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霖(主持人):《流金岁月》打开电影记忆,潘奕霖跟你在一起。60年前的1947年,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的《三毛流浪记》与全国的读者见面了,在全社会引起了非常热烈的反响。三毛这个流浪儿的形象,既给人们带来欢笑,也让人流下了眼泪。一年后的1948年,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将《三毛流浪记》搬上了银幕(按:应是1949年),中国影坛又多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那就是三毛。
解说:圆鼻光头三根毛,贫困凌辱一人扛,这就是深入国人心中的经典形象——三毛,一个遍尝孤苦的流浪儿,一段悲惨心酸的经历,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1949年,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将著名漫画大师张乐平笔下的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搬上了银幕。影片风趣诙谐,笑料层出不穷,无情的鞭挞了旧社会的冷酷和不平。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在上海公映的影片,《三毛流浪记》不但成为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不朽经典,并于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看8岁王龙基如何演绎经典漫画人物?众多三毛小伙伴如今身在何处?上官云珠、赵丹、吴茵等五十多位当年上海当红明星众星捧月,亲情演出。本期《流金岁月》,为你浓情讲述所有人心中永远的三毛。
潘奕霖:我们看一下大屏幕,左边这个是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的形象,那么右边呢,《三毛流浪记》这部影片当中,由王龙基老师扮演的这个三毛的一个形象,大家看这两个三毛像不像?
台下观众:像。
潘奕霖:还挺像的。扮演三毛的这位小演员,当时只有8岁,他的名字叫王龙基,这样算下来呢,他今年已经有67岁了。掌声有请王龙基先生。
王老师您好,您好,您好!这位就是我们《三毛流浪记》当中,那位又可爱又让人同情的小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先生。
解说:王龙基,著名音乐家王云阶之子,因在《三毛流浪记》中的出色表现,被誉为国际的四大童星之一,现任中国电影家学会会员,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代表作品:《三毛流浪记》,《为孩子祝福》,《两家春》,《母亲》等。
潘奕霖:欢迎您!那王老师您看到这个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再看看您当年扮演的这个角色,您觉得他们相像吗?
王龙基(《三毛流浪记》中三毛扮演者):因为这个电影《三毛流浪记》,它的造型师导演和化妆师,还有就是张乐平,一起设计的这样一个,所以他我认为呢,很贴近张乐平这个漫画的,他是细脖子、大鼻子、三根毛。
潘奕霖:这是他的特点。
王龙基:对。
潘奕霖:现在呢我相信很多朋友,也很想了解我们王老师,小三毛如今在忙什么?那么王老师您能给我一张你的名片吗?
王龙基:好,可以。
潘奕霖:这是您的名片,我们看一下。
王龙基:这是张乐平伯伯送给我的这个画。
潘奕霖:王老师现在的名片你看,充斥着各个时期的三毛,可见三毛这个人物,对您的一生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王龙基:对。
潘奕霖:王龙基老师是著名音乐家王云阶先生的儿子,(王云阶)也是咱们这部影片当中的作曲。
王龙基:对。我拍十几部电影呢,都是事先我父亲母亲晓得我参加哪部电影拍摄,唯独《三毛流浪记》呢,我父亲母亲后面晓得的。我听那个严恭和赵明讲了,两个叔叔伯伯,他们找了好多时候,就是演员找不到。有一次严恭在昆仑影片公司的外面,那个地方是很荒凉的地方,看到三个小孩子在打弹子,最后小的赢了,两个大的好像认为自己身高马大就不给小的,小的讲说理不清,就用拳头把他们俩制服了。那么严恭感觉,这个倒有点三毛的性格,就把这个小孩拉着去化妆,然后试镜头,试完镜头以后,给当时的张乐平,还有当时昆仑公司艺委会的编导,他们说着就是三毛,那么那个呢就是我。后来才知道我的父亲就是王云阶,是这样倒回来的。
解说:年仅8岁的王龙基在当时已经是活跃荧幕的小荧星了,曾经与赵丹、石挥等著名电影人合作《为孩子们祝福》、《母亲》等多部影片。从小酷爱三毛系列漫画的王龙基,在影片《三毛流浪记》中用自己的体会,活灵活现的将流浪儿三毛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
无论从造型,还是神态,都既夸张又自然。然而,为了在荧幕上逼真的再现漫画中的三毛形象,8岁的王龙基也吃尽了苦头。
潘奕霖:因为这个人物,大家太熟悉了,就首先这个造型,比如说三毛,三根头发,当时是怎么去处理这个发型的?
