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和宋庆龄有啥关联?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经过一年修缮,庭院焕然一新,古建美轮美奂。“三毛的乐园——宋庆龄与张乐平漫画纪念展”设在绿树掩映、幽静典雅、历史悠久的明代古建“南楼”中。展览由中国美协专家设计,雕梁画栋,帷幔轻拂,70幅三毛漫画在柔和的灯光下呈现,形象活灵活现,笔触简洁生动,令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扼腕叹息,不由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

  展览分为“我喜欢三毛的漫画”(宋庆龄);“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件大好事”(宋庆龄);三毛“现已成了一个‘小先生’”(宋庆龄);“三毛”在新中国的新生活4个部分。展览包括相关文物图片百余件/套,有宋庆龄邀请张乐平特地为“三毛乐园会”设计的纪念徽章,有张乐平作画时的实景照片,更有故居珍藏的文物——宋庆龄致海外华侨的英文感谢信首次跟观众见面。

  小编带你看看展览,讲讲文物背后的故事。

图为张乐平作画照片

  70年前,张乐平作为抗战画家创作的“三毛”形象象征了旧中国孩子的命运。流浪的三毛通过揭露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与不平,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的同情心,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形成当时一种正义的力量,“平人间的不平,改造我们的社会”。三毛漫画产生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宋庆龄的注意,她要为三毛组织一个乐园会。

  遵照宋庆龄举办“三毛乐园会”之意,中国福利基金会同张乐平联系后,他十分感动,立即一口答应。张乐平将所创作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300多幅画的原稿全部拿出来,又在短短一个月里赶画了30幅彩色“三毛”生活画,提供展出义卖。宋庆龄通过拍卖筹集善款,救济流浪儿童。“三毛乐园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20多家广播电台进行实况转播,话剧演员尹青担任现场和电台播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救三毛!”画作一出,抢售一空,盛况空前,成为文化界人士迎接新中国胜利的一件盛事。

祖国万岁

  张乐平在1959年创作的这幅《祖国万岁》,以“三毛”视角展现新中国儿童幸福成长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祝福。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毛”戴上了红领巾,俯瞰天安门广场上挺拔的华表与招展的红旗,高呼“祖国万岁!”彰显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和新社会的日新月异。

  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形象最初是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他说:“我愤怒,我诅咒,我发誓让我的画笔永远不停地为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朋友们控诉,为这些无辜的苦难的孩子们服务。”“我爱人类,爱成千成万在苦难中成长的孩子们的心是永远热烈的!”正是满怀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张乐平用一颗善良的艺术良心,以精湛的漫画功底把同情与友爱通过画笔赋与“三毛”,并赢得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共鸣。

  三毛是新中国的见证者,三毛形象的改变是时代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中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张乐平曾经希望“三毛将来总可以获得在一个自由幸福的社会里合理生活的权利”这一憧憬业已实现。作为中国儿童形象的代表,三毛为深爱的祖国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而欢呼歌颂。“三毛”的天真善良和为幸福生活不断奋斗的勇气还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

一枚特殊的徽章

  在张乐平众多的三毛作品中,有一枚特殊的徽章,徽章上画着一个为“乐园”而奔走呼号的三毛。那么,这个徽章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由于连年战争,上海大量流浪儿衣食无着,宋庆龄焦虑万分。鉴于“三毛”形象深入人心,宋庆龄策划在上海创设“三毛乐园会”,号召人们救助贫困儿童。1949年1月,宋庆龄派人与画家张乐平联系,转达了自己帮助流浪儿的具体设想,两人一拍即合。张乐平赶画了30幅“三毛”生活画,又特为“三毛乐园会”设计了一枚纪念徽章。

  4月4日,“三毛生活展览会”在大新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正式开幕。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救三毛!”的口号下,30幅三毛水彩画全部被拍卖,200本《三毛流浪记》签名书当天即卖出100册,纪念徽章售出295枚。展览会盛况空前,每日参观者达2万余人。在捐赠受理处,不光有产阶级和普通人员,连许多本身生活比较拮据的人,如码头工人、三轮车夫等,也纷纷解囊;救助“三毛”的不仅有大人,还有孩童,他们把压岁钱、糖果钱,课本、铅笔、练习簿、玩具等都拿出来,希望“三毛”们能像自己一样念书、识字、玩耍;还有不少外国朋友也加入到救助“三毛”的行列中。

  4月9日,展览圆满落幕。宋庆龄先生特意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张乐平,感谢他为流浪儿做了一件大好事。依靠本次展览筹集的物资,“三毛”们有吃有穿有住,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爱心的奖励

  这是宋庆龄在“三毛乐园会”上送给高施嘉德的笔盒。这一木质笔盒做工精美,有上下三层,并刻有“秋空隐居图”等字样。

  1949年4月4日,三毛乐园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上海各界人士前来参加,该会章程草案中规定凡各界仁人善士,不论性别和年龄,如果能够按月救济1名“三毛”,就能成为“三毛乐园会”的会员,如果能救济5名“三毛”以上,那就是荣誉会员了。至于能捐助衣服、食物和教育用品给“三毛”,那就是“三毛之友”。

