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地带·忘不了的三毛 |
曹震(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影像地带》。今天节目的刚开始,我先让大家来猜一个谜,好不好?猜什么谜呢,我们来猜一个人,我来说一下这个人的特征。首先这个人是一个上海人,性别是男性,年龄如果从现在算起来的话,他应该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在人们的眼里,他永远都是一个孩子。其次是他的经历特别丰富,他生于解放前,小小的年纪就当过兵,流过浪,后来解放以后呢,还参加过少先队。最后呢,有一点要告诉大家的是,他和他的故事被搬上了屏幕,就连好莱坞都想他塑造成世界级的大明星。他的特征我说完了,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是谁? 同学们:三毛。 曹震:三毛,没错,大家一下就猜对了。今天我们就是要一起聊一聊,这个可爱的小三毛。首先请出我们今天到场的三位嘉宾,掌声欢迎。 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的负责人缪印堂老师,老电影《三毛流浪记》三毛扮演者王龙基老师,《儿童漫画》杂志社的主编于大武老师。 好,刚才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猜一猜三毛是谁,大家都猜出来了,下面呢,我还有问题要问大家,看大家是不是还能一语中的。好,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三毛他姓什么?哪个同学来说? 同学一:我觉得他就姓三,叫三毛。 同学二:可能姓王吧。 曹震:为什么姓王? 同学二:因为扮演三毛的人姓王,我觉得他也应该姓王。 曹震:有一定的道理性。我们让同学们接着猜。 同学三:我觉得应该姓张。 曹震:为什么? 同学三:因为画三毛的作者姓张。 曹震:好,掌声鼓励。张乐平先生被称为三毛之父,子随父姓,所以说三毛姓张,是很有道理的。说到这儿呢,我们就想知道一下,张乐平先生当初是怎么想起来创造三毛这个形象的?也就是说三毛是怎么诞生的? 缪印堂(著名漫画家):在1935年的时候,他就创造了,当时创造三毛,跟后来的三毛不太一样,他就是普通的一个小孩子,比较淘气的孩子。 曹震:我这儿手里也拿了一个这个漫画册,这就是张乐平先生最早创造的这个三毛的形象,穿着一个小裤衩,然后手里拿一把剪子,到处调皮捣蛋,这就是三毛最初的形象。也就是说刚开始,他的形象不是一个流浪汉。 缪印堂:对,刚开始还没有流浪,这个流浪嘛,跟咱们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后,进行了抗战。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张乐平先生画了《三毛从军记》。 曹震:说到这儿呢,我正好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我们知道三毛系列,有《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等等,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是先有的《三毛流浪记》还是先有的《三毛从军记》? 同学四:我觉得应该是先是流浪,然后再从军。 同学五:我觉得是先流浪后从军。 曹震:好,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都是说三毛先流浪后从军,我们请缪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是不是这样? 缪印堂:不是这样,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应该是三毛是先从军后流浪,因为这个,当时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张乐平先生他就回到上海了,他就创造三毛怎么参加抗战的故事。抗战胜利以后呢,三毛就退伍了。 曹震:退伍了。 缪印堂:退伍了等于就失业了,没事了就开始流浪了。 王龙基(老电影《三毛流浪记》主演):张伯伯能够画《三毛从军记》,跟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他的夫人冯雏音参加抗日宣传队,那一段经历是非常有关的。他经历了,看到了,然后他把它画出来。另外就是他跟我讲过好多次,就是《三毛流浪记》,他为什么会动笔画《三毛流浪记》,就是1947年初,那个时候在上海,一天晚上是寒冬腊月,下着大雪,他路过上海一个弄堂口,他看到了三个大概八九岁的流浪儿,围着的一个就是烘山芋的一个炉子,就是那个烘山芋,就是白天烘了山芋,晚上还有点余热,余热呢,他们三个小朋友呢,就是披着破麻袋,然后赤着脚,把那个手伸到那个烘山芋的炉子里头,用点儿余热取暖。