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毛流浪记》幕后花絮

雨后的碎片

 

  漫画《三毛流浪记》自1947年6月15日在上海《大公报》连载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有几家电影公司都有意将其改编成电影。最早想把漫画《三毛流浪记》搬上银幕的是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二厂厂长徐苏灵。
  1948年夏秋之交,制片人韦布也想将漫画三毛搬上银幕,经过和原著作者张乐平的慎重商榷,终于在12月初取得了电影的改编权。再由冯亦代、陈鲤庭等人牵头,决定由昆仑影业公司拍摄。此时,漫画《三毛流浪记》在报上连载已经基本结束。
  1949年2月下旬,选定王龙基担任主演。1949年4月1日上午,摄制组在上海外滩开拍了第一个镜头。1949年9月完成影片拍摄工作。

主创人员摄于电影开拍前(1949.3.31.)

《大公报》对电影开拍的新闻报道

  电影中,主人公三毛流落街头,像漫画中所描绘的那样,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过三轮车等等。流氓骗他去偷窃,他无论如何也不干。后来,被一位贵妇人收为养子,让他学习许多上流社会的礼节,并为他举行了一次鸡尾酒会。三毛不满意贵妇人家的荒淫和虚伪,纠合一群讨饭的小伙伴,冲散了酒会。然后他披上破麻袋,又回到流浪儿童中去。影片中大部分的情节是根据漫画原著改编或受其启发而创作的,但其中贵妇人收养三毛的一段故事情节与原著中三毛因见义勇为而被收养的内容完全不同,编导者的这一改编,也许是出于当时时代的需要。
  该片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扮演三毛的小演员王龙基。他是摄制组在撒网般地搜寻未果后偶然发现的。在选三毛演员的时候,按张乐平的漫画形象,要求演员应该是因营养不良而有颗大脑袋。三毛是个受尽磨难而不屈服的小勇士,所以演员一定要可爱、聪慧、有灵性。据说当时负责选演员的导演严恭找了数百个儿童也没有找到“三毛”。其中有一次,别人介绍他去看演员,他走进一幢洋房,只见一桌丰盛的菜肴,一个老板和几房太太领出一个胖小子要扮演三毛,吓得他连饭都没敢吃就走掉了。
  正当严恭为选不到合适的演员而烦恼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刚出影业公司的门,就看见三个孩子在玩弹子球,个子小的赢了两个大孩子,两个大孩子输了不认账,而且抢先动了手。小个头的孩子不管自己势单力薄,抡起拳头就打,最后把两个大孩子打败了。这种倔强、不示弱的个性正是三毛的特征呀。严恭走过来,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小孩子:他个子小,头大脖子细,有一对圆圆的大眼睛,稚气中含着灵敏,迷茫中透着渴求的目光,还有那满不在乎的神态,随时准备自卫的警觉和搏斗意识,简直活脱脱就是一个小三毛呀!
  1949年3月,剧组租了中电二厂的摄影棚,投入到了紧张拍摄准备工作中,1949年4月1日正式开拍。它是昆仑公司在上海解放前开拍的最后一部影片。

电影《三毛流浪记》演员合影

在香港上映时的海报(1981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毛流浪记》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在上海公映的故事片。当时最有名的六家影院:大光明、南京、美琪、沪光、皇后、黄金等,同时参加头轮公映。王龙基饰演的三毛,受到了广大观众和电影界的欢迎和赞誉。在公映期间,上海市影剧协会妇女委员会组织了义卖活动,王龙基和电影明星们在电影院门口,出售特地请张乐平绘制的一套三毛漫画卡片以及专门拍摄的一套三毛照片,即“漫画三毛”、“电影三毛”、“本人三毛”。后该影片在南京、宁波等地公映,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仅仅一个月时间,饰演三毛的王龙基就红遍了全国,被称为“天才童星”。
  在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里,有19个与真人一样大小的全身蜡像,其中就有王龙基扮演的流浪儿三毛。

王龙基与三毛蜡像合影

——摘自2019年7月1日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