧上海都市风情的速写、插图,题材广泛,视角独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准确记录了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当时上海滩颇有影响的《万岁》、《时代画报》、《时代漫画》等杂志上常常能见到张乐平的作品。

  自1934年,张乐平开始创作连环漫画《小胖》,1935年又创作了《毕笛生史》和《三毛》。抗战爆发后,张乐平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编辑会刊《救亡漫画》,并担当漫画宣传队副领队。漫画宣传队离开上海,北上南京,辗转武汉,转道长沙。每到一处,张乐平均积极筹办抗日漫画展览,绘制壁画,并亲自制作了大量石印招贴画作为传单散发。八年抗战期间,张乐平创作的抗战宣传画不计其数,种类包括壁画、招贴、布画、传单等,但存世者寥寥无几。

  1945年11月,张乐平回到上海,又开始了漫画创作。1946年1月,三毛漫画匿迹八年后横空复出,在《海风》杂志连载。1946年5月,《三毛从军记》诞生,在《申报》连载,引起了空前的社会轰动。1947年6月,《三毛流浪记》继续在《申报》连载,一时间三毛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包括收入微薄的工人、农民、职员、教师等,甚至一些有钱人也都一大早等着购买当天的《申报》,全国上下的大小读者都在关心着三毛的命运。三毛俨然成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标志,他肩负着沉重的历史阴影,也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上海解放后,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张乐平又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面貌的系列漫画:《二娃子》、《萌萌与菲菲》、《父子春秋》、《我们的故事》、《好孩子》、《宝宝唱奇迹》、《小咪画传》、《小萝卜头》等。同时也创作了新时期的三毛系列漫画:《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新事》、《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等。此外他还为《小朋友》、《儿童时代》、《漫画》月刊等刊物和出版社长期作画,还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和插图,并经常深入学校及少年宫等儿童活动场所辅导小朋友。

  “文革”时期,张乐平也难逃厄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创作被禁,受尽迫害。“四人帮”被打倒后,画家重获新生。1985年,《漫画世界》刊物在上海创刊,张乐平任主编。1986年,他创作了最后一套连环漫画《人到老年》。199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他最后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一代漫画大师张乐平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2岁。

  纵观张乐平的绘画创作生涯,大致可分四个时期:1929年至1937年为第一时期,以画老上海风情为主;1937年至1945年,以绘制抗战漫画,宣传抗日为主;1945年至1949年,以创作连环漫画《三毛》为主;建国后为第四个时期,创作比较综合,绘制新形势下的漫画、宣传画和插图等,但每个时期又错综复杂,没有严格的界限。然而不管形势如何变化,社会如何交替,张乐平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投入到创作中去。他的作品从未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也从未离开过劳苦大众。正如著名漫画家、漫画理论家毕克官在《中国漫画史话》中所写:“张乐平所以能创作出‘三毛’,在于他生活在当时的中国,对社会有深刻的感受,对劳动者有深刻的同情。”同样,他的宣传画和插图的创作也是紧扣时代主题,与社会的发展血脉相连,甚至一幅画即可说明一段历史,划分一个时代。

二、时代篇章

  宣传画也叫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作品。一般标题醒目,图文并茂,富有一定的号召性和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也成为进行政治宣传的强有力武器。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民族风格又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宣传画,通过直接面向群众、影响人心而及时地发挥社会作用,是当时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张乐平的宣传画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北伐军宣传队在海盐时,他就已经开始绘制石印招贴画和传单了,成为一名得力的美术工作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画家们纷纷拿起画笔以宣传画的形式对日寇发起了强烈反击,在抗战的前方和后方,一笔代刀,在另一战场展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漫画战”。张乐平与漫画界同仁们发起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并创办了会刊《救亡漫画》。