因为他当时生活,张乐平伯伯当时生活也很艰难的,他就走了,到第二天一清早,他去看的时候,两具尸首就在那儿,冻僵了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候每年的寒冬腊月呢,每天都有冻死的小孩。张伯伯他说,我心情非常的悲愤,所以他决心画《三毛流浪记》,这是他画《三毛流浪记》的动机。 缪印堂:特别到上海穷苦流浪儿童多的地方去看。他第一次去穿了个西服,到那儿去转一转,没人理他,那孩子不理他,觉得这个人有钱呀,不理他,他觉得没法深入呀。所以他第二次去,就换了一个旧衣服,买了两个烧饼油条就带着,就到那儿坐着吃起来了,其他的流浪儿童来了一看,这人好像很平常,就跟他靠拢,看他吃,于是就把烧饼油条撕给他们,给他们吃,一块吃,这样他们就交流了。我觉得,张乐平他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流浪儿童生活,他自己亲自到那儿体验。 这个三毛,因为我没有跟张乐平先生聊过,他为什么画三根毛,可能我想上海人对小孩子喜欢叫阿毛阿毛,这个肯定有关系。 曹震:阿毛。 缪印堂:一种亲切叫三毛,大毛、二毛、三毛,一个毛又太少了一点,三根毛差不多,所以我估计张乐平先生当时分析呀准备用三毛,比较确切。张乐平他还很喜欢三毛,所以三毛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他应该翻身呀,他应该得到解放呀,所以他后来就画了《三毛解放记》、《三毛翻身记》、《三毛迎解放》,一直到三毛后来学雷锋呀,学科学呀,希望三毛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幸福。 曹震:这么一个愿望。 缪印堂:对。 曹震:其实呢,三毛虽然是一个漫画的形象,但他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我们的父辈的童年生活里,三毛其实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了,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童年的伙伴,让人牵挂,让人惦念。为什么三毛这样一个虚拟的人物,会牵动大家的心? 王龙基:他说你别看,三毛这三笔两画了,他说我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感情,他说每一个场景,都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因为张伯伯的三毛形象,他是浓缩了解放以前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儿童,或者这个就是阶层的这样,人民的一个缩影了,所以非常典型,跟大家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缪印堂:三毛他是个,现在的说法,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是乞丐,在上海人们就说叫小瘪三,都是别人瞧不起的流浪汉,流浪汉里面最可怜的一种,小孩子流浪。这个形象呢,我在1945年以前,我在上海呆过,我见过,上海的小孩子就这么点大,就提一个小铁桶,小铁桶就是以前的香烟罐子,上面那个铁丝一拉,就提着再拿个小竹竿,竹竿上头有一个小针头,戳烟头呀,捡烟头呀,人家捡的扔的烟头,你要俯身捡挺累的嘛,他小棍上扎一个小针,针一戳,然后放在烟桶里头,他就捡那个烟头,去卖去,卖烟头来维持生活。所以《三毛流浪记》里面,很多这样的内容,我都感觉很亲切,的确是生活里头来的. 曹震:因为三毛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生活在上海的很多贫苦儿童的一个缩影,所以就说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才有这么大的感染力,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电影虽然不能看很多,但是我们这个王老师,小三毛的扮演者,就在我们的现场,我们可以请王老师来跟我们聊一聊,当时这个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们首先问一下王老师,就说当时在芸芸众生当中,您是怎么被选中来扮演这个小三毛的? 王龙基:一次偶然的机会呢,这个严恭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原来叫昆仑影片公司对面,很荒的一个地方了,看到三个小孩在打弹子,他无意中就在旁边看了,两个大的一个小的,结果小的打赢了,这两个大的,认为他自己人高马大了,就不给这个小的,这个小的说服不了他,就用武力把他们征服了,这个严恭叔叔他觉得,这个人有三毛的一个性格,就让他试镜头了,试了镜头以后,张乐平伯伯和导演都说,就是他,结果那个就是我。 曹震:就是他,就是我。您当时的家境怎么样? 