王龙基:就是,它实际上就是拿两个橡皮膏,用三根铜丝绕成圈。
潘奕霖:啊,三根铜丝啊?
王龙基:三根铜丝绕成圈,贴着这个橡皮膏,两个贴好,那个羊毛弄成三撮,实际上是三根毛,他不是三根是三撮毛,上面贴在一起,这么一个羊毛。每天化妆的时间很长,包括鼻子包括头发,每天弄那个鼻子时间都很长的。
潘奕霖:这三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蒜头鼻,我看您的鼻子很正常,三毛这个鼻子你看非常圆,这个是怎么去处理的?
王龙基:当时因为条件比较差,但是化妆师是辛汉文,还有姚永福,这是中国电影界方面的老前辈了。那么就用那个泡泡糖,这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因为小时候,不像现在小孩糖果这么多了,美国的泡泡糖,一整包就放在开水里头,把那个糖都化掉,就把那个胶拿出来以后,漂上就是,就是每天用来给我做鼻子,每天画这个地方。然后每天不仅是要理发,还要拿那个刀刮头,拍完这个电影以后,我理发从来不用刮刀,因为我见了都怕了,因为每天刮每天刮,刮的我简直就怕了,都怕的不得了。
潘奕霖:每天要拍?
王龙基:每天要刮。
潘奕霖:刮光?
王龙基:因为头发长,卡子怕贴不上去,怕掉下来,最后我跟化妆师吵起来了。
潘奕霖:哦,真的?。
王龙基:我说我实在是受不了,你们老是刮,导演在旁边他把它记下来了,其实上就跟阔太太那家吵架的戏,后来就把它用上去了。
解说:作为著名左翼音乐家王云阶的儿子,王龙基从小也过着清贫的生活。童年时期,也曾经历过如流浪儿三毛般的苦难生活,饿得苦清黄水,睡过稻草的王龙基对三毛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影片开拍前,导演就曾带着王龙基到流浪儿聚集的贫民窟体验生活。他和流浪儿们一起推运粮车,一起抢饭店倒出来的剩饭,甚至和流浪儿们成了好朋友。这些也都帮助他很好的融入了角色。
潘奕霖:这影片当中很多经历,您也都经历过,三毛经历的事情,刚才片段中我们也看到了,就是有人拿那个浆糊在刷墙,三毛太饿了,后来把那个整个的浆糊要喝下去,你演这场戏的时候,当时喝的是什么东西呀?
王龙基:因为我小时尽管很穷,但是还是很爱干净的,他们要喝浆糊,而且那个桶很脏很脏,我是不愿意的,他们跟我讲,不是给我喝真的浆糊,那么是藕粉那么而且还放糖的,(为了)演好这场戏啊,那么导演跟我商量,他说龙基是不是我们可以几顿饭不要吃,我说好的,所以前一天的饭我就没有吃,到第二天演的时候,就狼吞虎咽,就比较更逼真一些。
潘奕霖:作为作曲家的儿子,虽然生活是清苦的,但是您是很爱干净的,对吧?但是这个三毛没办法,他要住在垃圾车里,穿着非常非常破的衣服,这些事你也都得接受?
王龙基:对。那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长这么大了,什么臭味道我都闻过了,但是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垃圾箱,那个垃圾箱垃圾车是真的,我是没法爬进去的,因为太滑了,它的四壁非常滑非常滑的,那么后来导演就跟我弄三个垫子放进去,那个味道我到现在还非常清晰的,就是没法呼吸。
潘奕霖:想象一下,大家。
王龙基:那么那个铲子铲上来的那个垃圾是假的,但是那个垃圾车我印象太深太深,那个黑乎乎的滑黏乎乎的,而且那个味道,臭得就不知道什么样的臭味,就是窒息的一种味道。
潘奕霖:那个虽然是将近60年前的一个事情,我觉得王老师今天那种感觉,说这个垃圾车那个味道的时候,好像还能闻得特别清楚。
王龙基:当时的小朋友,穷孩子他过的日子,真的是没有办法形容。
潘奕霖:就这种日子。
王龙基:对,对对。因为我拍这部电影的话,就是不管是张乐平伯伯,还有导演还有编剧都带我到上海的棚户区去看过的,那么拍电影的过程当中,我完全是光着脚的。所以我母亲和我父亲跟我讲了,说我拍完电影以后,我父母就要奖励我,给我买一双皮鞋,我是死活不肯穿的,因为光脚光习惯了,所以说让我穿双皮鞋我是不肯穿的,那双鞋最后也没穿。
潘奕霖:不习惯穿鞋了。
王龙基:对,对。
潘奕霖: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让我联想起,就是说英国的一部电影,也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其实有这样一群孩子,生活在最底层,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真的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很让人同情。《三毛流浪记》,三毛只是当时的众多的孤儿流浪儿当中的一个代表。那你还记得当时跟你一块拍戏的,那些其他流浪儿的一些情况你还记得吗?
