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张乐平与三毛
  解说(男):三毛,生活在我们中间很多很多年了。大家都熟悉他,喜爱他,了解他的现在和过去。

  解说(女):人们像探亲访友那样,去参观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展览会。爷爷奶奶喜欢三毛,爸爸妈妈喜欢三毛,红领巾们更喜欢三毛。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成了三代人的好朋友。
  你可知道,三毛今年多大了?

  解说(男):三毛,从1935年开始就和人们见面了。屈指算来,已快进入花甲之年。

  张乐平:1935年画起来的。这许多三毛不是凭空想象的,特别是那个《三毛流浪记》,因为我这个身世,幼儿时代,有些地方类似三毛,所以画起来比较深刻。

  解说(女):张乐平就出身在这里,浙江海盐,一个依傍着杭州湾的小村。父亲是个贫穷的乡村教师。母亲帮人家绣花挣点钱贴补家用,她那精美的绣品使童年的张乐平受到最初的艺术熏陶。他常常帮母亲描图案,剪花样。贫穷的父母没钱给他买纸和笔,于是他把海滩当纸,把芦苇当笔,画龙画鸟画花,这是他苦难的童年生活中难得的一点快乐。

  解说(男):然而,就连这仅有的欢乐也是短暂的。当念完小学,他就像三毛一样背井离乡去当学徒,才15岁的张乐平已经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谁知道学徒的苦,给老板烧饭、看孩子、洗衣服、扫地、倒痰盂,吃的是填不包肚子的残羹剩饭,累死累活干一天,还捞不得一个安身觉。小三毛受的苦,张乐平都尝过。小三毛要看书,老板不准;张乐平要画画,老板同样不准。张乐平只好偷偷的画,为了画画,他几次被老板解雇。

  解说(女):艰辛的生活,残酷的现实,深深触动了张乐平。1947年冬天,他在大公报工作(按:应为1947年初,当时张乐平没在大公报工作)。一个大风雪的夜晚,他下班回家,在弄堂口见到三个流浪儿,围在一起冻得瑟瑟发抖。第二天,三个孩子冻死了两个。

  解说(男):《三毛流浪记》这一幅幅饱蘸血泪的画,就是张乐平目睹惨状,在悲愤交加的心情下画的。

  解说(女):《三毛流浪记》在当时上海的《大公报》上刊登后,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同情。有人寄来了小衣服和鞋子,说:“快给三毛穿上吧!”“这是我姐姐给我买大饼的钱,给三毛买点吃的吧!”

  解说(男):一个漫画家笔下的假想人物,竟被人们当作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得到社会广泛的关心,这是多大的成功啊!
三毛随着历史的车轮跨入了新的时代。

  解说(女):在这新一代孩子里,又有多少幸福的小三毛啊!张乐平满腔欢喜,画出了一幅幅新三毛,唱出了一曲曲新社会的赞歌,三毛成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的象征。

  解说(男):是的,张乐平先生与他笔下三毛的命运是和时代紧紧连在一起的。当乌云驱散,鲜花重新开放的时候,张乐平先生焕发了青春,老当益壮,而三毛则为更多的人所熟悉。

  解说(女):瞧!三毛走上银幕了!

  解说(男):大朋友、小朋友为三毛的50诞辰祝寿。

  张乐平:我参加今天这个大会,非常高兴,也很激动。对我来说,这是个鼓励和督促。

  解说(女):《三毛流浪记》的姐妹篇,《三毛从军记》自1949年以来,今年1月第1次再版了。(按:第一次再版是1983年3月,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说来这是一段奇缘。在十年浩劫中,张乐平保存的三毛原稿及画册荡然无存。当年的小读者曹炽康把《三毛从军记》偷偷藏在枕头里才逃过厄运。过了25年,他作为责任编辑,把再版的画册送到了漫画家的手里。

  解说(男):这既是缘分,又说出了一个真谛,三毛是属于人民的,人民喜欢他,保护他。

  解说(女):已故台湾著名作家陈平,把自己改名为“三毛”,与张乐平建立了父女关系,可见漫画家笔下的三毛影响之大。

  解说(男):张乐平先生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遍了苦辣酸甜。他一生追求光明,寻求真理。1979年,70岁高龄的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创作了一幅画,画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他自己。

  解说(女):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寄希望于今天的小三毛,希望他们一个个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张乐平关心孩子,孩子们又何尝不想着他。

  小朋友:张爷爷好!张爷爷好!张爷爷好!张爷爷你身体好吗?
  张乐平:好,谢谢你!
  小朋友:张爷爷,你最近又画了些什么三毛?
  张乐平:画了很多。《儿童时代》啊,其他别的刊物上,你看到过吗?
  小朋友:我看到过。

  解说(女):三毛,已经流传了50多年,我们相信他还将继续流传下去。当今天的小三毛们,成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时候,他们将对自己的孩子讲述三毛的故事,讲述一位可敬可亲的三毛爸爸——张乐平。

撰稿、导演:李兰英
上海电视台一台
1992年6月3日首播
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