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温暖在里面” “三毛之父”张乐平故居将向社会开放 吴 梅
|
||
中国著名漫画家、被誉为“三毛之父”的张乐平先生生前在五原路288弄3号,居住时间长达42年。为更好的保护张乐平故居,传承张乐平先生的爱国精神和弘扬张乐平先生的文化遗产,日前,湖南街道办事处与张乐平先生子女本着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达成房屋转让协议。 “为什么我直到现在对五原路感情还那么深,不单单是它的风景,不单单是它的梧桐树,最主要是有太多的温暖在里面。” 日前,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在湖南街道举办的社区季风人文大讲坛上,深情回忆发生在五原路上的“三毛”与父亲张乐平的故事。据了解,为让“三毛”精神永留存,五原路288弄3号建筑将用于筹建张乐平故居,作为公益性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张乐平先生的子女捐赠出五原路288弄3号内的张乐平先生遗物,用于今后筹建张乐平故居时作为展览物品。 “三毛”在全国家喻户晓,张乐平构造了这个形象。从1950-1992年,三毛之父张乐平一直住在五原路288弄,他们家有7个孩子,同时收养了几个孩子,这里曾经是“儿童乐园”。张慰军说:“我出生在五原路,而且在那里生活很长时间。现在虽然离开很久了,但每次回来感觉依然很亲切。” 张乐平先生1910年出生在浙江省一个农村。“父亲的启蒙老师是我祖母。我祖母会画画,父亲从小耳濡目染。”张慰军说。张乐平10多岁时正值军阀混战,他画了一副漫画,这成为他最早的漫画作品。据张慰军介绍,目前能找到的张乐平发表作品,是他19岁时发表在《申报》的漫画。到1932年,张乐平已是上海一流画家之一,“那时候名气蛮响了,一直到他创作‘三毛’。” 1935年7月28日,张乐平开始发表“三毛”。“最早的三毛不是苦孩子,他是一个在弄堂生活的小孩,这个小孩子父母很有正义感。”张慰军说。在最早的作品中,张乐平笔下的三毛类似于《父与子》一类的幽默漫画,并无多少讽刺意味。张乐平只是想用三毛这个形象来描绘一些令人发笑的生活琐事。 但画家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很快张乐平发现连环画也可以很好地揭露社会的种种不平。画家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最早是从《三毛从军记》中开始显露出来的。作品中的三毛作为一个人物开始进入当时的社会,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引人发笑,还能反映和揭露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最重要的连环漫画作品。如果说,《三毛从军记》中的三毛是个头脑机智灵活、爱耍小聪明的小英雄的话,那么《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就是不幸、苦难和顽强、善良、乐观的化身。“我父亲在上海画了《三毛从军记》,内容是他当时看到国民党军队一些抗日的英勇事迹,也有腐败的一面。后来受《大公报》约请,又连载《三毛流浪记》。当时市民一早上起来就是看《三毛流浪记》,看三毛的遭遇怎么样,流浪儿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直到迎来解放。” 解放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可以过上新生活了,张乐平很积极地投入到新生活的建设当中。“想不到不久政治运动开始了。我父亲战战兢兢的,不再画漫画。”张慰军说。因为“三毛”形象,张乐平和家人在“文革”时遭到了迫害。“给他的罪名有很多。如果当时没有我妈妈陪着他,我父亲可能不在人世了。” “我们五原路的邻居非常好。在街上有人用石子丢我,还有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打。但是我们弄堂的小孩没有嫌弃我,照样跟我玩,不当成一回事。”张慰军回忆:“当时我哥哥、姐姐都工作或去农村插队了,家里只有我母亲。我母亲那时候瘫痪了,是我们的邻居帮我一起照顾母亲,喂我妈妈吃饭。虽然我父亲受难了,但是我们的邻居对我们很好,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 张慰军说:“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我的家就在五原路。以前五原路上常有小提琴声,现在,每当听到小提琴声,我都会想到五原路,五原路上的梧桐树。” ——摘自2014年12月1日《徐汇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