王龙基: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潘奕霖:也都是同龄人。
王龙基:都是同龄人,对。就是比如说像瘌痢头。
潘奕霖:瘌痢头。
王龙基:比如像那个小胖子什么的。
潘奕霖:因为都是苦孩子穷孩子。
王龙基:对,对。
潘奕霖:你看这个把饼给你,这不是瘌痢头哦?
王龙基:这不是瘌痢头,这是跟瘌痢头一起的,小胖子瘌痢头几个都在一起的,这是瘌痢头。
潘奕霖:这个右边是瘌痢头,左边的也是你们的一个流浪儿。
王龙基:对对对。他叫王公序,瘌痢头是孟树范。
潘奕霖:将近60年前的这些小伙伴,您都记得这么清楚,像王公序先生、孟树范先生,你们分开这么久了,后来联系多不多?
王龙基:没有见面,但通过电话。
潘奕霖:没有见过面?
王龙基:没有见面,通电话。好几次想见面,都错过这个机会了。这个王公序我找不着他,这个孟树范好像在内地,在内地,在西安那边。
潘奕霖:如果说您在大街上走过去,他们俩,你们两个,这样相向走过的话,您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王龙基:认不出,我很想跟他们见面。
潘奕霖:很想?
王龙基:对对。
潘奕霖:王老师,孟老师此刻就在我们观众席中就坐的话,您能认出他们来吗?
王龙基:认不出,但是……
潘奕霖:咱们给王老师一点时间好吗?让他静静的,毕竟将近60年过去了。
王龙基:这是孟树范吧。
孟树范:咱们终于见面了。
潘奕霖:这位就是王公序先生,欢迎!
王龙基:我一直想找你,你知道吗?
潘奕霖:朋友们看看这个场景,我觉得真的是很难得的。解放前在上海的十里洋场,在大街小巷流浪的三个流浪儿,今天相聚在《流金岁月》。
王龙基:真是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潘奕霖:拥抱一个,拥抱一个。
孟树范:不然我们见不到面。
潘奕霖:太感人了。
王龙基:60年。
孟树范:60年。
王公序:60年。
孟树范:我这一到这个北京,我就问接待我的,我说王龙基来了没有。
王龙基:我没看到单子。
孟树范:我看到他(王公序)单子上的名字了,我一看肯定是他,但是我认不出来。
王龙基:那现在仔细看看呢?
