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张乐平之子张慰军:

82岁三毛仍有现实意义

周裕妩

 

 

三毛雕塑

张慰军

  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前后共刊出261幅,这个圆鼻光头三根毛的流浪儿遍尝孤苦却始终乐观,一下打动了许多读者,三毛就这么走进了几代国人的心里,直到今天,还不曾为读者所遗忘。那么,今年已经82岁的“苦孩子”三毛是否已经过时了?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由SMG东方广播中心主办的“海上畅谈汇讲坛”期间,“三毛之父”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个问题家人也曾问过,但答案是显然的,82岁的三毛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6月15日,《穿梭在马路弄堂》——纪念《三毛流浪记》发表七十周年图片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展出,高朋满座,张慰军忙进忙出,就像是招待来参加家宴的宾客一样。

  张慰军是张乐平的第七个孩子,在男孩中排行第四,故小名“阿四”。他出生于1954年,可以说是三毛的弟弟。他说:“我第一次看到三毛,是在父亲的画册里。195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再版《三毛流浪记》简体版,父亲希望 三毛流浪记选集 几个字是小孩子写的。我那时候还没读书,只认识一些字,父亲就让我写几个字出来,再拿去描。画册印出来以后,我有点虚荣心,把书送给同学们看,到处嚷嚷着: 你看,这几个字是我写的 。”
张慰军说,其实自己和一般家庭长大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因为父亲张乐平画了三毛,所以我的人生肯定受其影响。” 直到现在,为了“三毛”,张慰军还在四处奔波忙碌。

  也许因为《三毛流浪记》的关系,三毛总是给人一种悲苦的感觉。张慰军说,其实当时父亲创作三毛的定位并不是苦孩子,而是弄堂里的“小巴辣子”,很调皮,有时候会做点恶作剧,但很有正义感,“后来我父亲参加八年抗战,他在前线经历了很多,父亲的创作理念起了很大的变化,《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都是这之后的作品。很多人都是看着《三毛流浪记》长大的,觉得这个穷孩子和现在的社会有些脱节,其实三毛的精神很富有,他很勇敢也很善良,而且一直不屈不挠,总是对前途充满信心,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到最后还是不改初衷。现在小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却缺少这一点精神,虽然三毛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可能不会再有人经历,但精神永在,我觉得三毛还是有他的现实意义的。”

  6月15日的图片文献展来了很多观众,从开展第一天的情况来看,以中年和老年的观众为主,也有带孩子一起来参观的年轻夫妇。在观众留言本上,有观众写道:“过去的苦难,永远的三毛,牢记、感恩、进步。”

  近年,三毛的故事还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张慰军告诉记者,不管是和谁签三毛的改编协议,都会强调三条原则:第一条是三毛的性格不能变,第二是形象不变,第三是发生的故事和三毛的所为希望还是像父亲表达的那样,要有人文的精神。

  张慰军说:“我到现在还会经常翻看《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等,父亲当时画三毛并不完全是给小孩看的,我觉得主要还是给大人看,就像安徒生童话里面很多有内涵的故事,还是要大人看了才能理解,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特别是《海的女儿》,可能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孩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他认为,三毛的故事应该继续下去,“只是就画而言,可能很难像父亲这样画出来,但如影视、舞台剧等其他的形式,可以结合现在的需求去创新。”

——摘自2017年6月19日《广州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