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陈晓黎


 

抗战前的张乐平

1938年武汉沦陷日军进城,黄鹤楼前壁画《抗战到底》赫然可见

(本版照片由张慰军提供)

  1935年7月28日,上海《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出现了第一幅四格漫画《三毛》。主角三毛是个脑袋圆圆、头顶摇曳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奇特而生动的造型立即引起读者的关注。画家署名张乐平。

  再后来,三毛成了中国底层苦孩子的代言人,他和创造了他的“三毛爸爸”张乐平一样,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迎解放》……虽然张乐平自己都记不清画过多少张三毛,但在中国男女老少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一个永远不需要长大的、善良勇敢的三毛。

  《三毛流浪记》至今仍是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高的一部连环漫画。2015年2月,被誉为顶级漫画节的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授予法文版《三毛流浪记》文化遗产奖,肯定了这部作品在世界漫画史上的重要意义。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三毛诞生80周年。跟着三毛爸爸张乐平的足迹,我们来看看那段文化战士以笔作枪的抗战记。

初生的三毛有家有父母

  张乐平是1910年生人,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他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按江浙一带的风俗,男孩取乳名往往按长幼排行再加个毛字,老大大毛,老二二毛,老三便是三毛。

  严格算起来,张乐平只读到小学毕业。他的画画最早来自帮母亲描图绣花,后来便是沙滩做纸芦柴做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15岁,因贫穷辍学,到上海谋生,老话叫做“学生意三年萝卜干饭”,那些苦痛辛酸和煎熬,都融汇在后来的《三毛流浪记》里。直到在报上发表《三毛》,日子才开始有了模样。

  三毛诞生的时候,张乐平25岁,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年在农村,少年到上海学徒,正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

  从1935年到1937年,《新华画报》《申报》《东方漫画》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发生在“三毛”身上的故事,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一激灵就揭穿了大人的小把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个优点多过缺点的幸福的“熊孩子”。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宝宝仔。

  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做刀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1937年前的三毛

 

抗战的三毛热血无畏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当月,上海的漫画家们迅速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叶浅予,张乐平是副领队,9月从上海北上。他们画了几百张抗战宣传画,一路展览一路宣传。次年到武汉,正逢国共合作,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训处正式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周恩来任副部长,4月,政治部第三厅成立,郭沫若任厅长,第三厅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救亡漫画宣传队这支特殊的队伍被改编为抗战漫画宣传队,成为第三厅的附属团体,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形势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和参加各种大型抗日活动。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集结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青年画家。张乐平曾说:“回想当年我们在警报频仍中闭窗秉烛作画的情景,至今犹觉热血奔涌……我这个漫画兵从1937年画到1945年,经历了抗战的全过程,武器就是一支画笔。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的作品,虽不成熟,笔底感情却是真挚的。激于民族的义愤,我们曾以苦为乐,不负祖国的托付,尽了自己的职责。”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白天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尤其是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或用于对敌宣传,或以多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这时候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着大刀报名上前线,“不问年纪只要有力”;《三毛的爸爸》里,三毛的父亲去从军杀敌;《游击战争》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还有《从敌人的枪刺下逃出的三毛》……

  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久留米、福冈、九州、熊本等地,撒下了200多万份传单,其中大部分是张乐平他们抗战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抗日宣传漫画传单。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远袭日本,那些抗战漫画给了日本民众以极大的震惊。1939年初春,日本的漫画界曾经开过一次座谈会,他们承认给中国漫画界打败了。50年后,日本著名漫画家森哲郎编撰了《中国抗日漫画史——中国漫画家十五年的抗日斗争历程》,介绍了抗战漫画宣传队的成员和取得的战果:“他们就像前线的战士那样,果敢地同敌人开展了漫画战。当时印刷器材缺乏,他们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刊物。他们冒着连日的空袭,举办抗日漫画巡回展,增强民众勇气,呼唤奋起和团结,激励人们坚持抗战和献出自己的热血。他们凭着不屈不挠的毅力进行斗争,为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斗志高昂地投入彻底抗战和持久战的中国军民,过高估计自己的日本军人们,从炮声响起的那天起就注定要考虑投降的结局了。

   在长沙,张乐平和他的漫画战士们跟随周恩来,冒着空袭做鼓动宣传,常常废寝忘食。有一次,张乐平爬在扶梯上做壁画,全神贯注以致警报响起也浑然不觉。这时,有人敲着扶梯大喊“敌机来了,上面的同志赶快下来隐蔽!”他才如梦初醒。躲过空袭回到那堵画了一半的墙前,发现墙上已是弹痕累累千疮百孔。他问“刚才是谁救了我?”伙伴们说,那是周恩来。长沙大火的那一夜,他们是最后撤离的一支队伍。

  之后,抗战漫画宣传队又到了桂林,在那里兵分两路,张乐平率领的一队转战安徽、江西、浙江,那段时间,他们马不停蹄跟随第三战区的队伍,上战场画了大量抗日战士和战斗情景。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抗战漫画宣传队本已少得可怜的经费被停发,并被要求加入国民党。遭此险境,张乐平和队员们无一屈服,宣传队旋即被解散。张乐平没有气馁,他孤军作战继续打起了宣传队的旗号,一路办画展走到广东兴宁,遇到抗敌演剧7队,互相帮衬熬过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天,展览现场来了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飞虎队”的,正需要宣传人员。于是,张乐平又成了“飞虎队”的一员。

三毛的大刀

 

流浪的三毛无家可归

  1945年,抗战胜利,“飞虎队”要回国了,他们热情邀请张乐平赴美国,张乐平谢绝了。11月他取道香港,返回阔别8年的上海。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即便如他这样的大漫画家此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只能将妻儿送到浙江嘉兴。在上海嘉兴两地跑的日子里,抗战8年的所见所闻,始终萦绕心间。1946年,他完成了《三毛从军记》,这部以小勤务兵视角讥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申报》连载发表后,反响热烈;紧接着1947年,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那天冬夜他回到借居处,看到弄堂口几个流浪儿童正鼓着腮帮吹火取暖,那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想到了抗战流亡路上所见的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一夜无眠,天亮他匆匆出门时,发现3个孩子已冻死2个……悲悯、愤怒涌上心头,从此他揣上烧饼走街串巷,与那些流浪儿童坐在路沿上分食,听他们讲身世,这些故事渐渐变成一幅幅四格漫画,在《大公报》连载,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等着读三毛的故事,读者的来信雪片般飞向报社,有的寄来衣服,有的寄来食品,有的寄来玩具……宋庆龄与张乐平一起联合办了三毛乐园的义卖展览,地点在大兴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展出的都是《三毛流浪记》的原稿。排队参观捐赠的人每天从大兴公司绕到六合路,第一天就超过2万人。后来张乐平因肺结核回嘉兴养病,但读者等不及,于是从嘉兴到上海的火车乘务员主动担当信使。此后,三毛走上银幕,走上舞台。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为底层百姓发心声,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伤痛,这就是抗日战争这八年对我父亲的洗礼”——张乐平的幼子张慰军如此说。

(本版照片由张慰军提供)

——摘自2015年7月29日《文汇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