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那一天,有个叫三毛的小孩儿他参了军

摩卡先生

 

回忆有伤痕,但我们有画笔和爱。

每个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时代,总有些手握墨笔的有识之士,以艺术作品为针,扎醒处于硝烟迷雾中的百姓们,同时,也给了后代铭记历史的机会与可能。

昨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个提醒我们可以宽恕但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日子,我们来聊聊抗日年代著名漫画人物“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

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生于浙江海盐,1992年9月27日逝于上海。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漫画世界》主编,被尊称为“三毛之父”和“三毛爷爷”。

张老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多个春秋。他所创造的三毛形象,成了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和作为祖国花朵新中国幸福儿童的象征,在当时妇孺皆知,闻名中外。

而80多年后的今天,那个头上三根毛、鼻子上凸了块儿肉的三毛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黑白漫画版三毛

92年电影版《三毛从军记》中的三毛

生于海边的张乐平,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画画。

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母亲则善于剪纸和刺绣。小时候,张乐平老喜欢跑到海边的沙滩上画画,沙地为纸,芦苇作笔,不亦乐乎。

1923年,13岁的张乐平在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漫画作品《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当时军阀曹锟贿选。一个小学生创作出了一部讽刺社会现实的漫画,这让张乐平在村里闻名过好一阵。

可生不逢时,自幼出名并没有让张乐平过上“好生活”。

相反,1925年,身为家中六口之一的他,因为贫困,15岁就不得不到邻近的县里做木工学徒。

然而,即便是生存所迫,张乐平也并没有放弃画画。在做学徒的时候,他利用各种机会偷偷画画,磨练画工。

那个时代的中国,正是官僚资本主义发展旺盛的时期。

作为一个不专心用工的雇佣工人,张乐平很快被木行老板发现,并赶出了木行。

但张乐平仍然不忘画家之梦,也未失当年画讽军阀的正念。

1928年,在姐夫的介绍下,张乐平进入了上海一家私人美术学堂系统学习画画。

当一个时代动荡不止,当一个国家政局不稳,当一个阶层被利益熏心

底层百姓是最大的受难者。

进入美术学堂学习的张乐平,因“爱画现实”而不爱画“美人”而被老师驱逐出门。

在此之后,未满20的张乐平又相继在印刷厂、广告公司和实业社受到不公之待。

这些经历,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三毛”的重要素材。

在外受的委屈,没对张乐平内心从小到大的正念产生一丝动摇。

漫画创作的喜悦始终陪伴在张乐平身边。在他工途多舛的这么多年里。

除了完成要交工的任务外,张乐平也在独立创作着自己的漫画。

20年代末,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围剿共产党,军阀混战。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刚立市不久的上海市,文化建设相对其他地区繁荣。

漫画成为激越的时代鼓手,引人瞩目。

张乐平就是其中新锐的一员。

1929年,张乐平的第一部公开作品在申报上作为刊头发出。

彼时,他也经常在 《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

那时候上海的报章杂志上,都有他的漫画作品。

于是,在1932年,张乐平22岁时,有媒体将他列入“海内第一流名画家”。

是不随波逐流的正念以及对现实冷漠的表达欲,让一个年仅22岁的画家创作出了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时光机对准1935年——带着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与对社会的美好期待,三毛的诞生了。

1935年,三毛在《图画晨报》上首露面,从此一炮打响。

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三毛”漫画根据时代的变化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形成了“三毛系列”。

有《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新事》、《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

而其中最经典的是1946年的《三毛从军记》(以下称《从军记》)和次年的《三毛流浪记》(以下称《流浪记》)。

这两部作品后来都被拍成了电影。

一开始的三毛形象,只是个顽皮、幽默、有正义感的邻家小男孩儿,如同孩子身边的朋友。

为了逗人笑而裸体穿上草裙的三毛

但到了《从军记》中,三毛形象便从早先的幽默风趣转变为尖锐辛辣的揭露和抨击。

为了参军而蒙混过关

用假飞机消耗地方的弹药

以军人的身份作威作福,欺负其他小孩儿

出其不意

在《从军记》中,三毛的一举一动都显示着那个时代平凡人物的小聪明。

这些小聪明也从侧面讽刺了当权者的残酷、贪婪与无知。

一个百姓想在战争时代好好生存,仅仅是生存,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三毛获得了“智勇双全”的称号,在拍照的时候,摄影师让三毛把锦旗举高再举高。变成了师长的锦旗。

