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张乐平故居下月开放

本报记者提前“踩点”为您找看点亮点

张文菁 文/图


 

小花园里的三毛雕塑

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外立面

  备受关注的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将于下月初向公众开放,目前布展情况如何?在老洋房百余平方米的有限空间内如何立体呈现大师丰富的一生?这一次徐汇倾力打造的名人故居与以往有何不同?1月12日上午,记者寒风中“踩点”位于五原路和复兴西路上相去不远的两处故居,听徐汇区湖南街道名人故居筹建工作小组组长宋浩杰细说从头。

  愿做“小而精”

  从五原路288弄弄口望进去,一整墙的“三毛画壁”引人注目,四格漫画的样式一路呈现着经典的“三毛”形象,黑色的篱笆墙引人走向弄堂深处,深色的原木大门边上,“张乐平故居”字样的木质门牌朴素中跳脱着色彩。尽管走进3号这扇门才算走进了故居,但显然,若有若无的氛围铺陈从弄口就已经开始。

  “我们想做‘小而精’,一楼的展厅面积不过百多平方米,要最大限度地留给展陈”,宋浩杰说。就是在这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布置呈现了百年乐平、大师漫画、艺苑掇英、朋友画我四个展厅,既有丰富的文献、实物资料可纵览大师一生重要节点,那些力透纸背的作品更是直接将张乐平先生的技艺、情怀和盘托出,任观众穿越时空与之对话。

  做故居要面对方方面面的意见碰撞,听还是不听?宋浩杰说了八个字:咬住思路、坚持风格。原先张乐平先生亲属曾坚持要在陈列中挂一幅照片,筹备组认为与整体风格不搭,商量后改放在了通往二楼的楼梯墙上。布展收尾时,张乐平先生亲属来观展,看完一圈后说,“没想到你们做得这么用心这么精巧。”一切释然。

  戴敦邦复原“插画”

  “百年乐平”这个主题下,筹建组挑选了四个点展开:童年、抗战时期、创作三毛、张乐平和孩子们。张乐平先生曾在一本自传体的小书中讲到,幼年在海盐,他常常在沙滩上画画,一次画了一条巨龙,画完了自己跑到远处看也很满意,可是一阵潮水涌来,浪花把画卷走了……这个画面和另一个故事一起,当年曾被戴敦邦先生画过两幅插画。筹备展览时,宋浩杰就想问戴先生找当年这幅插画。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哪还找得到,戴老依稀记得在64、65年的《儿童时代》上刊载过。宋浩杰和他的同事们于是到上海图书馆,遍查那几年的《儿童时代》,一无所获。后来偶然在一本书中看到线索,追根溯源,终于在“孔夫子网”上淘到了当年那期杂志,再去找戴老,年近八十的戴敦邦先生帮助他们复原了这两幅画,盖上了印章。还有一幅插画后来邀请了张乐平先生的学生、漫画家郑辛遥重新创作,这些作品的寻访补充无疑丰富了故居的文献储备。

  永不磨灭的“三毛”

  张乐平先生喜欢孩子,也善于从孩子身上汲取灵感。内战时他回到上海,眼看着时局动荡,大批难民涌入,人们居无定所,很多孩子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第二天就阴阳永隔。痛心于这些活生生的社会景象,他创作了《三毛流浪记》;融入自己抗日的生活体验,创作了《三毛从军记》。此后,这个脑袋上竖着三根毛的在苦难的大时代中载沉载浮的人物就成为了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

  “‘三毛’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巨著。”张乐平故居里,自然少不了这个身世流离、常常苦中作乐的孩子的形象。小小花园中的三毛雕塑是上海油雕院杨冬白先生的作品,此前,徐汇诸多徐光启的主题雕塑也出自他手。展厅中,也少不了各种现代手段的运用。小触摸屏对准一本书的“封面”扫描,三维立体的《三毛成长记》就跳了出来;一块磨砂大屏上,投影打上去,一笔一笔的三毛动态速写就 “画”了出来;磨砂屏下方三个略矮些的展柜粗看似乎空无一物,记者正好奇是否藏品尚未摆入,宋浩杰揭晓了“玄机”,原来三个展柜里藏着三块看不见的触摸屏,把《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三毛外传》三本书全数嵌入,观众可以很方便地翻页浏览,对于如今在迪斯尼大动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也提供了直观的体验。“二楼也有触摸屏播放三毛的电影、电视片,观众可以停留下来,观赏和回味。”

  让故居真正可触摸

  从一楼展厅一路走来,每一处迂回曲折都延伸为新的展陈动线。宋浩杰介绍,这栋楼原先住着两户人家,张乐平先生家在二楼,就是如今呈现的生活空间的样貌,一楼很自然地做成了文献陈列。最后一个展厅“朋友画我”是极富个性的一笔。这个狭长地带原本是两家人隔开的厨房,此次布展把它完全打通,以52位漫画家朋友“漫画”张乐平的方式呈现这位平民大师,既是别样角度,也充满了趣味和人情。这里也设置了观众留言台,以后还会有三毛主题的纪念章供留念把玩。整个观展路线不走回头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呈现丰沛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二楼的生活空间里,张乐平先生的书房、卧室、其子女的卧室等观众都可进入室内观览,这与一般的故居常在房门口设一个“围挡”有所不同。“既然开放,就要让公众走进来,走进大师的生活空间,才能感受故居独有的气息。”宋浩杰认为,我们的名人故居从只能外面看,到走到门口看,到走进房间看,理应有更多人性化的宽松氛围,不必设置太多禁忌,但“不走回头路、尽量拉长展线、工作人员使用空间尽可能减少”是他一再坚持的。

  记者在张乐平故居现场看到,一楼楼梯下的一个小小监控室、三楼6平方米左右的阁楼办公区就是工作人员的全部“地盘”,“空间本来有限,更要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故居本身,呈现给观众”。这些始终坚持的展陈理念同样被贯彻在了柯灵故居的筹建中。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目前还在加紧施工中,“书信厅”将会是柯灵故居的亮点,宋浩杰透露。

  “故居向社会开放其实还只是开始,之后需要维护,需要内容的不断充实和丰富。”宋浩杰认为,在徐汇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的城区,甚至可以成立一个名人(名人故居)研究会,对那些凝固的建筑及其背后深邃的历史作更多深入研究,厚积薄发、细水长流,“有血有肉的老洋房才更有价值”。

——摘自2016年1月18日《徐汇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