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三毛流浪记》诞生记 张 熠
|
||
《三毛流浪记》70岁了。这个出自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大头、圆鼻子、三根头发的漫画形象,已经陪伴了好几代读者。7月8日,张乐平之子张慰军作客上海图书馆,和大家分享他记忆中有关自己父亲和他创作的“三毛”的点点滴滴。 讲座还未开始,会场里早已座无虚席。头发花白的老读者随身携带着漫画书,重温“三毛”的故事;年岁尚小的新读者,则对讲座后的张乐平故居之行充满了期待。瘦瘦小小,头上永远竖着三根毛发的“三毛”,几乎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 张慰军说,最早的“三毛”故事发表于1935年7月28日的《图画晨报》,是一组没有文字的四格连环漫画。此后,张乐平的创作也都以这种形式为主。当时几乎没有以儿童为主角的漫画,而略去文字对白,仅以画面来说故事,无疑也是个大胆的尝试。“以小孩为主要形象,读者主要是小孩,他们识字不多,这样画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懂。”这时候的“三毛”,是一个上海弄堂里的孩子,比较调皮,但也有正义感,就像隔壁邻居家的顽童。 很快,抗日战争爆发了。1937年8月,上海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画家叶浅予担任领队,张乐平担任副领队,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漫画的宣传。中国美术电影开创者特伟、国旗国徽设计者之一的张仃、女漫画家梁白波都是宣传队的一员。40年代初,救亡漫画宣传队因缺少经费等原因而解散。但张乐平仍坚持孤军作战,在抗战前线以漫画宣传抗日。 “父亲出身贫苦,一直坚定地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创作。战争又给了他洗礼,他的创作技巧,在抗战期间有了鲜明的提升。”张慰军说。抗战结束后,张乐平开始了新的漫画创作。1946年,他在《申报》上连载《三毛从军记》,深受读者欢迎。《三毛从军记》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没有文字的长篇漫画。 1947年初,有一次回家路上,张乐平看到了三个流浪的孩子正围着小炉子烤火。而第二天早上,当他再看到这些孩子时,却发现有两个孩子已经冻死了。表达流浪儿童生活的强烈愿望,促使他拿起笔,于是,《三毛流浪记》就此诞生。1947年起,《三毛流浪记》开始在《大公报》上连载,断断续续连载了一年多,一共两百多幅,每幅都有主题。兼具幽默与讽喻的三毛故事,笑中带泪,发人深省。卖报纸、擦皮鞋、当学徒……瘦削矮小的“三毛”牵动着所有上海市民的心。“《三毛流浪记》,很苦的。”年过七旬的老读者至今仍感慨不已。 在一篇发表于报刊的旧文章里,张乐平曾剖白了“三毛”的创作历程。“环绕在我周围的正是成千成万的三毛,我从小就和这些识与不识的三毛身贴着身,心贴着心;我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就是从三毛的世界长大!" “我毕竟勇敢地舍弃用连篇累牍的文字说白来创作三毛了。我每次新到一个地方,甚至我每天离开自己的屋子走到每一条大街上,我都可以看见我要创作的人物。他们永远骨瘦如柴,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以避风雨的藏身之处……”张乐平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关切的社会生活,他笔下的“三毛”,也从弄堂中走出,成为更动人的形象。 在张慰军的印象里,父亲张乐平最喜欢孩子,一有空就去中福会幼儿园或者少年宫,和孩子一起写生、画画。“五原路的故居里,我家住楼上,家里七个小孩。楼下住的电影人韦布一家,兄弟姐妹有八个人,大家戏称"七上八下"。” (编辑邮箱:scljf@163.com)图片来源:新华社 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摘自2017年7月9日上观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