王龙基:我父亲二十几岁做教授的,但是在解放以前的话,因为不满旧社会的话,他就是失业呀,把自己心爱的书卖掉了,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就是小的时候,我父亲当时和我母亲生活所迫,开始准备把我送给别人的,结果没有舍得,就没有送给别人。当时因为我是出生在四川,而且当时的话,就是我父亲在一个地方,我母亲在一个地方,我睡稻草,一条被子给我父亲盖,因为我父亲胃还出血了,那么这种饿得吐清黄水。有一次我爬不起来了,我母亲背着我,在农村的一个地方,准备看郎中,走到一个包子铺旁边,我死活不肯走了,那么就给我吃了一个包子,我又吃了一个包子,吃了两个包子三个包子以后,我的病就好了。吐的水是一种清黄胆,主要是饿的,都是我都经历过的。所以我看见三毛,张伯伯那时候跟我讲解三毛的话,我非常同情他,而且非常有共鸣。 曹震:看了这个影片当中,这个小三毛在隔着橱窗,看那些烧鸡、烤鸭的时候,就这个舌头伸出来转了一圈,然后抠着嘴角,擦玻璃,这些动作都是您设计的,还是别人帮您设计的? 王龙基:当时就是导演和张乐平伯伯,在旁边就是帮我讲解的,我记得很清楚,有几个场景。一个就是喝糨糊那个场景,为了拍好这部戏,导演跟我商量,他说龙基呀,他说我们把这个镜头演好,是不是你能够饿两顿,我说没有问题的,那么后来就是从前一天的中午、晚上到第二天的早晨都饿着。所以那个不是糨糊,我给你们解密一下,那个是用藕粉,那个藕粉呢,它不是真的糨糊它是藕粉,所以当时我三顿饭,没有吃了以后,拿起来咕咚咕咚,确确实实解饿。 曹震:美美地喝一顿藕粉。 王龙基:这是一个,另外,你比如讲,当时那个里头有一个镜头,一个人走路,把皮夹子掉在地上了,我捡了,我说,哎,你皮夹子,结果他反而以为我偷了皮夹子,给我一个耳光。当时导演说的要演得真的话,他说你就要让他真打,那个演员我印象很深,是个临时演员,他不知道重重的举起来,轻轻的打下去了,他真正的重重举起来,啪一打,打得我眼睛真的冒花。再一个,比如说,我从演了《三毛流浪记》以后,我理发刀现在我就不用刀了,不用刮刀了,为什么呢?我拍《三毛流浪记》刮怕了,因为它那三个毛,是用三根铜丝做的,然后用两个橡皮膏粘起来,它贴在头上的,所以三毛一发怒,手这么一掳,我是三毛,三根头发就竖起来了,他有三撮毛了。那么为了贴得牢,他不仅给我理发,他还给我每天刮头,刮头刮得我怕了,所以后来我跟那个导演也发生矛盾,导演把我跟他吵的那段话,就放在后来那个跟贵妇人吵架那段戏里头去了。就是这些经历。 曹震:我想请问一下王老师,我们做电影演员,一般都会体验生活,你当时扮演小三毛的时候,去怎么体验生活的? 王龙基:带我去看过那个上海的贫民窟,这个我印象非常深的,包括那个老上海的中年人都没有这个经历,就是当时的外地来的穷苦的,都住在一个就是叫做滚地龙,贫民窟那个地方了。什么叫做滚地龙?就是用自行车旧钢圈,两三个,把它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埋在地下,露出来一点,上面铺点儿破布呀破纸头呀、烂纸头呀搭起一个棚子,然后人钻进钻出的,这就叫滚地龙,这是正宗的滚地龙。 曹震:非常小。 王龙基:就是一个钢圈呀,还不到一个光圈,钻来钻去,这是最苦的叫滚地龙,就是那个贫民窟,我去看了以后,确实非常的感动的。 曹震:《三毛流浪记》电影公映以后,社会的反响很大,引起了很多社会名人的关注,像什么夏衍了,宋庆龄都很关注,刚才您也说过,还举办了什么义卖会,还有什么三毛乐园会,三毛生活展览会之类的,当时的情景您记得清楚吗? 王龙基:宋庆龄她组办了是三毛的义卖,和那次那个募捐活动,在上海和南京首先发起来的,我可以给大家看一张照片,就当时的话,张伯伯画了很多的漫画,义卖以后,给那个捐助穷苦的儿童,另外宋庆龄还搞了一个这张画,三个三毛,一个本人三毛一个电影三毛和一个漫画三毛,这个东西就是当时义卖的一张照片,是这样,这个钱全部捐助那个孤儿院。 曹震:用来帮助和解救一些贫困的儿童。 王龙基:对。而且这部电影当中,九十多年来第一次众星捧月,所有在上海的名演员了,男的女的了,包括上官云珠,再就是这个赵丹,再一个就是黄宗英、吴茵,这一些老一辈的这些艺术家,都作为临时演员,义务地去扮演,而且他们非常认真,他们的服装是自己带的,比如吴茵设计那个孔二,孔二小姐那个服装,她全部是自己设计的,自己出钱烫头发,自己这样来演出了,这个确实非常不容易的。 曹震:我知道不光以前的朋友们喜欢三毛,现在也有很多的小朋友喜欢三毛,比如我们今天现场就来了这样一些小朋友,他们是北京和平里第四小学漫画班的同学们,我想问一下这些小同学,你们为什么喜欢三毛? 同学六:非常好玩有趣,而且他那个就是非常的,让别人看着非常的幽默。 同学七:我第一次看三毛就是最近,我在美术教室无意中翻着一本书,就是那《三毛流浪记》,我也觉得三毛挺幽默的,不过就像你说的,他幽默里也带了点悲伤。 曹震:刚才几位小同学,我们今天这里准备了纸和笔,想请你们现场给我们画一下小三毛,好不好? 好,那么还是接着刚才的话题,几位小同学先画着。我想请三位老师,帮着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也会喜欢三毛? 缪印堂:张乐平先生他这个艺术形式搞得很好,他用四格漫画,因为独幅画是不能展开故事的,四格画能展开故事的。展开故事,我们就说起,承、转、合,用细腻的这个结构,你别看这四幅画,它都是个小故事,都是一个小情节戏。