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昨天走访张乐平故居 三毛“摇篮”探访记 乐梦融/文 胡晓芒/摄
|
||
张乐平故居中的三毛雕塑 五原路288弄弄堂细细长长,张乐平的故居位于尽头处。14张抽取自《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的漫画雕刻在沿途的大理石的墙壁上,将参观者思绪带回了战火纷飞的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三毛看电影”“初到上海”都是《流浪记》里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 弄堂口已经挂上了墨绿色竖条匾额,刻着一个戴红领巾的三毛,戴红领巾,是因为在上海故居里张乐平在此创作出《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等作品。1950年6月,张乐平先生全家从衡山路迁居至此,这栋花园住宅见证的是张乐平先生中年晚年的创作,他一直在二楼居住直至去世。 故居的建筑面积244平方米,具有20世纪初上海典型的独立花园住宅特色,包括米黄色外墙、红色四坡缓屋面以及西式门窗、立柱及铁艺栏杆,西式天花板、踢脚线以及拱券式墙洞,室内则为欧式家具。张乐平心爱的一株紫藤从一楼花园攀沿至二楼阳台,阳台上的四块石头还是张乐平亲自摆弄的盆景,一切宛如当年。 张乐平故居纪念馆沿用一楼展厅、二楼故居的格局,复原后的二楼展区,包括画室(会客室)、主卧、客卧、保姆房以及浴室。三楼的晒台和阁楼部分不对外开放。 一楼展厅空间不大,展品除了大众熟悉的张乐平三毛画作,梳理三毛形象从无到有的创作背景,还展示了张乐平创作的年画、速写、彩墨画作品,这些非三毛作品难得一见的,可见张乐平先生漫画之外的深厚艺术功底。二楼还原了张乐平全家生活过的地方,客厅南侧有一张用了几十年的巨大画案,画笔倒插在笔筒中,好像在等待它们的主人再次握起。卧室里挂着签过名的少先队队旗,是1985年三毛50岁生日时向阳小学的学生送给张乐平的礼物,这面旗帜陪伴张乐平走过最后岁月。客卧兼做饭厅,1989年台湾作家陈懋平(笔名“三毛”)看望义父张乐平时,就居住在这里。 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告诉本报记者,花园的一楼原住户韦家也与三毛有关,主人是旧版《三毛流浪记》的制片主任。张乐平夫妇育有7个孩子,韦家有8个孩子,“七上八下”是288弄3号的热闹写照。迁居至此时,张乐平先生的艺术声誉正隆,几乎是全国稿酬最高的漫画家,生活富足美满,住房条件算得上宽裕。富有同情心的张乐平喜欢孩子们,他的家是附近孩子们的安乐窝。据了解,一张画稿的稿酬在25元左右,超过了多数市民的月薪,所以,目前展厅里可见的折叠沙发、欧式家具都还是当年的购置。 需要提醒的是,张乐平故居的参观人数上限是25人,超额时敬请排队等候。此外,张乐平先生逝世于1992年9月27日,张慰军希望通过新民晚报呼吁,企盼有旧藏的热心读者能捐赠这一天的旧台历,放在张乐平先生的画桌上,定格这位漫画大师的艺术人生。 ——摘自2016年2月6日《新民晚报》 (注:原文将张乐平先生逝世日期写成“1992年9月28日”有误,现已改正为“1992年9月27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