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色幽默的巅峰之作——电影《三毛从军记》
|
||
说到90年代的喜剧片,影迷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小编推荐一部国外喜剧电影,《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主演,于1994年7月6日在美国上映。 说到90年代中国的喜剧片的代表人物,我们很有可能想到的是他。 周星驰,用无厘头搞怪加夸张的造型动作,描写着小人物的尊严和悲凉。 但是,今天小编要说的电影,不亚于周星驰的作品,也能够和阿甘相媲美。 它就是—— 三毛从军记 《三毛从军记》于1992年10月在中国大陆首播,比《阿甘正传》还要早两年播映,由张建亚执导,贾林、魏宗万、孙飞虎等联袂主演。 《三毛从军记》是根据漫画家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90年代,是中国电影狂飙突进的时代。第五代导演们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创了风风火火的辉煌。《三毛从军记》就是其中一部极其优秀的作品。 该片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化妆奖; 为什么敢说《三毛从军记》是中国电影史上黑色幽默的巅峰之作?那么得从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开始说起。 抗战八年,张乐平以笔为武器,辗转在全国各地坚持抗日漫画宣传工作。有了八年的抗战丰富经历,1946年5月,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在《申报》开始连载。 《三毛从军记》秉承了张乐平幽默诙谐的风格,但幽默之中蕴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 导演张建亚,在改编漫画《三毛从军记》成电影时,放弃了语言上的优势,像西方喜剧电影那样在技巧上的设置,从情节上完成了对电影的喜剧造型,加大了演员的表演戏份。 这得以,让电影走向世界。 入伍 三毛是未成年人,破格入伍,荒诞,黑色,睿智,讽刺。从军后的三毛,一开始的军事训练,就让人啼笑皆非。 枪支射击训练能打倒天空中飞翔的野鸭。 步枪刺刀用力过猛,整个人栽进草人中。 国民军完全是一幅豆腐渣式的军容军纪。 将国民军的列队军训看成是一群鸭子的奔跑。 这种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贯穿了始终。三毛那宽大的军装,瘦骨如柴的身体在整个军中显得尤其突兀。 当他在扛木头时,由于个子太矮,竟被木头“抬”着走,这种力量的悬殊被处理得尤为精妙。 漫画中三毛抡大锤打木桩,结果反而锤子把三毛立了起来。 电影里老兵帮三毛打木桩,锤头飞出,把一个士兵砸倒在地上,满头是血,脚却在动。 人们对于这些往往报以大笑,但仅仅是因为它的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规。荒诞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不仅是因为这种手法的超现实,更能抓住人心,还因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通过将他荒诞化,才能呈现在大众眼前。 抗敌 战火越逼越近,各界抗敌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劳军慰问。 真让前线的将士们群情激愤热血沸腾 , 呃~~~真让人热的~~~~热的有点儿受不了。 战斗正式打响。残酷冷血的战争,也戏谑不误。 师部下令:战壕再挖深一尺。 影片在描写日本人时,将他们描述成毫无智商的低能,而我们的英勇便由此呈现了。这也只能在漫画和喜剧电影中才得以体现,但是与大家所熟悉的抗日神剧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个是用严肃的态度去拍荒诞剧,一个是用荒诞的态度去拍严肃剧。 影片中的幽默,更显得荒诞,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规。 但是这种手法的超现实,更能抓住人心,还因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通过将他荒诞化,才能呈现在大众眼前。 比如连长被炸飞,最后在天上闪一下。 又比如老兵因气愤嘴巴里冒出火焰。 乍看之下,这样一锅端了的大杂烩似乎使这部影片有些荒诞不经,然而正是这星星点点散落全篇的细节构筑起了张建亚导演的全部风格 第一颗炸弹把鱼给炸飞了,第二颗炸弹把鱼炸熟了。 鱼给三毛说了句话:老弟,要帮我报仇。 战后 真实是:做了英雄,以为成功了,但仅仅是以为。 三毛做牛师长的勤务兵的日子,虽然含有一些谐趣的内容,但主调却是讽刺,它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腐败。 大人物发话: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 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牛师长饮弹自尽,让三毛明白: 小人物永远是小人物,小把戏永远是小把戏。 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 一大片士兵墓地里,十字架中的“V”字,胜利(“victory”)非常之沉重。 战争留给人们的是破败的城市,荒芜的农村。 最后一句台词“完了”一语双关,也同时把我们拉回了现实。 放到今天来看,《三毛从军记》中的黑色幽默和自嘲精神,都是极具艺术性和参考价值的。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 它在荒诞不及、冷嘲热讽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 在它的苦涩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是愤怒。 能够融合进现实的苦难和无奈,才是喜剧的真正境界。 ——摘自2017年3月17日微信公众号《三毛漫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