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柯灵故居春节试开放

原天主教大修道院同期修复开放

张文菁/文 雷明/摄


 

市区领导为故居揭幕

市民排队参观

汇厅

张乐平故居

朋友眼中的张乐平

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序厅

柯灵书房

故居开幕

  丙申猴年新春,徐汇衡复地区的老洋房群落里又多了两个值得看的去处:位于五原路288弄3号的张乐平故居和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作为今年春节徐汇区政府送给市民的一份特别的文化贺礼,走进两位大师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空间,那些可看可听可感受的历史就如昨天呈现在眼前,一百个观众有一百种体验。
1949版“三毛”的回忆

  还记得1949年版电影《三毛流浪记》中那个大眼睛、翘鼻子的“三毛”吗?时隔六十多年,他的扮演者王龙基的名字在很多当年影迷的记忆里还能脱口而出。说起张乐平先生,王龙基非常感慨,“张伯伯的漫画之所以那么经典,是因为他一生执着,就干了一件事——用手中画笔为时代呐喊。”王龙基回忆,张乐平先生曾对他说,不要看“三毛”就几笔几画,它的每一笔都充满着感情。“三毛影响了几代人。这是一个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经典形象。我们热爱张伯伯,因为他有大爱。”

  关机当天大师远行

  张建亚是1992年版电影《三毛从军记》的导演。重新走进五原路288弄这条熟悉的弄堂,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当时很多人赶‘三毛’的题材,我还是一位年轻导演。”剧本写完给老先生看,明显的不放心,当时就用上海话问张建亚,“三毛啥地方人嘛?侬拍三毛迪个总归要讲清爽伐”,眼神里是那种要把自己最亲的孩子托付给别人的质疑。好在张建亚不负所托,后来得到张乐平先生家人的认可,也因此得了很多奖。但他最大的遗憾是影片关机那天老人去世了。当时张乐平先生决定把创作手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张建亚就准备把这段纪实影片放在《三毛从军记》片尾,可是筹拍前一天,先生住院了。“后来有天做梦,梦见老先生,我问捐赠仪式要搞伐,要搞的,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就是停机那天走的。”

  张建亚表示,他非常庆幸拍了《三毛从军记》,“现在即便把很多明星聚集在一起再创作,也已经没有那个氛围了。”他认为故居筹建向公众开放“功德无量”。“一个房子没有家人只是房子不是家,有大师在就有仙气。”

  在此感受童心爱心

  张乐平先生的四子张慰军在这里出生。他介绍父亲在此度过了下半生的42年。春天来了,花要开了,故居也开放了。“父亲和母亲在天上看到一定很高兴,希望观众能在此感受到童心和爱心,希望世界像父亲期望的那么美好。”

  20多年前也经常走进这条弄堂这个门牌号的知名主持人曹可凡认为,那个年代的文化老人之间的交往,包括他们和年轻人的交往都极富营养。他的第一本书是柯灵先生题写的书名,老先生用毛笔写了三份交由他自己选择,他至今还保留着柯灵先生当年的题签。而张乐平先生和爱人冯雏音之间也有“佳话”流传,“老两口非常恩爱,但也常常拌嘴,金婚时,人家送花篮,上面写了一幅对子:吵吵闹闹50年,恩恩爱爱半世纪。”

  没有一个语言符号,仅用一支画笔,就表达出一个人、一桩事、一切社会现象,甚至于一个大时代的种种,张乐平之所以为大师,如今走进故居,观众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观察和解读。

  “煮字烹文”笔耕不辍

  在复兴西路柯灵故居后花园一株参天的广玉兰下,柯灵话剧《巷》的经典片段在艺术家的故地被重新演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以此剧向柯灵先生致敬,耐人寻味的文字品读间自能体会先生“煮字烹文”、笔耕不辍的文学造诣。

  柯灵原名高季琳,一生与20世纪中国社会风雨同行,他饱经生活磨难,刻苦自学,勤奋写作,成为卓有建树的作家、编辑家和文艺评论家。他为中国进步而写作,也因写作遭受过种种磨难。他的经历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曲折道路的缩影,但他并未因此停止前行的步伐。卧室靠窗的一张可翻折小桌似是见证。

  柯灵先生亲属朱欣夫妇告诉记者,文革时期客厅、书房均被封存,唯一被允许的活动范围就是卧室,这张小桌收起来是柜子,打开就变成书桌,就是在这样简易的一个工作台前,柯灵先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生而有涯品真味

