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84岁的经典漫画形象 透过“三毛”的变与不变 看八十载沧桑变迁 曹之光
|
||
展览中的三毛雕像 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参观展览 三毛扮演者王龙基 小观众与三毛合影 “光光头上三根毛,圆圆鼻子往上翘。上海滩的流浪儿,没有妈的雨中草。马路墙角当成家,只有梦中吃得饱……”三毛身为一个孤苦伶仃的儿童,集勇敢、机智、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于一身。这一漫画形象自1935年诞生以来,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而与时代共同发展的“三毛故事”,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6月24日,记者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19楼的“永远的三毛——庆祝新中国成立暨上海解放70周年展”上,见到了“三毛之父”张乐平之子张慰军,以及1949年公映的《三毛流浪记》“三毛”扮演者王龙基。他们与观众一起“回看”张乐平近百幅漫画的高精度复制品,以及一批与“三毛”相关的珍贵实物、展板、影像,回忆与“三毛”携手走过的成长历程。 一进展厅,一座高60厘米的三毛铜像便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三毛”的身上虽然破衣烂衫,脸上却露出天真烂漫的笑容,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大朋友与小朋友。本次展览既揭秘了“三毛”是如何诞生的,又展示了三毛的朋友圈和张乐平的缤纷世界。 1935年,张乐平画了一个大脑袋、圆鼻子的漫画儿童形象,随手加了三根头发,把它命名为“三毛”,并将漫画题材定为无文字人物漫画。最初的“三毛”,既会捉弄有权有势的大人,也会帮助穷人与小孩,喜欢恶作剧又具有正义感,正如上海弄堂里的邻家小孩。时间来到了1946年,经受抗日战争洗礼的张乐平,创作出了《三毛从军记》,三毛摇身一变,成了踩着高跷装扮大人,要求从军报国的好儿郎。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老百姓并没有过上期待的幸福生活,1947年初,张乐平目睹两个流浪儿冻饿而死,深受刺激创作出《三毛流浪记》,为这些苦孩子请命。《三毛从军记》与《三毛流浪记》后被认为是三毛漫画中最伟大的作品,被誉为“没有文字的文学巨著。” 新中国成立后,三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乐平经常走进学校、少年宫、幼儿园积累创作素材,陆续创作出《三毛翻身记》《三毛迎解放》《三毛今昔》等一系列作品。改革开放后,三毛更是常常穿上白衬衫,戴上红领巾,与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地学习生活。 “真实是三毛形象的灵魂,让三毛拥有了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透露,“三毛爸爸”张乐平是苦出身,对底层生活有很深的体悟。他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捡起树丫子在沙子上自学画画。长大后在外做学徒,偷偷用老板的水烟纸画画。老板发现水烟点不着后,才发现了张乐平的“秘密”,于是就打骂他。而在创作《三毛流浪记》时,张乐平还与流浪儿做朋友,从中汲取创作素材,并为苦孩子们买来衣服、食物,让他们能吃饱穿暖。 1949年12月,《三毛流浪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公映的首部国产电影。刚刚落幕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特别展映了《三毛流浪记》的4K修复版。此次展览中也设立了一个小型放映厅,播放《三毛流浪记》选段。开幕现场,一位别着三毛领章,手持三毛泥人的白发老人,认真地听着展览讲解,并与观众热情合影,他就是三毛饰演者王龙基。“能够饰演三毛,真是我的幸运。”如今79岁的王龙基,早已转行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却依然难忘化身三毛的童年,也感怀于三毛形象的经典,“比起其他外国漫画角色,我们更应该多多传播三毛,这才是中国文化的财富。” 从漫画到电影、电视剧、木偶剧……80多年来,三毛形象不断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张乐平笔下的形象,近年来还有作者不断推出新作。“三毛已经84岁了,却还是这么受欢迎,想起来有点奇怪,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三毛的故事随着时代不断衍生。”在张慰军心目中,三毛的形象既要求变,也要不变:“不管在什么时代,三毛依然要善良勇敢、积极向上,这样才能把三毛的形象发扬光大。” 在张乐平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不仅创作漫画,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张乐平创作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中国画、雕塑等。 6月27日《浦东时报》 永远的三毛——庆祝新中国成立暨上海解放70周年展 地址:东园路18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19楼 时间:6月24日-8月31日,9:00-18:00(免费开放,休息日正常开放) ——摘自2019年6月27日《浦东时报》
|
||
三毛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