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传奇》·不老三毛——张乐平

  曹景行(主持人):2010年,著名漫画家张乐平诞辰百年,上海美术界满怀深情地追忆这位被称为“三毛之父”的艺术大师。而在网上由读者自发的纪念活动也悄然兴起,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出与《三毛流浪记》有关的物品,有报纸,有漫画,还有早期的《三毛流浪记》的电影票等等,人们在回首往昔的时候也开始怀念三毛的精神。

  解说:1989年初春的一个傍晚,第一次回大陆探亲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走出机舱后,三毛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而是直接奔向了老城区的一条弄堂。

  张慰军(张乐平幼子):我父母已经在门口等她,(三毛)就很亲热地叫他(们)爸爸妈妈。真的是跪下来对我爸爸妈妈磕过头,说是我认你们做父母。作为父母,就是义父母。

  解说:两位老人对三毛激动的反应始料不及,直到他们听完三毛的故事之后内心才逐渐平复下来。

  张慰军:(三毛)从小看的第一本书是《三毛流浪记》,所以她就是很同情这个小孩子。到了台湾,当然《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看不到了嘛,但她还一直记着这个漫画小人,所以她起这个名字叫三毛,为自己起个名字叫三毛。

  解说:从小看着《三毛流浪记》长大的作家三毛,并不是上海人,但是因为《三毛流浪记》,她一直把上海奉为她的精神家园,而她磕头跪拜、认作父母的两位老人,正是《三毛流浪记》的作者,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和他的夫人。多年来,很多像三毛一样前来拜访张乐平的人络绎不绝,因为三毛的善良、乐观与坚强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三毛流浪记》也被以各种形式不断地翻拍和演绎。

  字幕:1949年电影《三毛流浪记》,1958年 木偶剧《三毛流浪记》,1996年电视剧《三毛流浪记》,2006年动画片《三毛流浪记》,2011年音乐剧《三毛流浪记》……

  三宝(著名音乐人,音乐剧《三毛流浪记》艺术总监、作曲):三毛这个人物,外形瘦弱,但是内心极度刚强,极其的刚强,他不会为生活所困而丧失了对生活的这种追求和渴望,但是呢,他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善良。因为善良,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品质。

  解说:然而在没有三毛的世界里,人们的行为,却开始变得匪夷所思。近年来频频有跌倒的老者无人搀扶,前几天许多路人又对受伤小悦悦的冷眼旁观,一件又一件泯灭良知、违背人性的事件,都在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早已摆脱了饥饿困扰的人群,却遭遇了令人心寒的道德滑坡。

  张慰军:《三毛流浪记》里面有一幅画,一个老头摔到了,边上的人就看他笑话,笑那个老头,三毛跑上去,把那个老头扶起来了,然后向他们做鬼脸:你们这些人怎么这么浅薄。我想现在也有这种情况,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形势,就是老太太还是一样,现在是这个老太太她会赖你,是你把她撞倒的。

  解说:越来越多的人面对摔倒的老者,选择了匆匆走开,而这种市井生活里的人情冷暖,在漫画里流浪的三毛一样经历过,但这个落魄的男孩,却一直有着把受苦受难当成玩和闹的豁达。他流浪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亲历罪恶和冷酷,心底的那份善良与坚强,又是如何锻造的呢?
这里是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宋庆龄陵园,1992年,82岁的张乐平因病去世,被安葬在了这里。墓地前的雕像不仅昭示着张乐平与三毛的关系,也凸显出三毛在张乐平心底的分量。

  张慰军:好多他的一些作为,画的一些画什么的,好多人都不能想到,就比如说画《三毛流浪记》,那时候上海的流浪儿到处都是,没人想出来,除了新闻报道以外,好像没搞出一个什么艺术作品来。他看到了,他眼光还是很厉害的。

  解说:在解放前的旧上海,普通人熟视无睹的流浪儿,为什么能够引起张乐平的注意,是什么触发了张乐平内心的悲悯,又是什么促使张乐平把三毛与流浪儿紧紧地绑到一起呢?

