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毛流浪记》和张慰军的“三毛”哥哥 张志萍
|
||
张乐平赠王龙基的画 1935年,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了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三毛”;1954年,张乐平最小的儿子张慰军出生。因此,每当有热心读者要张慰军在三毛漫画书上签名的时候,张慰军总会在名字前面加上“三毛的弟弟”,以作前缀。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期间,改编自张乐平先生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的同名电影,作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的影片,再次放映。 张慰军说:“电影《三毛流浪记》是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4月1日开始拍摄的,并不是坊间所传说的开拍于1948年。当它在上海外滩开拍第一个镜头时,上海多家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因为三毛已如同现实中身边熟悉的小孩一样,深受广大读者的关心。同年新中国成立后,该片作为第一部国产故事片放映。由于是有正义感、有冲劲的年轻导演,又有其他友好单位支持,在天黑要戒严、只能白天工作的情况下,拍摄进展得很快。同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电影继续加拍镜头和剪辑,直至完成,拍摄时间才三个月左右。” 漫画《三毛流浪记》第一幅“孤苦伶仃”,1947年6月15日开始在《大公报》发表,到1948年第248幅“混沌世界”刊登及电影改编拍摄前,正是中国及上海最混乱动荡的白色恐怖时期,电影的拍摄也几经坎坷。资料表明,最早提出将漫画改编成电影的是中电二厂的厂长徐苏灵先生等,而后来却是韦布先生作为制片人,在1948年12月得到了改编权,然后交于有左翼背景的昆仑影业公司拍摄。可想而知,在临近解放的时期拍摄敏感题材的电影是何等艰难,拍摄期间,摄制组甚至曾收到过夹着子弹的恐吓信。 昆仑影业公司实际上是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拍摄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希望在人间》等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在接到《三毛流浪记》改编任务后,文学部主任阳翰笙先生立即编写了第一稿剧本。第一稿基本是按照张乐平先生原著的情节改编。由于送去当时政府的审查机构,没有被通过,也由于阳翰笙因有被捕的危险而离开,第二稿由继任文学部主任陈白尘接手改编。想不到第二稿送审后仍被退回,陈白尘也因为风声吃紧而避开。第三稿的剧本由李天济完成。几经改动,电影的内容、情节和漫画原著有多处不同。影片完成已经是上海解放后了,两位年轻导演又加入了三毛扭秧歌庆祝解放的情节。 而挑选扮演三毛的小演员也是当时一个很大的难题。导演、制片和很多有关人士,以及张乐平先生都曾参与选角,他们去了学校、孩子剧团、儿童院等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人选。1949年2月,制片方却偶然看到一个倔强的小孩,身形、年龄、性格、部分经历甚至圆圆的头形,都和漫画中的三毛相似。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孩子原来还是一个有过多次电影表演经验的小童星,是昆仑影业公司音乐部负责人、著名音乐家王云阶先生的儿子。昆仑影业公司和张乐平先生一致决定,由这个小孩来演三毛。 “王龙基,”张慰军说道,“我们叫他大哥,或者叫他三毛哥哥,因为他比我家最大的大姐还大一岁。”自此,电影中的三毛扮演者王龙基和“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结缘,和张乐平夫人及孩子们延续了70年如同亲情般的友谊。 王龙基,中国著名小童星,曾经在《希望在人间》《新闺怨》《母亲》《两家春》等影片中饰验角色。他尤以出色地扮演流浪儿三毛为人铭记,还被国外友人说成是东方“小查理”。王龙基后来学电影文学、参军,转业后进入科学技术行业,在中国的印制电路、集成电路领域有杰出贡献,现在年已八十,还继续在为中国集成电路和电子芯片的研究和生产而奔波。 张慰军说到这位“三毛哥哥”,真的如同家人般亲近。不光在许多私人事情上,王龙基像张家人一样帮助处理或出主意,更为宣传三毛精神及关心爱护少年儿童事业做了很多工作。在向国内外介绍以三毛为代表的中国儿童的过去和现在的时候,王龙基也常常出谋划策,因此获得上海市妇联、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称号。 漫画中的三毛与生活中的王龙基先生都是张慰军的“三毛哥哥”,张慰军是名副其实的“三毛的弟弟”。 “我还有个三毛姐姐呢!”张慰军口中的“三毛姐姐”,便是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作家陈平,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摘自2019年6月20日《解放日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