这些讽刺在92年版的《三毛从军记》电影中更显荒诞,也更显社会和人性的扭曲。

片头的文字,直击现实

痛恨日本的三毛,本打算将穿在脚上的拖鞋砸向这两位武士。被发现之后,马上把拖鞋扔向其他方向。假装无事发

两位师长在看舞女表演时翘起的望远镜,暗喻着他们身上的其他东西也翘了起来。

国难当头,一切要以救国为主导

所以三毛成为了牛师长家的保姆,替他儿子推车,还要擦屁股。

这里三毛擦屁股的纸特别讽刺。

《三毛从军记》所讽刺的部分社会现实,现今依然存在。

张老先生在后来的采访中说,《从军记》的创作灵感,来自他参军的经历。

对,张乐平在抗日战争时还参了军。

只不过,他用的武器是漫画。

1937年抗战爆发,张乐平便与叶浅予等人组成了“抗日漫画宣传队”,在郭沫若的领导下,辗转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沿途以壁画的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

张乐平奔走呼号,积极宣传抗战,创作了大量的揭露日军侵略中国罪行、歌颂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的漫画作品。

张乐平在长沙做壁画

杀鸡儆猴图

呵,中国孩子

日本的突然袭击

杀敌才有生路

1940年,他在上饶地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以后又在浙江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

以漫画为铃,唤起普通百姓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是张乐平给自己的使命。

即使他自己也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可后来因为社会太过混乱,经费拮据,漫画宣传队还是解散了。

漫画宣传队解散后,张乐平带着妻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流浪生活。

流浪期间,他摆过画摊,卖过菜饭,目睹日本侵略者的奸淫烧杀,眼见灾民尸体被山洪冲荡,国仇家难,汇于一身。

当时他作过一幅自嘲式漫画《携家流徙图》,画中的张乐平,瘦骨嶙峋,挈妇将雏,拎着一只破箱,像飞天似的在空中飘忽。

这段艰难的生活经历,成了他以后创作《流浪记》的生活积累。

战争把所有人的幸福碾碎,可张乐平依然想要创造希望。

1945年抗战胜利,张乐平从广东回到上海,他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看到了美国兵的横行,看到了流氓的敲诈,看到了冰天雪地里收尸车上儿童手臂的摇摆。

终于,一腔愤恨,一腔热血冲向了笔端。

张老的儿子张慰军说:

“我觉得抗战是他创作生涯最大的转折。那八年我父亲一直在前线宣传抗日,甚至宣传队因种种原因星散后,他仍在孤军作战,是坚持战斗岗位最久的一个。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坚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来画画,这对他是一个洗礼,他看到的东西和抗战前就很不一样了。不仅为‘三毛’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而且对他后来一生爱帮助人的品质都有影响。”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从军记》和《流浪记》接连问世,引起全国轰动。

被挤受伤

兑金之谜

乱世界

此后余生的40多年中,张老又根据时代发展的不同历史事件,创作了剩下的“三毛”系列漫画。

哪怕在得了帕金森综合症后手抖得不行,他也咬牙每天甩手一千次,只为了能画几分钟漫画。

他曾说:

“画家跟作家不同,画家是以“真面目”亮相于读者面前的,每一根线条都马虎不得。”

晚年张乐平

1991年4月4日,张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漫画《猫哺鼠》。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幅漫画作品。

1992年1月23日,他因患吸入性肺炎,病情恶化。9月27日下午6时,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2岁。

“我的名字叫乐平,就是自得其乐、其乐无穷、一乐到底,唯一使我痛苦的,是因手抖不能作画,不能为小读者服务。

我老了,但是我还要努力!我有一个外号叫‘老天真’,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正因为这样,我才能不断画三毛。”

在那个牛都能被逼疯的年代,张老心中生生不息的“三毛”,矢志不渝地向世界传达着一个平凡而勇敢的顽皮小孩儿最掷地有声的爱——

看我!看我!我知道这一切都太可怕了,但你至少还能看到我和我的倔强,不是吗?

张老一生画了无数漫画,核心人物却只有一个——三毛。

但,让我们看到过去、铭记历史的漫画人物,一个三毛,就够了。

1937年的那天,有个叫三毛的小孩儿他参了军。

替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兴亡与社会的苦难,也替我们铭记了历史,传递了希望。

回忆有伤痕,但我们有画笔和爱。

——摘自2017年12月14日微信公众号《今日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