  曹景行:三毛的形象诞生于1935年,那个时候张乐平才25岁,但已经是上海漫画界小有名气的年轻漫画家。这一年,他画了一个只长了三根头发的小男孩,那就是三毛。三毛幽默诙谐的造型很快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从那时起,他开始在张乐平的笔下频繁活动,上学、淘气、从军,多种经历也让他慢慢地从小人物变成了读者心中的大明星。但是,到了1947年,张乐平决定让三毛去流浪。

  解说:解放战争期间,上海物价飞涨,到处流落着吃不上饭的穷人。尽管已经是很有声望的漫画家,但是在艰难的时局下,张乐平一家也陷入了生活拮据。一个寒冷的夜晚,路边的几个流浪儿童让他陷入了纠结。

  张慰军:一个很冷的冬天的晚上,我父亲外面回来,那个时候我父亲住在一个亲戚家的一个阁楼上。晚上回来在弄堂门口看到有三个小孩子,穿得很单薄,就围着一个小的洋铁罐,里面放着些炭啊什么,围着那边在烤火。

  解说:微弱的炭火甚至不足以照亮孩子的表情。但是,那几个饥寒交迫却紧紧拥在一起的身影,仍旧深深地刺痛了悲悯的张乐平。

  张慰军:自己囊中羞涩,而且太多这种情况,他就回去了。下雪了,我父亲就一直在想,这几个小孩子不知道怎么样?第二天早晨我父亲出去工作的时候,一看,两个小孩死了,只有一个小孩还活着。

  解说:亲眼目睹流浪儿的悲惨生活,张乐平很长时间都难以原谅自己的冷漠,但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流浪儿,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其实很微薄。

  曹景行:战乱造成了大量的平民流离失所,许多儿童因为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为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普通人家都是生活窘迫,今日不知明日事,更何况是无依无靠的流浪儿。张乐平觉得自己能做的只有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城市里不被人关注的这群可怜的流浪儿,让三毛和他们一起经历人生的冷暖,让三毛替他们说出心声。

  解说:张乐平开始有意地观察身边的流浪儿,但是想要打入流浪儿的圈子,却有些困难。

  张慰军:我父亲就去和他们做朋友。刚开始去的时候,他们不接受他——不管怎样,我父亲衣着都比较整洁。

  解说:流浪儿的抵触,起初让张乐平有些意外,但他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在受尽欺辱的流浪儿眼里,穿着整洁、西装革履的有钱人都是平日里欺负他们的坏人。自己想要拉近和这些流浪儿的距离,必须要改变造型。脱去笔挺的西装,换上打着补丁的旧衣裳,当张乐平以近乎乞丐的装扮面带着善意的微笑出现在流浪儿面前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包容,让张乐平很是感动。

  张慰军:后来就做朋友,和他们一起去河南路桥推三轮车。那时候呢,穷苦孩子就三轮车上桥的时候去推,推的时候会给他们一些钱。我父亲和他们一起去推三轮车。

  解说:穷苦的流浪儿不但没有把装扮成乞丐的张乐平看成是争夺饭碗的对手,还抢着为他支招,告诉他去哪里推车可以多赚一些钱。小伙伴们的坦诚与无私常常把张乐平感动得热泪盈眶。

  曹景行:可是除了成功,社会上各色人群对流浪儿的歧视与冷漠,时刻地刺痛着内心敏感的张乐平。有一天,他亲眼看见一位过路的三轮车夫叫两个孩子去帮忙推车,然而当车子终于爬过陡坡之后,车夫却突然加速撇开了推车的孩子,没有留下一个铜板的报酬。两个孩子跑着追了几步之后,停了下来,低着头往回走,他们面带稚气地对张乐平说,算了,就当练腿了。随后又笑着向下一位车夫打起招呼。

  解说:1947年初,张乐平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动凝结成《三毛流浪记》,开始在《大公报》上连载。

  张慰军:《大公报》的销量直线上升,然后到后来什么程度呢?以前我们看报纸,每个报社会有几个阅报的地方,它放在一个铁丝做的夹子里面。一出来没多久,它那一块东西就给人挖掉了,就是那幅画给人挖掉了。