孟树范:仔细现在能认出来。
王龙基:(但是)就是(你的)个子小了,原来他比我个子高,我就比他个子矮,他呢,是吧。现在好像你,现在我比你高了。
潘奕霖:孟树范老师扮演的是画右的这个瘌痢头的形象,那么孟老师同时也是咱们上海滩非常著名的女演员吴茵老师的儿子。
解说:孟树范,在银幕上被誉为“东方第一老太太”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吴茵之子,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西安飞机制造公司高级工程师。
潘奕霖:那么王公序老师朋友们看一下,就是那个小牛儿,正在点钞票的那个小流浪儿。
解说:王公序,195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深圳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导演,代表作品:《四个40岁的女人》、《红气球蓝气球》、《泥腿子大亨》、《啊!小海军》等。
潘奕霖:那么我们还是透过片段,重新回味一下,这三个流浪儿在将近60年前,在上海滩流浪时的一些片段。
解说:由孟树范和王公序扮演的瘌痢头和小牛儿,也是众多流浪街头苦难孩子的一员,他们和三毛一起为生存而在城市中流浪,宁肯饿肚皮也不愿去偷去抢,展现了贫困儿童天真纯洁的心理。这些当年的小演员们,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流浪儿的故事当中。
王公序(《三毛流浪记》中的小牛儿):我们觉得很幸运,幸运我们三个人能够见面。因为有的人啊就见不着了,而且看着过去的这个童真的表演,我觉得我是学表演的,结果长大了反而不会演戏了。可能还是小时候,这种纯真的东西非常可贵。
潘奕霖:有一场戏我看到您对三毛说,三毛我快要饿死了,你还流下了眼泪,我觉得真的很真实。
王公序:我记得严恭导演吧,严恭导演是对演员说戏,你要像真的,你几天几夜没吃饭了,你父亲母亲又不见了,就是启发我吧,那你会说怎么样,被他说得感情就起来了,一条就OK了。那个孩子我觉得演戏是他比较容易投入,我觉得当时严恭导演的这种启发方式对我印象很深。
孟树范(《三毛流浪记》中瘌痢头扮演者):他每一场戏啊,基本上都是他自己首先演一遍,就是你非得学他这样才行,他那个又真实,又叫你愿意去学他,他是诱导性的,这些镜头我觉得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孩子们跑到大公馆里边的。
潘奕霖:大闹生日宴会。
孟树范:王龙基拿那些香肠,把所有好吃的都给这些穷苦孩子们,大家团结在一起,不分你不分我的,唱得高兴又蹦又跳的,这场戏我觉得这个融合了穷苦孩子们的心情。
王龙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也很难得这个机会的,这么多大家吃印象非常深是吧。
潘奕霖:其实您这个角色,孟老师您演的这个瘌痢头,他这个造型其实也蛮夸张的。
孟树范:因为当时演瘌痢头的演员,突然之间就不演了,
潘奕霖:原来有一个角色演他?
孟树范:有人在那儿演,我呢是住在电影制片厂里边的,在这里面转圈,导演一看就他,瘌痢头就他了。
潘奕霖:妈妈也同意了。
孟树范:我妈妈也同意了。我妈妈本来就喜欢要我往这方面发展的,所以一说就马上拍了。
王龙基:吴茵阿姨是这个亚洲第一老太婆。
孟树范:对啊。
王龙基:非常有名的。
孟树范:我的那个干爹就是辛汉文,就造型师比较有名气的。
潘奕霖:就是我们王老师跟人家吵架的那个化妆师?
孟树范:对对。他说我可不舍得,我的干儿子把头发都刮光,我给你设计一个头套,所以我这个戴头套的。
王龙基:(这个是)戴头套的?
孟树范:戴头套的,特别是夏天要出汗,这个你有体会的,那个头发总是要把我的毛都要拽掉几根,你看拍一次戏戴一回头套,就是卸妆的时候,是有点儿苦。
潘奕霖:孟老师,跟您有一个刚才那个对手戏比较多,二位。
王龙基:我主要跟他们俩个。
潘奕霖:对。
孟树范:不过他小时候挺聪明的,挺灵活的,但也有的时候也有点调皮。他就故意在关键那一点地方,故意出错,可能至少有六七次吧,还是七八次,反正次数挺多的。当事导演就火了,把我都吓坏了,他把片子废的胶片,弄了一地,完了把灯光啪的一下全都关掉,这个戏从此以后停拍,演员换人,一切损失由王龙基负责。
潘奕霖:吓唬他。
孟树范:这可受不了,这谁能受得了这个,这杀鸡给猴看。王龙基当时也害怕得不得了。
王龙基:大概是不是因为,一个火柴盒的问题,当时有很多火柴盒,我做汽车做了那个沙发,还做了一个那个写字台,大概给导演他们弄丢了,弄丢了我就发火了。
潘奕霖:不配合了。
王龙基:他们赔了几包,火柴盒给我买了好几包,连火柴,我把火柴都丢掉,把火柴盒留下了。我印象就是他们给我丢掉了,我火得不得了。
孟树范:怪不得,怪不得他故意出错。
潘奕霖:而且我们也注意到,就这个影片是1948年拍摄的(按:应该是1949年拍摄的),但是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是上海在庆祝解放,流浪儿们也加入了欢呼的行列当中,是不是这个影片的跨度非常长?
王龙基:那么它有双片尾的。
潘奕霖:两个结尾?