  《救亡漫画》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战时漫画运动性质的杂志,1937年9月20日创刊,汇聚了当时最知名的漫画家,开辟了抗战初期“漫画战”的重要阵地。张乐平为会刊创作了《一颗子弹必须打死一个敌人》、《不愿做奴隶的同胞都起来了!》、《穷凶极恶的结果》等鼓舞斗志,充满爱国热情的抗战漫画。《一颗子弹必须打死一个敌人》、《不愿做奴隶的同胞都起来了!》画面充斥着强有力的愤怒和呐喊,号召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战。《穷凶极恶的结果》则直截了当地昭示天下,侵略者最终会失败,帝国主义必然会灭亡。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当月,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派叶浅予、张乐平等漫画家组成救亡漫画宣传队。宣传队辗转南京、武汉、长沙、上饶等地,沿途举办抗日漫画展览,印发漫画传单,绘制壁画等,以多种绘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在武汉时,张乐平与漫画界同仁编辑《抗战漫画》。《抗战漫画》1938年1月1日创刊,刊有张乐平的单幅漫画和连环漫画,有四幅作品还被选作封面。像《侵略运动》,画家以赤裸裸的笔法,一针见血地讽刺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候敌深入,一鼓歼灭》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漫画:粗壮有力的大手和攥紧的拳头代表中国人民的力量,任凭你再怎么嚣张,都始终在我的掌握之中,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抗战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抗战漫画是张乐平宣传画的一大亮点,也是他漫画艺术中最具历史使命感、最有时代特征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虽然属于宣传画的范畴,但漫画的特质太强,应归于漫画艺术,不是本书阐述的重点。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张乐平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下,画了很多迎接解放军的宣传画,秘密进行宣传活动。这类宣传画目前已不多见。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术活动主要以新年画、连环画和招贴画形式向人民群众作宣传。而年画由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民俗风格,成了记录人们生活和政府宣传的主要媒介。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年画艺术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革命新题材,提出了年画要为政治服务的的新导向。这一时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为农村土地改革后人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大团结、人民热爱毛主席和人民革命的辉煌成就。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年画的创作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很多中国画家和月份牌画家也参与其中,使年画的创作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出现了店店卖年画,家家贴年画的情景。正是这一时期,张乐平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声势浩大、热火朝天的新社会建设洪流中来,宣传画的艺术风貌逐渐形成,也迎来了他宣传画创作的顶峰。

  在新社会开展破除迷信,提倡民主、大力发展生产劳动等活动中,上海曾组织画家创作宣传画鼓舞人们士气,解放思想。1953年1月,华东人民出版社印制了张乐平和俞云阶合作的宣传画《寡妇再婚,生活美满》。旧社会妇女的命运异常悲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束缚了人民数千年,离婚或丧偶的妇女更是难以再嫁。新中国成立后,对封建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离婚妇女和寡妇再婚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寡妇再婚,生活美满》以连环画的形式、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妇女解放后的美好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此画犹如医治封建残余思想的一剂良药,惊醒了世人,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此类以连环画挂图形式的宣传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较多,内容涵盖民间故事、戏曲、英雄人物等。张乐平于1955年还创作了《东郭先生》。东郭先生的故事出自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讲的是东郭先生慈悲欲救狼,狼脱离陷阱后反害东郭的故事。此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用绘画形式讲述故事情节的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的劳苦大众经历了战争的苦难,没有机会进行文化的学习,文盲较多。此类连环画挂图在当时既能起到识字扫盲的作用,还可以达到普及基础教育的目的。

  解放后的上海,经济上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新生的人民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削减财政赤字,谈何容易!为回笼货币,调节现金,稳定物价,发行公债就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1950年1月,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邀请张乐平绘制《请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宣传画,广为印发,希望能够借助三毛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形象,起到宣传的效果。此举果然奏效,1950年3月以后,随着公债款的上缴和其它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物价逐步稳定了下来,宣传画的发行功不可没。

  上海大公报社为迎接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也邀请张乐平创作了《三毛解放了》的宣传画。八年抗战,人民度过了拯救祖国危亡的艰苦岁月。解放了,天亮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自发地放鞭炮、敲锣打鼓。画面上,三毛不再是一个流浪儿,而是行进在欢庆胜利的队伍中。他扭着秧歌、打着腰鼓,脸上满是当家做主人的那份自信和喜悦。画面上“解放全中国,和平统一”、“建设新社会,安富康宁”这两幅标语醒目突出,激情昂扬,催人奋进,既道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和夙愿,也是这一时期所有宣传画的指导思想和主题。

  宣传画是张乐平艺术研究者很少涉及的课题。就他的宣传画,据绘画材料可分水彩画、中国画和运用“月份牌”画技法创作表现新中国的新年画。据艺术风格,又可分写实和畅想两种。所谓写实,主要是指画家以真实的镜头记录解放后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儿童的生活情趣,如《竞做军鞋支前线》、《夺魁图》、《解放军叔叔好》等;所谓畅想,则是指以浪漫主义的色彩,憧憬美好的未来为主基调,渲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生活。如《祖国万岁》、《总路线宣传画》等。

  1952年8月,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汇集了一大批宣传画的创作队伍。各路艺术家济济一堂,成就了上海宣传画的兴盛繁荣。这一阶段,张乐平创作了《妈妈安心去生产》、《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国》以及与丁浩合作的《门画》等。《门画》以门神画的形式,改多见的小幅为长屏,拓展了以往只画历史人物题材的狭隘思路,赋予了新形势下的时代内容。把“劳动英雄”、“增产模范”树立为现代杰出生产者的代表,使宣传的内容不再脱离现实,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从1956年到“文革”前夕的十年间,张乐平的宣传画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这一时期,他几乎每年都是硕果累累。以儿童为题材的宣传画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如与特伟合作的《种瓜得瓜》,通过生动活泼而又夸张的画面,阐述了只有劳动才能有收获的大道理;《卫生长寿》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寿星形象说明只有讲究卫生,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还有口号式的宣传画《集体力量大》,以五个儿童合力钓大鱼,生动展示集体的力量。《心红更比石榴红》是比较少见的作品,作者以石榴多子的寓意为载体,画出了新中国儿童崇敬毛主席的美好心情。