还有一点呢,它是无文的,你看所有的《三毛流浪记》里头,他的作品都没有一个对话的,懂得字的人看得懂,没有文化的,没有识字的孩子他也看得懂。 曹震:对,都看得懂。 缪印堂:所以就是说张乐平先生选的这个艺术语言呀,四格无文画他有目的的,就是我觉得,而且张乐平先生他利用故事性,黑色幽默,都是从苦难里头,寻找一些笑料。 曹震:嗯,眼泪中含着笑。 缪印堂:就像那个卓别林流浪汉,卓别林是大流浪汉,三毛是小流浪汉。 王龙基:这是张伯伯送给我的一个画,这个大脑袋、细脖子、三根毛,这个像蒜头的一个鼻子,这样一个特征你说谁不喜欢,这是第一个形象呀,它非常独特。第二个我觉得三毛这个性格,他的人品可爱,他尽管穷,但他不坏,他尽管淘气,但他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所以这个,这个就是小朋友是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善良可爱的性格。 于大武(《儿童漫画》主编):张乐平先生非常富有童心,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孩子的爱,同情,这个表现他在很多画画的处理上,非常的细腻,非常的具体,又非常典型,这样呢几代人看了以后,对他这个作品,都产生很多共鸣。 曹震:那我们下面呢,就一起来看一个根据张乐平先生的漫画改编的动画片《三毛流浪记》,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 虽然现在同学们很喜欢三毛,但我还是有点担心,因为什么呢,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卡通人物,像米老鼠、唐老鸭,都已经登陆中国了,包括我们国家后期制作的像孙悟空、哪吒,也都拍成了动画片,我在想三毛这个形象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冲击,会不会有所动摇? 缪印堂:去年全国搞了一次评选,就是中国儿童心目中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好像我记得是第一个是米老鼠,第二个是孙悟空,第三个就是三毛。 曹震:三毛没出前三名呀,排名很靠前的。 缪印堂:就说三毛这个形象,还是深入孩子们的心中的,他们很喜爱,所以这个形象呢,我觉得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是青春不老的。张融融,就是张乐平先生的儿子,他搞了一个三毛形象公司,就是如何把这个三毛的形象再发挥一下,再发生社会效益,我觉得很有意义。 曹震:《儿童漫画》杂志社现在正在举办一个三毛新形象的大赛,是这样吗? 于大武:对,是这样。2004年我们跟三毛形象发展公司,共同搞了一个新三毛的漫画比赛。通过这个比赛,很多孩子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这个作品,或者深入的看了这个作品,那么他们的精神上,和张乐平先生所塑造的三毛,这个精神世界应该有一种交流,这种交流可能是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背景下一种文化的沟通,这种沟通呢,可能对他们心灵的这个成长过程,应该说起到一个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带来的一部分作品,这是表现现代孩子的生活。 曹震:到现在为止,报名参加的人多不多? 于大武:现在参加的这个小作者很多,我们每天都接到孩子们来的这个投稿。 曹震:我估计现场的小朋友现在可能也画的差不多了吧。 我们请几位专家给点评一下。 于大武:用两格漫画形式,表现了当代的三毛生活,那么这个他也是用了对比的手法。 缪印堂:这张也是新旧对比,因为过去的三毛穿着破烂的衣服,现在的三毛穿的…… 曹震:而且这个太阳还被乌云遮住了半拉,一个象征意义。 缪印堂:现在是阳光灿烂,而且三毛很神气,挂着红领巾,大家注意呀,他手上还戴一个手表。 曹震:就是说在创造三毛这个形象的时候,应该从比例上,或者一些专业的角度应该怎么把握? 缪印堂:张乐平先生把他画成三头高到四头高之间,大家可以看《三毛流浪记》他的头跟全身的比例就是这样,三头到四头高之间,所以刚才那个同学画的三毛太大了,成人了,他就没有孩子那种稚气、天真的那种味道,这是他的比例上。另外三毛的形象,脑袋大而且头上三根毛,这个我觉得也是他的特色。 曹震: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对于三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也希望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更加关心三毛,喜爱三毛。好,那今天的节目呢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编导:马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