王龙基:两个结尾,它的真的电影,就到下雪的时候,我们在流浪儿那儿就结束了。原版的,这部电影1948年到1949年拍了以后,国民党不许拍了,后来把拷贝都藏起来了。(按:此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电影是1949年4月1日才开拍的,上海解放前夕摄制组坚持拍摄)
潘奕霖:不让公映。
王龙基:解放以后,就是夏衍当华东区的军管会的艺委会主任的时候,他把(这部影片)调出来,他决定调出来庆祝中国建国了,第一部这个故事片就是《三毛流浪记》。所以这部电影有一个特点,它是双片尾。1957年吧文化部评选,就是1949年到1955年优秀影片,我父亲当时是评委,他回来跟我讲《三毛流浪记》没有资格参加这个评选,说是它解放以后的片子吧,它是解放以前拍的,说它是解放以前的片子吧,它有个解放以后的尾巴,所以闹了半天这部电影没有参加评选,这对我印象很深的。
解说:改编自著名漫画大师张乐平的著作《三毛流浪记》的同名影片,于1948年开始拍摄(按:应该是于1949年开始拍摄)。该片云集了当年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的实力演员,阳翰笙编剧,赵明、严恭导演,并且鲜为人知的是,电影剧本的改编,是由多人接力完成的。当时,阳翰笙完成了第一稿,为了增强戏剧性,第二稿和最终定稿分别由戏剧大师陈白尘和李天济完成的。影片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公演(按:影片是1949年9月28日正式公映的),不仅在国内倍受赞颂,盛演不衰,并且在国外广受好评。1981年,第35届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日”《三毛流浪记》上映,接着在巴黎六家影院接连上映两个月,场场爆满,誉满全城。1983年,在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30-80年代中国电影展”中荣获评委奖。《三毛流浪记》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经典。
潘奕霖:为这部影片奉献出很多心血的这些前辈,从制片编剧导演到演员,可能目前还健在的就只有我们的导演之一,就是93岁的严恭先生。
王龙基:对。
潘奕霖:严恭导演因为现在是在南京定居,当然我们也无法把他请到《流金岁月》的演播现场。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就是严恭导演的儿子陈德赛老师,今天代表父亲跟三位在这里,跟我们观众朋友们热烈相聚,掌声有请陈德赛先生。您好,陈老师。
王龙基:您好!
王公序:跟你爸爸真像,当年就是这样。
潘奕霖:给观众朋友介绍一下,我们《三毛流浪记》的导演严恭先生的儿子,陈德赛先生。
解说:陈德赛,著名导演严恭之子,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文化厅戏剧创作室,1971年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任编剧、艺术片总编,曾担任过《焦裕禄》等多部电影的策划和编审,现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任教。
潘奕霖:我听说陈老师就是当时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因为当时您也很小,经常去哪个现场看他们拍戏,跟王龙基他们都特别熟。
陈德赛:我还演了一个小镜头。
潘奕霖:在片里客串了一个小角色,那我们也找到了,来我们看一下。
就是那个把球一脚给人踢跑的那小孩。
陈德赛:很坏的。
潘奕霖:您说您父亲是导演,怎么就给你这一个镜头啊?
陈德赛:因为我不如王龙基好啊。
潘奕霖:刚才我们都聊到《三毛流浪记》这个电影,聊到您的父亲,在您的印象当中,他提到这部影片的时候,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陈德赛:他非常重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应该说是他独立进入电影界以后,和赵明导演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而且是他真正投入这个全部心血的这部影片,所以他对这部影片的重视,可能是放在第一位的。
潘奕霖:饱含激情的一部作品。
陈德赛:对!当时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小演员也要深入生活,所以要带着王龙基到大木桥这些流浪儿集中的地方,去熟悉生活。王龙基当时很小,但是他很快的,不怕脏不怕臭,和这些流浪儿去交上朋友,一起去抢饭,一起去推车子,世界上没有一个儿童演员能做到这一步。整个片子王龙基当时全部是光着脚的,从冬天开始拍,春节当过他就光脚,脚完全就是,大人穿着棉鞋站都站不住,但是他能够站下来,我父亲一直说王龙基不愧于当代的这个童星。
解说:影片《三毛流浪记》还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唯一的一次“众星捧月”的盛况。
赵丹、上官云珠、吴茵、黄宗英、中叔皇、孙道临、魏鹤龄、项堃、奇梦石、刁光潭、朱琳等当时上海滩的大明星都来给小小的“三毛”当配角跑龙套,甚至有的人只有一个镜头。当年的这些大明星完全是不计报酬的,服装、造型自己解决,他们的初衷就是为上海滩的这些流浪儿童能尽自己的一些力量。
潘奕霖:这就是这部影片当中著名的众星捧月的一个片段,就是为了捧我们三毛,众多明星都过来,当时上海滩的大明星大腕,都来客串这一场戏。
王公序:赵丹、黄宗英、沙莉、林(子丹)、上官云珠、吴茵、中叔皇是吧?