  解说:漫画中三毛的乐观与豁达恍如一股暖流涌入读者们的心头。而他坚强微笑的背后,既有对现实的辛辣嘲讽,又饱含了对光明世界的美好向往。

  三宝:他这么一个在社会这么底层的一个生活的人,但是他对他的这个周围的人,依然能表现出一种善良的这种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能可贵的。

  曹景行:因为年幼,因为流浪,故事里的三毛总是遭遇命运的种种不公。他被打,被骗,被侮辱,但是他既没有沉浸在伤感当中,也没有沦落成为犯罪团伙里的小兵,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逃避,也不造作,硬是用自己的乐观,把不幸的故事演绎成了人人都爱看的喜剧。而张乐平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也从流浪儿的身上学到了面对生活的坚韧。

  解说:三毛的善良、坚强、乐观,让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忠实的读者甚至误以为三毛是一位真实存在的流浪儿,他们愿意竭尽所能地帮助流浪的三毛。

  张慰军:有一个小孩子写信来,他说张乐平先生你太残忍了,你又让三毛饿肚子了。今天我早饭没吃,我不吃早饭,我把这个钱给你,你给他买个大饼吧。就是把钱寄过来。也有的人(来信说),他今天又受冻了,我把我的毛衣给他穿。

  解说:在《三毛流浪记》的影响下,流浪儿的命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1949年,上海昆仑电影制片厂将《三毛流浪记》拍成电影。1949年,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稿,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流浪儿童有了归宿,张乐平终于原谅了自己的冷漠。而他的善举,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人们称他为“三毛之父”。而三毛的形象与张乐平的命运也就此连在了一起。
1966年,张乐平被禁止画画,下放农村劳动,他像三毛那样勇敢地应对着侮辱和殴打。终于,他的无畏与乐观认折磨他的人感到无计可施,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三毛流浪记》。

  张慰军:就当着他的面要他撕,撕他自己的三毛的原稿。叫我父亲撕,我父亲没撕,他们就当着我父亲的面,把那个三毛的原稿撕了好多,还叫我父亲自己扫掉它,倒掉。这个是比打我父亲还厉害的影响。我父亲最难忍受的,我觉得他很难忍受,因为他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他自己的孩子。

  解说:手稿被撕,张乐平内心的坚强一下子坍塌下来,他想到了自杀。但是,看到自己随身携带的几张《三毛流浪记》手稿,那个把受苦受难当成玩和闹的流浪儿,又在他的心底慢慢清晰起来,苦中作乐的三毛,让张乐平重新变得坚强,陪伴他走过了那段晦暗的时光。

  曹景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重新拿起画笔的张乐平,突然发现现实世界里已经很难再遇到流浪的三毛了。当饥饿不再困扰人们的生存之后,三毛或许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但是张乐平深信,三毛的精神将永远在世间流浪,鼓励人们坚强、乐观,送给人们善意和温暖。

  字幕: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孩子,他身无分文,他无亲无故,他食不果腹,在别人看来,他是如此不幸,但他却总是用微笑去面对一切。

  解说:2011年7月16日,音乐人三宝排练的音乐剧《三毛流浪记》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张慰军也从上海专程赶来观看。

  (音乐剧《三毛流浪记》台词:据说后来,三毛的故事被一位漫画家画成了一本书,叫做《三毛流浪记》。据说后来,再后来,据说后来,再后来,据说后来,再后来,他们真的过上了天堂一般的生活,很幸福,很快乐,很温暖,真的!)

  张慰军:我最后一次看,我都很感动,非常感动。我觉得他这部作品是用了我父亲的一些桥段,但是他是再创造,但是精神是一样的,呼唤大家的爱,呼唤大家的上进,呼唤大家的一种同情心。就是这样,非常好!

  曹景行:从《三毛流浪记》诞生以来,每隔几年就会有一部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同观众和读者见面。《三毛流浪记》的故事伴随着每一代的中国人成长。人们喜欢三毛,因为他善良,坚强,富有童趣;人们怀念三毛,也暴露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某种缺失。所幸的是,三毛这个坚强的小男孩,早已在我们的心底投下了温暖的种子。时空见影,追寻永恒光芒。感谢收看这一期的《艺文传奇》,下期再见!

编导:宗华伟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艺文传奇》栏目
2011年11月7日首播