  柯灵故居建于1933年,为西班牙式风格的公寓住宅。1959年12月2日,柯灵、陈国容夫妇迁入此地,在楼内203室寓居的41年中,柯灵撰写了大量散文、杂文、小说、电影剧本等各类文学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故居位于东首一、二两层:一层布置为 “柯灵生平”、“尺素寸心”两个展厅;二层恢复柯灵先生生前居住时的原貌,包括卧室、书房、客厅、饭厅、厨房等。一、二层之间由一个窄窄的旋转楼梯连接。

  “尺素寸心”是故居展陈的特色亮点。通过柯灵与巴金、夏衍、钱钟书、冰心、傅雷、梁实秋、张爱玲等文化名人的书信往来,展现其与时代休戚相关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书信文采斐然,兼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字里行间,不仅有寒暄问候的文人酬酢,更有评论臧否的读书心得、互道珍重的深情厚谊,也缘此广受友辈同侪的敬慕。

  柯灵的创作体裁范围广,是文坛罕见的多面手;创作时间跨度大,从少年时期直到人生最后阶段,写作贯穿他的一生。在《人生真味》中他曾这样写道:生活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生而有涯,每个人只能读到有限的章节,因此必须认真读。

  在柯灵故居,厨房里的钢丝球、佳美洗衣粉悠悠传递着当年的气氛。客厅里的沙发、电视机也在当时的位置。卧室里的一些家具甚至还不是柯灵夫妇入住时添置的,而是前一任法国房客留下的物什。

  “非常好。很感动。”包括最早提议筹建柯灵故居的著名作家赵丽宏在内的先生生前友朋都表示,重访故居,很多场景历历在目。

  “接受观众检验,真诚期待评价。补充好,完善好,把两个故居做精做细。”湖南街道名人故居筹建工作组组长宋浩杰表示。

  据了解,柯灵故居2月14日(年初七)起暂停开放,内部继续布展。3月1日起试运行期间开放时间为9:00-

  16:30,周一闭馆。张乐平故居试运行期间开放时间为9:00-16:30,周一闭馆。而就在春节试开放的这段时间里,已经有近七千名观众走进两位大师的故居。

  汇展示厅同期开幕

  《更新·历程》讲述徐家汇历史变迁

  2月6日同期向公众开放的还有徐汇区政府二号楼——曾经的徐家汇大修道院。修道院原为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1928年奠基,1929年10月30日落成,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幢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大修道院于1955年停办,后为徐汇区政府使用。199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经过2年多的保护修缮和1年半的策划布展,如今,原大修道院建筑一层成为一个新的公共文化空间,首展《更新·历程》——徐家汇变迁图片展以315张反映徐家汇历史变迁的照片和图纸、珍贵的历史影像档案和音频档案,呈现徐家汇的文明渊源、徐家汇商圈崛起、肇嘉浜路漕溪北路变迁等内容。

  展厅分四个板块,东一厅为大修道院篇,现场摆放了大修道院建筑修缮过程中发现并保留的构件原物,同时3D打印的建筑立面模型和结构模型,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建筑历史。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了1928年大修道院的奠基、大修道院建造的历史图纸等。东二厅为徐家汇文明传承篇,记载了徐家汇在传播西方科学文明中的历史积淀,如存有最早西文图书的徐家汇藏书楼、当年远东第一大教堂的徐家汇天主堂、中国最早播报天气预报的徐家汇观象台、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土山湾博物馆等。西二厅为改革开放发展篇,展现了徐家汇在改革浪潮中的变化和发展,讲述了徐家汇城市风貌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西一厅为徐汇未来篇,通过徐汇名人们“致徐汇”的美好祝愿,畅想徐汇美好的未来。汇展示厅首展邀请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卫艺术运动里波普艺术最有代表的艺术家之一 ——余友涵先生的油画作品,余先生挑选了他在七八十年代所作的以徐汇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包括徐家汇教堂、武康大楼、湖南路、华亭路等,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今后,汇展示厅将定期举办展览,展出名人名家的作品以及普通市民的文化作品,参观者不仅可以细细品味大修道院历史建筑的韵味,也可以观赏到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使汇展示厅成为徐汇乃至上海的新的文化空间。

——摘自2016年2月15日《徐汇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