  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意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总路线的制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张乐平也受邀为“总路线”创作了三幅宣传画。《总路线宣传画5》,工农兵携手并肩,背景为工业大发展中热火朝天的红色厂房;《总路线宣传画10》,描绘了农业大丰收、炼钢炉钢花四溅的壮观场景;《总路线宣传画11》,则以漫画的形式,勾勒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统帅”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主题思想。三张宣传画忠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画面视觉冲击力强,振奋人心,同时也可略见当时中国人的集体精神、开天辟地的劳动热情、战天斗地的高涨信心。虽然总路线的最终实施没有尽快改善当时的经济现状,甚至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不应有的严重损失,但宣传画俨然已成为述说那个时代历史印记的最好载体。

  18 世纪晚期到 19 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纷纷到非洲内地探险。这种探险一方面使外界开始了解非洲内陆,另一方面,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了道路。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一时期,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亚非拉的热潮,美术界也创作了很多作品。1966年,张乐平以《帝国主义从非洲滚出去》为题,对这一侵略行径做了深刻揭示,反映了亚非拉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勇气和决心。作者以娴熟的漫画创作技巧,一针见血直达主题。线条简单,人物造型夸张,内容简明扼要。

  张乐平的宣传画以精湛的艺术手法、饱满的热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为读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时代篇章,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插图拾翠

  插图是研究张乐平绘画艺术无法省略的部分。自1929年4月始,张乐平绘画漫画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为教科书和小说绘制插图了。张乐平为小说创作的大量的插图,有线描和水墨两种。笔法简炼娴熟,人物造型幽默,为小说增色不少。可以说,插图、漫画、宣传画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是齐驱并进的。但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创作重心的转移,他的插图时代才真正拉开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的插图创作影响最大、艺术个性最鲜明的有两部书:一是《百喻经新释》。这部书由郑拾风文,张乐平、程十发、黎冰鸿三位画家共同配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3月出版,42开,全彩精印。全书共37个故事,每个故事配一幅插图,由张乐平创作的共计28幅。《百喻经》为天竺僧人伽斯拿所作,其弟子求那毗地译成汉语。原有100篇,是佛教宣扬大乘法的经书。虽然是一部浑厚含蓄的佛教文学作品,但每篇故事生动诙谐,文笔朴实简练,恰似中国的寓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著名作家郑拾风整理成简单易懂的现代文,并附加了新的释文。文与画曾载于《漫画》月刊,深受群众欢迎。张乐平所绘插图可以称得上是他绘画古装人物的代表作。用单线条,辅以淡彩,人物造型严谨,画面色彩明快。

  二是为郑拾风诗集《宝宝唱奇迹》绘图10幅,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分精装和平装两个版本,12开,精装略大。此书装帧和印刷异常精美,郑拾风的诗句琅琅上口,亲切可人;张乐平的配图色彩艳丽,精妙绝伦。此书出版于“大跃进”时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但并未沾染浮夸气息。同样是画“坐着花生过黄河”,但和孩子们联系上,倒是多了些许童趣和幻想。张乐平以写实的形式,漫画的笔调,描绘出“宝宝”、“奇迹”相碰撞的生动画面。画面清新可人,赏心悦目。尽管看上去物大于人,仍不失画面的美感,反更凸显了童心的可贵。

  张乐平的插图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有古代笑话、寓言,新时代民歌、儿歌;甚至还有领袖像、滑稽戏和工具书。面对的读者既有成人也有儿童。就插图本身而言,创作上要力图避免图解性,使形象的创造更生动更深刻地反映文学作品的内涵。就张乐平的插图艺术风格而言,他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造型特长,每根线条都焕发出新的生命,使整个画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张乐平的人物画创作至今仍是绘画爱好者值得借鉴的经典之作,连著名画家范曾都说:“早在童年读小学期间,对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就情有所钟,作为习画范本。”

  张乐平是中国连环漫画的巨擘,不仅创作数量之多,题材之丰富,更主要是水平之高,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中无人可比。他的“三毛漫画”为现代连环漫画所望尘莫及,他的宣传画和插图的创作同样也是异彩纷呈,别具一格,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勾画出一道鲜明亮丽、个性十足的时代风景。但作为一个漫画家,他的创作总离不开漫画的思维,他的插图、年画甚至水墨画有时也有漫画的成分,这也是漫画家所独有的艺术风格。

——摘自《别样风景——张乐平》,2014年7月齐鲁出版社出版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