  宋庆龄为鼓励“三毛乐园会”会员,特备奖品三种助兴。由于高施嘉德对此次募捐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宋庆龄赠送给了她这一笔盒。多年后,高施嘉德之女、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高醇芳将此笔盒捐于宋庆龄故居。

  高施嘉德是宋庆龄的生前密友,曾任保卫中国同盟理事,还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她1913年诞生于英国约克郡,在1938年随毕业于理兹大学的高士愚来到了战火弥漫的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她积极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的支前工作,组织各种募捐活动,与宋庆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战后她继续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贡献力量,是“三毛乐园会”的活动组织人及最佳募款人。

宋庆龄的英文感谢信

  在展厅里,有一封宋庆龄亲自用英文打字机打出的感谢信。(见下图)那么,这封信是给谁的呢?宋庆龄又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

  这封信的收信人名叫黄植滋,是美国芝加哥的爱国华侨。1947年,宋庆龄在中国福利基金会创办的上海儿童图书阅览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儿童福利站,推行“小先生制”,在上海开办义务识字班。她以自己极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号召爱国的国外人士和海外侨胞募捐,支持儿童福利和救济工作。黄植滋积极响应宋庆龄的号召,为义务识字班捐款。1948年4月19日,宋庆龄写下了这封英文感谢信。在信中,她写道:“我们实行已故的陶行知博士创导的‘小先生’制度。学生们在他们的家人和其他临近的贫儿们中间办自己的识字班,我们的扫盲工作就这样影响着好几百人。我们觉得这是今天扫除中国文盲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信的落款处,她还专门在sincerely(真诚地)前加了very(非常)一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1949年,宋庆龄为“小先生”找到了形象代言,举办“三毛乐园会”。她对外国友人说:“他(三毛)现已成了一个‘小先生’”,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救济和福利事业。

三毛成了一个“小先生”

  宋庆龄曾对外国友人说:“三毛现已成了一个‘小先生’!”那么作为一个漫画虚拟人物的三毛,是怎样成为一个普及教育、救济苦难的小先生呢?

  张乐平于1935年创作出来的漫画人物三毛,起初是调皮幽默却不乏正义感的邻家小孩;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创作的《三毛从军记》则反映了战争期间前线的部队生活。之后,流浪儿童纷纷涌入上海,张乐平以此为原型,创作了《三毛流浪记》,流浪儿童三毛的形象自此深入人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后来,宋庆龄与张乐平联合举办了“三毛乐园会”和“三毛原作展览会”,会上举行了大规模的募捐和义卖,所得的善款和物资救助了很多流浪儿童。上海解放前后,正是宋庆龄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度的时候,很多衣衫褴褛的,就像三毛一样的上海流浪儿童更是在新政府和宋庆龄所办的“三毛乐园”的帮助下,过上了新生活。从孤苦无依的流浪儿变成了有书读、有衣穿,甚至还可以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小先生”!三毛正是当时上海万千流浪儿的真实写照,所以说,三毛从此成为一个“小先生”!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三毛流浪记

  1947年,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以耳闻目睹的现实,创作了《三毛流浪记》,并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圆鼻光头三根毛,贫困凌辱一人扛”——三毛这个尝遍孤苦的流浪儿形象,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三毛漫画在中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宋庆龄举办“三毛乐园会”之后,有作家创作了三毛的故事,将无字书转化成有字书;又拍摄三毛的电影,让这个中国孩子走上大银幕。

  1948年12月,制片人韦布取得了电影的改编权,阳翰笙根据漫画创作了电影剧本,并亲自到流浪儿栖身的“滚地龙”、黄浦江边废弃的下水道等地方深入生活,了解流浪儿的生存状态,确立了三毛倔强、正直、善良、机智的性格特征,最终由上海昆仑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拍摄。

  1949年,在历史性的“开国大典”的国歌声中,电影《三毛流浪记》正式与大家见面。影片风趣诙谐,笑料层出不穷,无情的鞭挞了旧社会的冷酷和不平。三毛这个旧中国都市流浪儿的典型形象,在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从漫画中诞生,在电影里鲜活,在宋庆龄的引导下升华,因其意义深远的艺术魅力,就这样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中国孩子”。

三毛漫画到台湾女作家三毛

  “三毛是一个很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坚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我们经由这本漫画书,得到的体验,何止是娱乐而已。等到有一日,我也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坚持,那就是:在我的笔下,我所观察、我所记录的人生面相,即使平凡,如我的,但那人性的光辉与高尚,在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甚而理所当然的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我们的真诚。于是,在我决定笔名的时候,我选择了‘三毛’。”这是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为张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撰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

  艺术魅力之大,足以跨越海峡。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还深深地影响了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三毛本名陈平,她自幼便认定自己就是书中那个心怀正义、漂泊四方的小“三毛”,笔名三毛即源于幼年最钟爱的漫画连环画《三毛流浪记》。成年后的三毛走遍万水千山,尝尽人间甘苦。1989年,三毛从台湾来上海“寻父”。她对张乐平先生说:“很久以前,我在海外,费尽了心机,在香港托人买了一本《三毛流浪记》。这本漫画,我的丈夫Josema也爱看。他是西班牙人,可是也看得懂……”

本文原文出处2019年9月24月宋庆龄故居(www.sql.org.cn)

——摘自2019年9月27日搜狐号《三毛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