潘奕霖:这个是上官云珠,这是她的女儿,名字也很好听,叫姚姚。
王公序:上官云珠的女儿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去世了,出车祸,很可惜,很漂亮很会演戏的一个小女孩。
陈德赛:这次整个的这种众星捧月,上海滩所有的明星加盟来捧场,这个在当时来说呢是一场壮举,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说来救救上海滩这些流浪的儿童。这场戏呢,在当时拍戏呢,整个摄制组可能是大家想象不到的,整个摄制组的人都非常敬业,整个摄制组是17个人,这些明星也都非常有演出经验,所以他们很到位,就很快的就进入这个角色,演得也很快。
王龙基:严恭叔叔给我讲他说这个,这些女明星,因为这些服装全都是自己的,就是吴茵的话,她是要扮演孔二小姐,都是有造型的。她为了这些女明星的头发,弄了五部车子来回拉。
陈德赛:这个景实际上只搭了一半,上面的景是后来模型接的顶。这个美工师叫张汉臣,我父亲一直说当时的这批工作人员那种敬业精神和他们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整个这场戏,这个我父亲一直讲,带着感恩的心情说,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明星曾经为三毛做的贡献,非常感谢他们能够做出这么大,就是一分钱都不要来拍这部戏。
潘奕霖:这个是王龙基老师和那个原作张乐平先生的一张合影。
王龙基:张乐平伯伯他给我讲了好多次,他画这个《三毛流浪记》的冲动,就是他看到有三个儿童,晚上就是在一个炉子旁边取暖,下着雪,第二天早上过去冻死两个,很多小孩是流浪的,没有生存的这个权利的。
王公序:非常真实。而且那时候年年的战争,到上海来逃难的人,特别多特别多,这个是非常真实的环境底下才有这样一个作品,可能他这个里面强调一点反抗心。
王龙基:所以他有激情,他就画这个《三毛流浪记》。那么张乐平也给我讲过,他说龙基,你不要看这个三毛,几笔几划了,他说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感情的。
潘奕霖:这个是张乐平先生当时的一个真迹吗?
王龙基:真迹。他说这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感情的,喜怒哀乐,中国的漫画应该是很多,但是的话这么七十几年能够经久不衰,几代人都欢迎,那么张乐平他这个三毛就是唯一的一部。
潘奕霖:其实《三毛流浪记》会成为一部经典作品。那么在此前后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也创作了系列的三毛的作品,像包括《三毛从军记》等等,总之呢三毛成为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我们还找到了张乐平先生的夫人冯雏音女士所主编的一部作品,叫做《永远的三毛》,那么在这里我们想请今天我们四位到场的嘉宾,因为这个聚会非常难得,每个人都在这个《永远的三毛》这本画册上签上你们的名字,然后我们《流金岁月》栏目组呢,会把有你们签名的这本书呢,送给这个中国电影博物馆,作为一个永久的珍藏。
王龙基:三毛是我们的国粹,那么希望这三毛的形象,能够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教育激励我们年轻的少年的儿童这一代。
陈德赛:因为我父亲身体的原因他不能来,我只能代表他的这种想法,我觉得他希望三毛作为中国的艺术经典形象,甚至已经上升到民族的经典形象呢,受到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永远的喜爱,谢谢!
潘奕霖:张乐平先生是1992年去世的,距今已经整整15年了。虽然我们的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已经去世了,但是三毛这个形象是永恒的,他将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好,感谢收看今天的《流金岁月》节目,下周一晚我们再见。
总策划:陆红实 唐科
导演:袁华 王静晗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流金岁月》栏目
2007年6月18日首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