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老的三毛

周 伟

 

 

  1935年7月28日,上海《晨报》副刊首次刊登了张乐平的“三毛”,这一天成为三毛的生日。如此算来,今年三毛也有 85 岁了。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目中,三毛还是那个孩子:圆圆的脑袋上只有三根飘逸的头发——宛若神来之笔。在旧社会,三毛先“从军”,后“外传”,再“流浪”,一直和底层的苦难儿童共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三毛“迎解放”“翻身”“学雷锋”“做新事”,又与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儿童同呼吸。张乐平先生造就了不老的三毛,他的作品一直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三毛不老,他一直和同时代的儿童生活在一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社会的万花筒,三毛就诞生在这万花筒中。他以那瘦弱单薄的身躯顽强地接受生活的挑战,与形形色色的人物——达官贵人、交际花、流氓、小偷、水手、巡捕、小市民等的一幕又一幕的故事,让人可怜、唏嘘,又让人感到幽默、可笑,还让人愤怒、斥责,既有讥讽又让人看到希望,既悲惨又充满温暖。发生在三毛身上的每一件事,仿佛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当这些复杂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其感染力是巨大的。这就是艺术之美,这就是美的力量。

  三毛不老,他一直和三毛之父乐平先生在一起。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一定是集优秀的人品、学品(学养)、艺品(技艺)于一身的。乐平先生191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他的母亲擅长刺绣、剪纸,为从小酷爱画画的小乐平种下了美术学养的种子。到上海后,他进入了私立美术学校,生活虽然困苦,但他依然坚持作画,以画为乐。年轻的他尝遍人间冷暖,生活就是他最好的老师。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好的基础。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乐平先生这位幽默大师,这不仅是他漫画作品的生命力之源,也反映着他的人生态度。据说“文革”期间,有一次批斗丰子恺,却把丰子恺的牌子挂在他脖子上错斗了半天,他也将错就错。事后别人问他为何不解释,他说“丰子恺年纪比我大……这样使他少吃点苦头”。乐平先生高尚的人品、学品、艺品集中体现在三毛这个作品中,他常说:“我从小就与这些识与不识的三毛身贴着身、心贴着心,我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就是从三毛的世界长大的!’”乐平先生自己就是三毛,他已经与作品融为一体,怎能不造就《三毛》这样的传世之作?

  三毛不老,他一直和时代在一起。当时的大上海是一个极富现代特色的大都市,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五的大城市,华洋杂处,光怪陆离,但又领风气之先,“摩登”是它的时代特点。要看一部新电影,日本人也要跑到上海来。从民国的“黄金十年”到日本侵华再到新中国成立,这二十多年来的上海可谓波诡云谲、变化无常。就是这样的时代,一方面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艺术当随时代,时代催生作品,乐平先生为底层人民鼓与呼,既揭露控诉又幽默诙谐,既直面生活又充满希冀,既饱含深情又寓教于乐。

  三毛不老,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三毛流浪记全集》,26 年之后,我们再推出《张乐平》(12 册),这既是我们与乐平先生的缘分,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是为序,更是后来者的致敬!

周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2020年10月19日

——摘自《张乐平》,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